基于DEA的合芜蚌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及建议
2015-02-22朱晓莉
基于DEA的合芜蚌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及建议
朱晓莉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61)
[摘要]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技术创新不断推动安徽经济发展,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其创新效率影响面广且深。依据安徽统计年鉴2011—2014,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DEA方法评价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近两年的动态创新绩效水平,相互比较分析,探求创新发展之路,能够为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合芜蚌;科技;创新绩效
2014年上半年,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115.2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60%,对全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的贡献达66.2%。申请发明专利12064件、获发明专利授权1911件,分别占全省的50.8%和61.9%,同比增长68.4%和23.5%;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57.1亿元,占全省的79.1%。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91.2%。同比增长1.9倍,对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份额达96.2%。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发展源于其各市多方面的支持与积累,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研究其技术创新绩效意义明显,通过综合评价各市的创新效率,可以实现对各市不同的创新发展之路比较分析。
一、DEA评价方法介绍
对绩效评价方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主要是DEA评价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它首先通过对样本中所有决策单元(DMU)的投入产出构造有效前沿面,然后根据这一有效前沿面测算投入产出效率。DEA方法自1978年由A.Charnes和W.W.Cooper提出以来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问题的研究。不需估计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不需要考虑量纲归一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一组数据共有m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s个输入指标和t个输出指标。xi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第i项的输入值;yk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k项输出值;uk表示第k个输出项的权数、vi表示第i个输入项的权数;Zjr表示第jr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任意选出两个决策单元1和2,我们按照DEA方法计算两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值,忽略其他虑决策单元,Z11和Z21分别为线性规划问题LP1和LP2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将最常用的CCR(最早由Chmes,cooper,Rhodes提出,由此命名)模型的规划式通过Charnes-Cooper将其转换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形式[1]:
同理可解得ZAB和ZBB,计算出决策单元A和B的相对效率比值:
二、合芜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引入论证与构建
科技活动投入指标主要取决于经费和人员这两个核心要素,这在经济分析中也是通用的指标。在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中,许多经济学家及学者偏好使用R&D、专利、新产品、科技人员投入等指标,通过阅读最新相关课题研究文章,笔者列举出了几位学者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总结发现,在评价技术创新绩效时所选取的投入指标可归为三类:R&D经费及相关经费投入、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的数量与质量。产出指标选取主要分为三类:发明专利量、新产品产值和收入、其它科技成果数量。本文将选取R&D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领域研究R&D人员数量、研究人员中硕博人数四个作为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作为产出指标。
三、合芜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从2009年底才进入推进层面,真正大幅度投入是从2010年开始的。同时创新投入产出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数据采取一般延迟两年。因此,从2010年至2013年这四年作为主要研究阶段,依据数据的可得性,主要研究2012年
表1 2011—2014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内容
表2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与2013年两年的创新发展情况,即2012年的产出以2010年的投入数据为基准,2013年的产出以2011年的投入数据为基准。
DEA方法的使用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为其指标个数的三倍以上才能保证数据结果的有效性。因此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11—2014,选取16个城市作为决策单元,表3主要列出合芜蚌三市的投入产出情况,主要评价其2012年与2013年两年的技术创新绩效情况。
表3 2012年与2013年合芜蚌三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情况
数据来源《: 安徽统计年鉴》2011—2014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运用Deap2.1软件,对2012年与2013年的合芜蚌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其创新绩效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主要城市技术创新绩效值
通过上表,主要对比合芜蚌三个城市相对于安徽其他城市的创新绩效值。合芜蚌三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绩效值分别为1.327,0.920,1.291。合肥排名第一,蚌埠第二,芜湖第三。合肥的技术创新绩效在2012至2013两年中增长了32.7%,芜湖技术创新绩效下降了4.6%;芜湖的技术创新绩效增长了29.1%。但是合肥的技术效率值为67.066,芜湖要高于合肥与蚌埠。通过技术进步指数可以看出,合肥处于领先地位,蚌埠第二,芜湖第三。芜湖的技术进步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规模效益较低。
合芜蚌创新绩效值在2012年至2013年出现不同幅度的变化。R&D 经费投入强度方面,合肥在R&D 经费投入在2011年由576263增长至782592,增长幅度为36%,芜湖增长幅度为49%,蚌埠增长幅度为35%,根据规模效益递减规律,芜湖的R&D 经费投入过多。因此,芜湖应适当降低约13%的R&D 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方面,合肥增长幅度为28%,芜湖为25%,蚌埠为2%,蚌埠的科技活动人员数增长幅度之低,是其创新绩效值明显高于芜湖的主要原因,芜湖的科技活动人员可适当减少。在领域研究研究人员中,蚌埠出现了负增长,合肥与芜湖增长幅度发别为4%与2%, R&D人员中硕士博士人数,合肥增幅为39%,芜湖为48%,蚌埠为11%,这是蚌埠创新绩效值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肥的创新投入比例较大,但其创新绩效值排名第一,源于其现实基础雄厚。考虑创新投入与其产出需要至少2年的时滞性,下面根据安徽科技统计公报2011—2012,即2010年与2011年两年的投入情况来进一步分析合芜蚌创新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在2011年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数据中,合肥拥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芜湖蚌埠为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合肥是102个,芜湖14个,蚌埠9个,其中国家实验室合肥2个,芜湖蚌埠为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4个,芜湖为零,蚌埠1个,2010年芜湖也为零,说明芜湖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需要增加。截止2011年底,全省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计5个,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安徽省科技开发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这4个均在合肥市,在蚌埠市,芜湖为零。2010年,全省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个,均在合肥,2011年蚌埠成立安徽祥源安全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芜湖为零。2011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企业数为3117家,合肥的基层实力总体很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企业数为350家,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企业数为796家,蚌埠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内企业个数高于芜湖2倍多,2010年合肥为2637家,1年后增加了470家,增速较快,这是合肥在合芜蚌创新示范区中起中坚力量的原因。芜湖为321家,蚌埠为672家,比较发现,芜湖的区内企业数增长缓慢,蚌埠增长较快。这很可能是2年后蚌埠创新绩效值增加的原因之一。2011年产学研合作兴办经济实体数中,合肥是37个,芜湖是30个,蚌埠49个,这个数据显示出蚌埠的产学研经济实体对创新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合芜蚌三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绩效值分别为1.327,0.920,1.291。合肥的技术创新绩效在2012至2013两年中增长了32.7%,芜湖技术创新绩效下降了4.6%;芜湖的技术创新绩效增长了29.1%。该数据反应出其在2012至2013两年期间呈现出的创新发展情况,是动态的绩效水平。要致力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互补区域存在的不足。促进产业转移创新,需要进一步细化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主攻的创新产业;比较分析发现合芜蚌三市的创新研发平台与支撑平台建设力量与水平差距较大,需要加强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鉴于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存在的明显不均衡问题,需要推进科技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流动,尤其是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有效流动;技术转移、成果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归宿点,也是最有力的发展引擎。因此,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一)合芜蚌三市进一步细化主攻的创新产业
依据2014年出台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智能装备、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云计算和软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十大产业为高成长性产业。合芜蚌三市可依据区域优势细化主攻产业。
在平板显示产业方面,应加强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和芜湖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在智能装备方面,应培育壮大合肥工程机械及工业机器人基地、合肥智能终端产业基地,芜湖智能装备产业园,加快推进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在云计算和软件产业方面,加强合肥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加大企业在云计算、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积极推进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合肥、芜湖应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在节能环保设备产业方面,培育壮大合肥环保装备基地、芜湖节能环保和绿色照明产业基地、蚌埠环保设备制造基地等。加快芜湖化工新材料基地、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合肥、芜湖应做强做大生物医药基地,推进亳州千亿元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宣城、天长等健康产业园发展。蚌埠市应主抓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聚焦雷士、欧普、创维以及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迅速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聚焦整机、整车和成套,推进安瑞科压缩机、大富重工数控机床和工业智能机器人、中科电力尽快形成牵动性产能,持续做大做强;推进柳工多功能专用汽车、中集消防车、新大地新能源客车等项目建设。蚌埠市精细化工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了脚步,并使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把握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在细化主攻的产业同时需要整合区域内各城市优势产业资源,合作发展。
(二)推进创新研发平台与支撑平台建设
首先,合芜蚌三市要加强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尤其是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构建创新研发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实现合芜蚌三市技术前沿信息,技术类别分类、技术示范等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
第三,政府部门应联合构建创新支撑政策。从研发经费的合理分配、科技人力资源的动态分配、技术设备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通过财政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金支持。
(三)组织无边界化、虚拟化推进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积极有效流动
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均集中在合肥,共23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数合肥占据了最大比例,有103人,芜湖4人,蚌埠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数合肥285人、芜湖39人、蚌埠18人。面临这样的局势,促进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积极有效流动很有必要。高质量科技人力资源单位无边界化,虚拟化是推进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主要思路。这不仅需要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激励政策,同时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之外,合芜蚌三市地方政府还要在激励高质量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方面给予更细化的政策支持。这样才有助于激发科技人力资源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创新驱动和成果转化,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
(四)加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应通过不断建设产学研合作兴办经济实体,区域技术转移及服务联盟、区域综合性技术转移机构、行业或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大学及科研机构内设技术转移机构等推动国家重大计划项目、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转移。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建立和完善一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实体,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创新链。
[参考文献]
[1]Farrell,M.J.TheMeasurementofProduction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l)). 1957,(3).
[2]陈伟,等.基于两阶段DEA的高技术产业R&D绩效评价研究[J].软科学,2010,(4).
[3]梁瑞敏,等.基于网络DEA的山西省区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
[4]杨淇蘥,李健.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11,(13).
[5]孙承飞.基于BSC-Fuzzy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6).
[6]吴和成.基于截面数据的专利与科技投入关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3).
[7]李晓梅,郭静静.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C].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责任编辑陶有浩)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Proposal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Hefei Wuhu and Bengbu Based on DEA
ZHU Xiaoli
(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061,China)
Abstract:Hefei, Wuhu and Bengbu become the main engine of the province to accelerate the rise in leading Anhui independent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efei, Wuhu and Bengbu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th the extensive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Anhui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2014 and from the input-output angl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level comprehensively for Hefei, Wuhu and Bengbu by using DEA method. It makes and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in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wa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efei Wuhu and Bengbu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ilot Area.
Key words:Hefei, Wuhu and Bengb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2-0057-05
[作者简介]朱晓莉(1985-),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2013B414)
[收稿日期]2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