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12岁儿童恒牙患龋情况调查
2015-02-15何俊丽李沙吴巧丹李宁梁倍记宋宗静彭弘武虎梁燕
何俊丽 李沙 吴巧丹 李宁 梁倍记 宋宗静 彭弘 武虎 梁燕
(1.贵阳医学院,贵州 贵阳550004;2.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550004)
龋病(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1]。它发病率高、流行性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龋病流行病学中,12岁儿童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群体,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以12岁龋均作为衡量龋病患病率的标准[2]。为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12岁儿童龋病患病情况,为贵州省的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级口腔卫生医疗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12岁儿童进行了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小学或中学中抽取的12岁儿童,苗族432人,侗族432人,均男女各半。纳入标准:(1)三代均系苗族、侗族血统;(2)至少有14颗牙,其中磨牙4颗;(3)2001年4月至2002年5月出生者;(4)本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有全身疾病者;(2)口腔内有不良修复体者;(3)使用过氟化物等防龋制剂者及接受过再矿化治疗者;(4)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过正畸治疗者。
1.2 方法 (1)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将黔东南州下属16个县(市、区)按少数民族(苗、侗族)所占比例分两层,每层随机抽取2个县(苗族:丹寨县、台江县,侗族:黎平县,榕江县),再在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再在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小学或者中学,最后,在抽取的学校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12岁学生108名,男女各半。(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调查标准[3-4]。参加调查的调查人员在调查前经过严格的培训,并进行了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0.8以上。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患龋率比较用卡方检验;两组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调查结果表明,组间:12岁儿童患龋率苗族31.3%低于侗族39.4%(P<0.01),龋均苗族0.69低于侗族0.90(P<0.01),龋补充填比苗族3.1%高于侗族0.5%(P<0.05);组内:苗族龋均女性0.77高于男性0.61(P<0.05),侗族患龋率女性44.0%高于男性34.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苗族、侗族12岁儿童恒牙患龋情况表
3 讨 论
贵州省作为边远少数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3位,其中苗族、侗族分别占全国相应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以上[5]。黔东南州地处偏远山区,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该地区由于交通阻隔,医疗条件差,且少数民族不同的生活饮食习惯,可能造成该地少数民族龋病患病率的不同。然而,在历次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对于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却鲜有涉及。本次通过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获取贵州省苗族、侗族12岁儿童的口腔疾病相关数锯。现将两民族患龋状况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关对策进行如下讨论。
3.1 性别差异 苗族12岁儿童龋均女性高于男性(P<0.05),侗族12岁儿童患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多数报道显示恒牙患龋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本次调查的结果与此趋势相符合。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生理发育早于男性,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较男性早,即与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长、受侵蚀早有关;再者,女性爱吃零食、甜食,为细菌的繁殖创造条件[6]。
3.2 民族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患龋率、龋均苗族明显低于侗族,差异有显著性(P<0.01)。Verrips等对阿姆斯特丹不同种族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种族是患龋的影响因素之一[7]。本次调查与该结论相符,造成苗族、侗族之间患龋差异的原因很大可能是饮食差异。黔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天气湿冷,阴雨连绵,苗族长期居住在深山,需要常吃辛辣、开胃的食物,用以暖胃健脾,或者解热去痧。因此,苗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喜酸嗜辣的饮食习惯[8]。苗族食酸可促进口腔内腺体分泌唾液,增加了唾液的分泌量,从而加大了唾液对口腔内食物残渣的冲刷能力,提高了口腔清洁度,从而减少龋病的发生。再者,苗族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交往中处处离不开茶[9]。研究表明,茶中含有氟离子,长期饮茶可达到防龋的效果。而同时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侗族,也有着自己的饮食习俗,除了独特的吃牛瘪外,侗族人喜欢吃油茶,油茶是一种混杂许多材料,如米花、花生、茶叶及其它各种佐料的糊状物[10]。油茶呈糊状,食用后不利于口腔清洁,且当地居民口腔清洁意识较差,可能是造成侗族人龋齿病高发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龋补充填率苗族高于侗族(P<0.05),这也说明在口腔保健意识方面苗族强于侗族,也可作为侗族龋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3.3 与全国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12岁儿童的龋病流行情况与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的结果相比,龋患率、龋均均高于全国水平,而龋补充填比远低于全国水平。除以上分析的饮食差异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均来自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口腔预防保健信息来源少之又少,在当地长期不刷牙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认为,牙好坏是天生的,因此,牙出问题听之任之,不及时就医;加上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医疗设施配备匮乏,造成患龋情况更甚;再者,调查对象多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受老年一辈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在学校无全面系统的口腔保健相关知识学习,口腔卫生意识普遍较差,这些都是造成患龋率高,患龋严重,充填率低的原因。
3.4 相关对策 首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可由乡卫生院在当地各乡镇及村落以观看口腔保健相关科教片或组织口腔义诊活动的形式,为村民大力普及口腔卫生相关知识,使家长了解口腔疾病危害性、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等;其次,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相关知识教育,社会和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农村乡镇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把口腔健康保健列入口腔教育行列,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详尽的教育计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口腔保健意识,更可以让孩子把意识带回每个家庭;再次,呼吁社会及政府部门增加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医疗设备及人才的配备;最后,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口腔医疗工作,建立以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为基础的县区牙病防治网。
[1] 樊明文,主编.牙体牙髓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2] 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64.
[3]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S].2005:1-3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eys-basic methods[M].4th.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1-48.
[5]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8-36.
[6] 吴芳芳,太原市部分中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校医,2005,19(6):635-636.
[7] Verrips GH,Frencken JE,Kalsbeek H,et al.Risk indicators an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caries in 5-yearold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Amsterdam[J].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1992,20(5):256-260.
[8] 许桂香.浅谈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8-11.
[9] 管家骝.苗家茶道[J].中国西部,2001(2):97.
[10] 杨胜海,蒋芳芳,杨昌秀.侗乡油茶及其茶文化初探[J].中国茶叶,2009,31(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