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2015-02-20陈雪菲黄爱军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陈雪菲,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陈雪菲,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0)

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问题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学术界先后提出了中共成立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说、西柏坡说、新中国成立说、1953年说、1956年说、毛泽东思想说、1975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说、1970年代末80年代初说、党的十三大说等十余种观点。这些观点大体可归为“革命说”、“建设说”和“改革说”三类,其中“建设说”比较合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研究述评

近年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这一问题,学术界开展了热烈讨论。纵观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真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就此作一述评。

一观点述评

(一)中共成立说。在刘海涛的观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基于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则可追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魏忠明、李春梅认为,为了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发展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在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党与建设国家所付出的的艰辛以及得到的收获,分别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同成果[2]。

(二)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说。高放等认为,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就已开始,并提出了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构想。其主要理由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从1927年到1934年,党先后创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3]。

(三)西柏坡说。石仲泉认为,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在西柏坡即将走完;至此,“始于毛泽东”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从这里开始,其主要理由有:第一,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实现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从革命向建设的转变。第二,七届二中全会于西北坡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新中国这一问题进行了基础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在进行社会主义之前,先进行新民主主义。这一结果的产生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综合国内情况所作出的,是最早、最根本的中国特色。第三,在分别于1948年与1949年召开的九月会议与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思想已经开始被孕育[4]。

(四)新中国成立说。程中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创建、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5]。许全兴认为,纵观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起点应该追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起始点应该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五)1953年说。崔义成、於全收从历史前提和理论的一脉相承这一角度来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应该包含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时间从1953-1976年。在他们的观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虽然并未由毛泽东本人提出,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第二次结合作出了艰苦探索,提出中国走自己道路的想法。尽管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但是毛泽东根据种种经验与教训写出了两本影响力极大的著作,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所以,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时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以及由此总结出的理论成果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6]。

(六)1956年说。孙武安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体系的侧重点在于通过系统性考察后得到的科学成果,而道路探索则偏重于对过程的全面审视,即包括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曲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1956年至1978年期间的探索是很重要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始时期,确保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二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条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若撇开这些成果,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以及理论体系则没有了全面性,甚至失去了立足之本。所以,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形势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起始点以及重要组成部分[7]。

(七)毛泽东思想说。杜鸿林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具有深邃的眼光以及独到的见解。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将正确认识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始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若非如此,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便成了一个无法究其缘由的空降物[8]。涂小雨认为,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题是以苏为鉴,探索走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迈出的第一步[9]。1956年说和毛泽东思想说,这两种观点在中共十七大前影响较大。一个时期流行的“始于毛,成于邓”的说法,就很具有代表性。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被提出时,其中并未包括毛泽东思想。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张静如、李向勇认为毛泽东领导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实践与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正确见解,但是却未形成完整与系统的科学体系。因此,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体系而言,毛泽东思想并不能涵盖其中[10]。

(八)1975年说。笔者尚未见到此说的真正来源,仅从某些文章中了解到此说法。此观点认为,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提出了各方面都要整顿的思想,从而成为了改革的源头。

(九)十一届三中全会说。肖泳冰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是该理论体系的时间起点,逻辑起点应当是邓小平理论[11]。张远新、张正光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型的原点,而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则对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整体归纳与系统总结,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萌芽[12]。

(十)1970年代末80年代初说。王怀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邓小平集中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期,在反思过程中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这一反思的结果,使得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13]。

(十一)党的十三大说。田克勤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念则是在党的十二大上。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所做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始点[14]。

二简要评析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本文归纳了上述十一种观点,依其历史顺序及内在逻辑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中共领导的革命时期的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可简称为“革命说”。第二类,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所领导的第一代党中央的相关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始点的,可以“建设说”为简称。第三类,以中共领导的改革开放时期的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可简称为“改革说”。这些分歧的产生,最根本的就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一)“革命说”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置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及其相关运动的范畴来看。这样的标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义相悖。不过,在对中国特色主义所需要涵盖的因素与要件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即制度、道路、理论体系统一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与主题,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的探索非常少。当时我们建立的农村革命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所得到的理论成果也是包含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二)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混为一谈。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走出了弯弯细流而进入主航道。没有改革开放前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就不会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会被这样探索到,从而也不会形成如今这样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从各种角度上来说,当前我们做的只是开始做毛泽东同志当初想做而未能做的事,做他做了却没有做好的事,改正他做错了的事。并且在以后的长时间里,我们依然是在做这些事。当然,发展依然还在继续。

(三)“建设说”比较合理。但“建设说”又存在新中国成立说、1953年说、1956年说等三种说法,我们认为1953年说更合适。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是我们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奠定了我国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且社会主义在其建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毫不相同,自建国以来,中国就有其独特的特点。”[15]另一方面,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从“革命”到“建设”主题的转换,中国进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当时称之工业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7-07-04.

[2]魏忠明,李春梅.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辩证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3]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源——兼谈“西柏坡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1996,(3).

[5]程中原.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4).

[6]崔义成,於全收.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7]冯永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1).

[9]涂小雨.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3).

[10]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11]肖泳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主题[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4).

[12]张远新,张正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13]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14]田克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15]邓小平文选(卷2)[M].1994.

(责任编校:简子)

Review on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HEN Xuefei, HUANG Aiju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4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Academics have proposed several theories such as the the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earlier stage of Land Revolutionary War theory, the Xibaipo theory, the theo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theory of 1953 , the theory of 1956, MAO Zedong Thougts theory , the theory of 1975 ,the theory of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theory of the late 1970s and the early 1980s, etc. These views can be generally classified as three major theories: the revolutionary,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is the most reasonable.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review

作者简介:陈雪菲(1989— ),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黄爱军(1960— ),男,安徽宿松人,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JJ2014176。

收稿日期:2015-05-06

中图分类号:D033.4;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059-03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