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0年代以来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5-02-22徐望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1980年代以来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徐望驾

(广东财经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320)

[摘要]1980年代以來,受研究主旨或兴趣所限,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的成果非常少见。但中古注释语料在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复音词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只要推陈出新,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后词汇研究中可资利用的热点语料。

[关键词]中古汉语;注释语料;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设想

一、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现状

相对其它语料来说,对注释语料尤其是中古(东汉-隋)注释语料词汇研究这一新领域,国内学界热情不高,成果较少;国外成果暂未及见。以下只述国内的研究成果。

1980年代以來,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专题性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其要者如:张世禄(1981)《“同义为训”和“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喻遂生、郭力(1987)《〈说文解字〉的复音词》,王宁(1997)《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郭作飞(1998)《〈毛诗诂训传〉复音词初探》,朱舫(1999)《王逸〈楚辞章句〉中的双音词》,张能甫(2000)《郑玄注释语言词汇研究》,胡继明(2002)《〈汉书〉应劭注双音词研究》,胡继明(2003)《〈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研究》,*东汉服氏、应氏《汉书》注今皆不存。胡氏二文皆未言数据源,疑转引自唐颜师古《汉书注》所引。陈建初(2004)《〈释名〉释语中的复音词》,赖积船(2004)《〈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胡晓华(2005)《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徐望驾(2006)《〈论语义疏〉语言研究》,周先林、化振红(2007)《从〈论语义疏〉看中古佛教词语的扩散》,洪帅(2007)《〈孟子章句〉复音词研究》,吴欣(2008)《高诱〈吕氏春秋〉注词汇研究》,王浩(2010)《郑玄〈三礼注〉同源词研究》,焦冬梅(2011)《高诱注释语言词汇研究》,徐曼曼(2011)《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词汇训诂研究》,程伟(2012)《〈周礼〉郑注双音词研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张世禄《“同义为训”和“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一文是我们目前所见的最早引用注释语料来探索汉语并列双音词构词规律的力作,而王宁《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注重从古代训诂学实践中分析了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揭示出人所未知或误解多年的汉语双音词的内部形式,眼光独到,广受好评。王宁以大量训诂学事实告诉我们,“训诂学在双音词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21。二位先生虽然都没有引用时髦的西方理论,但都以大量的训诂学语言材料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见,注释语料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不但不可轻易忽视,相反,只要推陈出新,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后词汇研究中可资利用的热点语料。

我们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只取注释语料而不顾其它。若能既采注释语料,又兼各种不同性质的语料,当然是最理想的。目前,关涉到中古注释语料的代表性著述有:周一良(1985)《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蒋绍愚(1989)《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吴金华(1990)《〈三国志〉校诂》,李新建(1992)《〈搜神记〉复音词研究——重叠式和附加式》;张永言、汪维辉(1995)《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魏德胜(1995)《〈韩非子〉语言研究》,唐子恒(1998)《〈三国志〉双音词研究》,李宗江(1999)《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汪维辉(2000)《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徐山(2003)《〈潜夫论〉词语注释中的近义并列复词问题》,张双棣(2008)《〈吕氏春秋〉词汇研究》,王云路(2010)《中古汉语词汇史》,方一新(2010)《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日益重视引进国外现代语言学理论,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仅就汉语双音词研究而言,较著名者有丁喜霞(2006)的《中古常用并列复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董秀芳(2011)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等。不过,二书中对古代训诂注疏材料不够重视,新学与旧学结合得不够好,个别地方并未吃透训诂学,分析过程和有的结论还可讨论。

以上所列三类,除第一类外,所引语料中只是涉及到中古注释语料。受研究主旨或兴趣所限,以中古注疏语料为主要语料或基础语料的成果仍非常少见。毫无疑问,现有成果对我们的后续研究无疑富有指导意义,但总体而论,却远非完璧:其一,用力多集中在东汉注释语料词汇,魏晋两朝过于薄弱;其二,基本忽视了双音节常用词,偏爱单音词,尤其较少措意注释语料中的并列式双音节常用词;其三,研究语料侧重于断代或专书研究,很少“连成一片”进行系统研究;其四,研究方法上,描写居多,解释居少;其五,有些过于时新的外向型理论模式解释,失之矫枉过正,有时偏离了古汉语语言事实,需要矫正,适度“内转”。

二、中古注释语料复音词的研究价值

初步统计,包括训诂专著和古注古疏在内,此期注释文献完整(个别较完整)保存至今的有43种(部)。*具体细目如下:东汉15种:(前2种放宽至西汉):扬雄《方言》、《小尔雅》、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郑玄笺注4种(《毛诗笺》、“三礼”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和《淮南子注》(与许慎合注)。 赵君卿注《古周髀算经》魏晋19种:吴吕广等《难经集注》,韦昭《国语注》、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绩《京氏易传》、魏张揖《广雅》、何晏《论语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曹操《孙子略解》、王肃注《孔子家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崔豹《古今注》(晋)刘徽注《九章算经》两朝9种:宋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昭《续汉书注》、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陶弘景《鬼谷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陈顾野王《玉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刘昞注《人物志》,其中,东汉的注释文字约53万字(与同期汉译佛典文献字数相当),魏晋六朝约80万字。它们无疑也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语料。

注释语料“以今释古”,用语时代性鲜明,对断代词汇史研究十分有益。诚如王云路所总结的:“汉魏六朝人的注释往往是十分珍贵的口语资料,首先,作注与著书不同,为了让人明白,作注通常是用当时流行的语词,浅显而易懂,因而富含大量生动的俚俗语言。”[2]65

近年来,注释语料的口语性质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张能甫认为“汉语史上所谓的史料价值,主要指语料接近当时实际用语的状况如何。就这一意义上说,价值最高的是佛典,其次是注释语言”。[3]3

在复音词研究方面,注释语料更显其独特的文体价值。董志翘在《故训资料的利用和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总结道:“在文体上,注释文体复音词的出现频率远比其它文体为高,这应该是大家都能见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后代训诂家对于词语的训释往往使用复音词。”[4]280已有研究数据表明,此话信然。仅就并列式双音词而言,在此期注释文体中展卷即见,俯拾皆是。其中已成词并沿用至今的至少500个,与被释原文中多见的单音词形成鲜明对照。如《说文解字》释语中共见并列式双音词142个,如“分解、怨恨、墙壁、制度”等。又,梁皇侃《论语义疏》疏语中共见并列式双音词263个,如:“安慰、辨别、制止、任用、约束、违背”等。此外,其它结构类型的复音词的分布也较其它文体多见,印证了学界的研究结论。显然,中古注释语料在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方面的价值不应小视。

(一)理论价值。其一,可以突破常用词研究以单音词为主的研究格局。常用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核心与关键,只集中于单音词的替换研究是不完整的。而复音节常用词研究,能把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过程描写得更加完备,对中古汉语词汇的成词规律乃至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构词理据,提供不同文体语料的解释依据。其二,中古注释文体涵盖经子史集,源远流长,日积月累。其释语中的复音词成词和演变,镌刻着中华文化认知烙印。若忽略注释词语这一文化特质,对汉语词汇复音化规律的探讨必定是不完整的。加之中古语料规模庞大,时间跨度长,很适合对其中大批双音常用词进行多角度描写与对比分析,便于勾勒常用词在中古注释文体中分布的基本面貌,有利于总结并丰富汉语常用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规律。其三,立足于中古注释文体,以成词于注释文体中并保留至今的双音节常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结论有利于进一步比较、验证和认定现有不同文体的语料价值。应当说,不同文体的语料价值都不能偏废,都要材尽其用。

(二)实践价值。其一,通过对注释文献中成词的常用双音词侧重定量分析,以资比对,有助于进一步考定同时期其它疑伪古籍(如汉译佛经),进一步讨论同期不同质文献口语价值的高低;其二,有助于为辞书编纂工作的后续完善,提供恰当的书证,订补缺失的义项,匡正疏误的释义;其三,有助于丰富汉语常用双音词的构词认知理论,并以之验证现代汉语常用双音词内部形式分析的正确性。

三、中古注释语料复音词研究设想

鉴于中古汉语在复音词研究方面独特的语料价值,我们就中古注释语料复音词研究提出以下若干研究设想,以就正于方家。

(一)研究材料上,转变观念,重视中古注释语料在复音词研究方面的价值

当前,学界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但采用语料多集中于热门语料,对注释语料不够重视。如前所述,注释语料中复音词的出现频率和数量明显高于同期其它不同文体的语料。当拓宽语料范围,兼顾不同性质、不同文体语料。只要语料具有某一方面的研究价值,就要各尽其用,不可偏废。

(二)研究内容上,整合现有成果,把个别词语、专书词语连成一片,进行中古汉语断代词语系统研究

当前,可在复音词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定量研究。

1.语料选择

限于时间精力,我们的基础语料暂从前述的43种中选择26种(释语总字数约100万字)。(1)东汉12种: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郑玄笺注4种(《毛诗笺》、“三礼”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和《淮南子注》(与许慎合注)。(2)魏晋10种:韦昭《国语注》、张揖《广雅》、何晏《论语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郭璞《尔雅注》、《方言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3)两朝4种:裴松之《三国志注》、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我们准备从以上26种注释文献的释语中,选定500个双音节常用词,运用语义场理论分别归入名物、性状和行为三个一级语义场,再根据语义系联实际情况,各自下分二级、三级若干子语义场。将所有词汇纳入各级语义场网络中加以研究。通过全面归组描写和典型个案分析相结合,立足汉语词汇本身特点,借鉴语言认知理论,试图揭示这些常用词的成词路径或构词理据,分析词义演变和词语更替的机制和规律。

2.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古注释语料中成词并沿用至今的常用双音词,初定研究提纲如下:(1) 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现状:词汇研究和常用词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的研究趋向;(2) 中古注释语料双音常用词的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3) 分析中古注释语料双音常用词成词路径、成词条件和成词特点;(4) 总结归纳中古注释语料双音常用词成词和演变的机制及其规律;(5)个案研究:中古注释语料并列式双音常用词成词和演变例释(55词),细目初定如下:

名物类(12个)性状类(19)行为类(24)宾客、次第、法制、规矩、光景、刑罚、乐曲、学问、饮食、意气、滋味、种类安定、动静、端正、仿佛、各自、和谐、和解、和睦、寂寞、警惕、空虚、平易、锐利、完全、微妙、委曲、详尽、虚假、幽远背叛、辩论、播种、成就、动作、分别、反间、放纵、回避、觉悟、积蓄、前进、屈服、迁徙、审议、说教、听从、跳跃、往来、违背、约束、移动、增加、憎恶

(三) 研究方法上,兼顾旧学与新学

既立足于传统训诂学语言事实的描写,又合理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加以解释。

第一,立足中古注释文献训诂实际,探讨注释语言中的双音节常用词的构词理据和成词机制。

上古汉语中以及被注释文本中众多单音节多义新旧语素高频率共现是成词的客观条件和依据;而“通俗解经、准确表义、不违家法(疏不破注)、以今释古”的注经特点,使得注释人(经师)极易把被注释文本中的现成单音节词当作造词的联想源域,通过主观认知,寻找同义、反义或类义语素,投射到双音节词目标域,轻松实现“拼单凑双”。这也是为何并列式双音词在双音词中占压倒多数的根本原因。

成词机制,就中古注释文献而言,除了符合学界通常总结的共性因素,如“语言内部自我调节机制、韵律机制、语言外部的联想认知机制、社会文化机制”以外,还有母本(被释文本)构词语素牵制机制,即双音节新词的创造通常倾向于以被注释文本中的单音节词为构词语素之一,再寻找另一词义与之相关(同义、反义、类义)的语素临时拚凑成词。这一造词方法极易通过认知联想产生,不仅是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词高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它复音词大量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二,比对同期不同性质语料,总结中古注释文献中的双音节常用词成词特点和更替演变的规律。

就所有语料而言,共性特点和规律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并存性和系统性,择一性;就中古注释语料而言,目前我们初步发现的个性特点和规律有:拼凑性、临时性、牵制性、自创性(经师个人用词)。

我们应当承认,当前学界对不同语料的口语性质排座次的定论似乎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至少就汉语复音化而言,其成词特点和演变的规律似乎可以不用深谈(甚至不谈)西方理论。倘能“以本为本”,注重古代训诂事实,切入中国解经文化语境,依靠注释语料本身的例证即可得到圆满的解释,似更可取。这方面张世禄、王宁等先生相关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值得学习。

总之,我们重在引入中古注释语料这一相对冷门的材料,来研究汉语常用复音词。期望在研究材料、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以前对汉语构词法的研究重点在于形式描写,取材范围大多也集中在一些热门语料和同质文献上。这是很不完整的,结论很可能失之偏颇。应当综合利用各种不同文体和不同性质的语料,从语义、语用和社会文化视角来综合分析复音常用词的成词和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王宁.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2):11-22.

[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商务印书馆,2010.

[3]张能甫.郑玄注释语言词汇研究[M],巴蜀书社,2000.

[4]董志翘.故训资料的利用与古汉语词汇研究——兼评《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J],中国语文,2005,(5):280-284.

(责任编辑何旺生)

Retrospect andProspect of Lexical Study on Annotation Language

Materials in Medieval Chinese since 1980s

XU Wangjia

(DepartmentofChinese,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Guangzhou510320,China)

Abstract:Annotation language materi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ve great research valu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vocabulary study, especially the field of Polysyllabic words.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to reveal its research value, and to put forward several research assumptions.

Key words:medieval Chinese; annotation language materials;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value; research ideas

[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2-0030-04

[作者简介]徐望驾,(1969-),男,湖南耒阳人,文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4YJA74004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1XZW11)

[收稿日期]2014-12-16

猜你喜欢

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分析
广元石窟摩崖题记的资料及其价值
内蒙古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与提升的研究价值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究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