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探析

2015-02-21欧阳彪叶莉英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欧阳彪,  叶莉英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探析

欧阳彪, 叶莉英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摘要:从传播学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围绕信息进行的人际传播互动过程,运用传播学基本理论考察这一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影响传播过程有效性的因素和探求增强传播过程有效性的策略,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探析有效性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效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挑战和难题。从传播学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围绕信息进行的人际传播互动过程。因此,运用传播学基本理论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要素,分析影响传播过程有效性的因素,探求增强传播过程有效性的策略,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过程的科学认知和问题解决。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要素分析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经典的“5W”传播模式[1]39,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和效果5个要素,以此模式分析教学过程,则教学过程可分解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受教育者、教育效果。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过程中加入“噪音”因素,建立了有名的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42。但是,这两种模式把传播看作单向、线性的过程,难以说明教学传播的双向互动性。1954年,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把反馈环节引入传播过程中,提出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44,揭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性。由此可见,传播过程应包括信源、信宿、信息、反馈、噪音、媒介的基本因素和环节。需要指出的是,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受传者产生的有效结果,体现于受传者情感、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是衡量传播活动是否有效的根本尺度,因此,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必然结果。“噪音”则是传播过程中的“不速之客”,渗透在传播过程的各因素和环节之中,并时刻干扰信息传播,是传播活动需“避免”的因素。所以,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顺利进行,信源、信宿、信息和媒介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信源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信源。教师在信息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扮演了信息传播源和“守门人”的双重角色。教师要从多元的信息内容中选择传播信息,根据受传者实际和传播条件,决定编码方式并选定信息编码,然后选择适当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把编码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排除“噪音”对传播的影响,只有这样,传播信息才能引起受传者注意。因此,教师在传播中的动机、技巧、排除干扰能力以及对反馈信息的处理都会影响传播效果。

(二)媒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需借助媒介传播。媒介也叫做信道或传播通道,是信息的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根据传播内容和受传者选择如图片、模型、幻灯、动画、多媒体等媒介。也可以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录像、电视等媒介,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呈多样化趋势,运载能力逐渐增强,这赋予了传播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媒介的运载能力、数量多少和通畅程度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保障传播渠道畅通、实现媒介的优化组合和最大限度地高效运用媒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

(三)信息

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传播信息的质量是保证其到达信宿(信息接受对象)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信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传者发展需要所确立的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受传者身心规律择取与加工而成的信息集合体,包括符号信息、逻辑结构和意义信息。二是行为信息。它是表征信息传播者的行为状态,包括信息传播者的面貌、表情、反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应适量,过多会造成传播者传播压力和接受者不能完全接受,过少则满足不了受传者的需要。传播者要根据自身传播能力和受传者接受能力确定信息量,并且确保其真实性和清晰性,保证传播信息的质量。

(四)信宿

信宿即信息抵达的终端、目的地或对象。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信宿,即信息的受传者。教学传播的目的就是要让其掌握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能自觉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传播的有效性在于其信息内容被受传者接受和内化,并在实际生活中予以外化。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内容没有被接受或者较少接受,则说明传递的信息有损耗。受传者对传播者编码后发出信息的兴趣以及译码的准确程度,既取决于他们的既有立场和观点,也取决于信息与受传者实际的切合程度。此外,受传者的情感、意志和知识背景也会影响译码效果。因此, 我们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时,不应只考虑传播者是否发出了信息,还应高度重视信息被受传者吸收的程度。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的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过程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组成,要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分析影响其传播的因素,尽可能优化传播要素,形成整体合力。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播主体素养欠缺

传播主体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深受外界影响。它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干扰,还要不断地回应时代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播者的“把关”难度,对传播者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传播者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不仅体现在传播方面,而且要关注反馈信息。

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教学能力不强,科研能力欠缺,教师业务不精,使课堂教学难以深入浅出,教学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把握不了重难点,解释不了疑点,展示不了亮点[2]。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源低效甚至失效,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加之,教师往往重视传递信息,忽视反馈信息,无法知晓受传者信息接受程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另一极,是信息接受的主体。如果说其它教学要实现接受主体从“不知”到“知”的转变,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不仅要实现接受主体由 “不知”到“知”的转变,还要实现接受主体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这增加了传播的复杂性,也要求学生提高译码能力,正确理解和分析传播信息。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学生的兴趣点往往被经济、文化、社会等非政治信息吸引,加之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带给学生的利益具有潜在性和长远性,学生难以一下体会其价值所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兴趣不大,甚至产生反感和逆反心理。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效果,应重视激发受传者的兴趣。

(二)传播内容组织效果弱化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信息有合作增强的作用,也就是有组织的信息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信息组织也就是传播者将筛选后的信息经过组织,使其呈现某种秩序并表达某种意义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信息有序化和优质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课程内容重复严重。有研究统计,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同类课程之间的重复率大约在 60%[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中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历史课内容重复之外,仔细分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内容也存在重复现象。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较中学思想政治课及历史课内容更详尽、更有深度,不同课程侧重点有异,但基本理论甚至素材重复,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传播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信息的组织,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实效意义重大。

从传播方式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说理教育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主要方式。以理服人也就是有明确意图的传播者向受传者施加影响的传播行为。可是信息接受者具有的预存立场往往与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内容发生矛盾。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传播者“热”、受传者“冷”的局面,使教学传播流于形式,降低了传播效果。

(三)传播过程“噪音”干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过程受多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既产生于教学过程中,也有源于教学外由受传者带入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传播从属于社会大环境,大众化、信息社会、贪污腐败、社会犯罪等社会问题对学生思想认识侵害颇为严重[4]。中西思潮交锋,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的现状使辨别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功利主义、贫富差距扩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传播内容产生质疑和失信。以上种种现象以先入为主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大脑,带入课堂,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传播过程中,现代媒介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助于表现传播主题,大大加强了传播内容的表现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观,但过度使用易造成喧宾夺主,不当使用则造成与传播内容相矛盾,变成了对传播的干扰。

(四)信息反馈环节单向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可见反馈环节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传播学这一基本理论相左,反馈环节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忽视。动辄上100人的大班教学,增加了传播者授受反馈信息的量。传播者关注的焦点,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往往与受传者存在较大差距,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的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馈容易感情用事,未能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做全面、真实的反馈。此外,高校因缺乏可靠的反馈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反馈信息未能到达传播者那里,受传者的要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久之,接受主体对“提出要求”漠不关心,其被动消极的态度对传播者产生不了有力影响,增加了传播者信息传递的盲目性,让教学传播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探寻这一特殊信息传播过程诸要素的有效性,或者说彰显各要素的有效性并予以优化,从而实现传播系统的良性互动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一)明确教学传播预期效果

如前所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主旨,明确这一预期效果,一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具有正确和明确的方向,保证传播者科学设计传播过程和合理选择有效的传播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传播效果评价的实施,从而保障预期效果实现。

根据教育教学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预期效果是指传播者对教学传播目标达成程度的预测,即大学生在三维目标各方面将要产生怎样的变化。传播者只有对预期传播效果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传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提高传受双方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传播是传受双方的信息互动,但有效沟通只取决于他们共同的经验范围,超出共同经验范围的信息则变成冗余信息。所以,提高传受双方的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非常重要。

一方面,增强教师“把关”能力。信息的筛选、过滤、传送、呈现、重复甚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定时与定位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的。提高教师“把关人”意识,增强“把关”能力,是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只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把握重点,着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性内容,才不误解、扭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这是传播正确信息的前提。

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另一极,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在教学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应着重加强大学生以下方面的素质:一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二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编码、译码能力。另外,传播学个人差异理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6]这说明在兴趣、价值观、性格、经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大学生,他们对信息的反应会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传播要尊重接受者水平存在差异的事实。

(三)优化教学传播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以传受双方相互作用、双向传播为基础。在信息传播中,传播者是主动的,接受者是被动的,但接受者是以自身的经验主动地解释外来的信息和作出反应,要达到有效的传播,传受双方必须有共同经验。施拉姆说,“信源和目的地之间,只有在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传通”[7],具备共同经验是传受双方信息分享的基础。笔者认为,传受双方共同经验主要指人的“共同需要”,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的内容应根植于受传者的生活世界需要而不脱离实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内容应当以引导受传者正确需要为中心,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传播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传播者之间应该互相沟通、协商分工、集体备课,确定不同信息内容的取舍和讲授侧重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传播者应在挖掘提高上下功夫,处理好二者的承接和递进关系,着重培养受传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媒介环境

媒介功能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的重要主题。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对于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录像、幻灯片、电影、多媒体、网络等传播媒介,制作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课件,极大地增强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当然,并不是使用的媒介越多越先进,传播的效果就越好,不同的媒介各有优劣,具有不同的特性,而且影响传播效果的不是单一媒介,而是多种媒介的结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过程紧紧围绕最佳教育效果的目标,科学地运用传播学理论,组合优化传播媒介,将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五)强化反馈环节作用

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信息“对话”,“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不作出反馈,或反馈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会产生对立情绪”[8]。受传者的反馈信息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接受动机、需要和对传播者与传播信息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传播者的预期效果,是改进和优化下一步传播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反馈环节。除了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馈机制,保证反馈信息及时有效到达传播者外,传播者要充分认识到受传者正面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形成传受双方良性互动,这对于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水平、促进传播效果具有积极效应。对受传者负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反馈信息,传播者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一味迎合,要耐心疏导,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英,廖和平.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原因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3-74.

[3]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7.

[4]韩东才,房慧玲.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36.

[5]王永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34.

[6]德弗勒,鲍尔一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绪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00.

[7]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2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65.

[8]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58.

(责任编辑:张杰)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rom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OUYANG Biao, YE Liying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wei, Guangdong 5166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around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 result, by using the basic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strategy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was explor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mmunication teading;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5-0106-04

作者简介:欧阳彪(1982-),男,湖南郴州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讲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叶莉英(1976-),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立项资助课题“传播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2011ZZ002);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应用”(XCWHRCZXQFD013-14);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基于传播学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粤财教〔2013〕246号)

收稿日期:*2014-11-1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