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衔接”这棵希望树,还英语教学的“新常态”
——小学—初中英语学段衔接之我见
2015-02-14张杰
张 杰
教学叙事与反思
栽下“衔接”这棵希望树,还英语教学的“新常态”
——小学—初中英语学段衔接之我见
张杰
小学生升入初一后,英语学习出现了很多不适应,英语教学出现了断层。要消除这个盲点,就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根”的知识,同时做好教与学的策略,让学生做有“根”的人。这样才能在这盲区里,迎来衔接教学的一个“新常态”。
起始教学;隐患;教与学;衔接;新常态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各自为政、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脱节、英语教材脱节、知识内容跳跃大等现象,使得小学与初中的过渡衔接中出现了诸多“盲点”或者“盲区”,直接影响义务教育阶段中这两个学段英语教学的衔接,也关系到初中生分化的时间、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及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由笔者主持的省课题《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课堂调查、研讨、交流、学习和尝试,在衔接方面完成了如期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认为解决小学和七年级的衔接问题,是搞好语音教学的“牛鼻子”,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初一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让学生真正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
为了让英语“衔接”这棵树能重新枝繁叶茂,迎来一个生长“新常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深入实际,会诊“病例”
(一)衔接知识传播的失误
课题组教师分别选取五莲县许孟小学六年级(2)班和本校初一(3)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他们英语学习产生分化的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两个学段的英语教学有如下不同:
1.教材内容与认知结构不同
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言能力等,分析小学生与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认知差异。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不同
语言学习被看成是学习一整套系统的语言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3.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不同
分别对中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对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情况调查,总结心理变化的规律,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二)衔接策略方面的失误。
根据调查结果及有关教育理论,重点研究以下两方面内容:
1.教学方法上存在脱节
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英语教法灵活、手段多样,由于教材内容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初中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通过调查和研究,比较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衔接教学阶段,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乐意接受、乐意学习,适应中学英语学习,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
2.教材内容存在两层皮现象
人教版和外研版均有各自的编排体系,他们有跨越不同的两个学段,我们注意到有效地把外研版小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教材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就是整合两个学段的语音、词汇、语法、语言能力,即: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最大限度地防止由于中小学衔接教学内容上的不当而造成的分化。
二、抓好入门阶段的起始教学
(一)狠抓起始年级的音标教学
语音教学是影响学生认读能力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课题组正式提出初一国际音标教学利用三个起始单元的这段时间来加强学生的语音教学,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突破口,交给学生一把英语学习的金钥匙。同时建议将英语48个国际音标列入小学英语教材。不管学生的拼读能力如何,本着让学生在练中提高的指导思想,对语音教学采取“相对集中、难点分散”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也是目前解决学生英语“疲软”现象的一条有效方法。
(二)优化教材内容,渗透语法知识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小学阶段的教师是非常注重学生听的训练,而且考试也多以听力测试为主,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不断地机械模仿,学生就能掌握常见的词汇、句子以及语法。当然,很多学生即使掌握了一部分单词,也是靠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或者遵从老师的教导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忆而已。几乎谈不上具备了应对初一听、说、读、写基本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听、说为主,读、写跟上的原则,并注重初一教材和小学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引导、强化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进入中学之后,会有很多不适应,主要包括在课程的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等方面,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持续,不会记笔记,也懒与动手、动嘴,甚至不会背诵课文,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像“一只鹅两条蛇在公共汽车里谈生意(business)”那样的旁门左道的意境里记忆单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努力做到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听课,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同时采取了“强化—引导—练习—反馈—提升—检测”模式来进行完成单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四)消除“被动学习”的心理障碍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小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教师,我们着重抓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学习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提出的问题,设法诱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如,在听和阅读的训练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前后文猜词取义,抓住整体,保障思路畅通连贯。
(五)采用“小组化—学友、师傅”学习模式
重视学生的互助学习效果。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得英语这一基本套路,我们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学友—师傅式互助合作法”和“课前三分钟演讲”等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形式,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营造的氛围。
三、抓好、做好英语“教与学”的有效衔接
(一)依托教材内容、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强化衔接的载体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语音、词汇、语法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但稳定性差,意志力薄弱,兴趣持续时间较短,遇到困难就容易丧失信心。因此,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努力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做好初一英语教学衔接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首要任务。
(二)注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异同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依旧对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有较强的依恋感,依旧会喜欢教师组织的表演、对话等课堂形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小学上课特点,逐步地将初中的教学方法,渗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主动接受初中的教学方法,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逐步提高英语水平。
(三)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方法
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语音教学的最佳教学方式。由于在课题实验前我们多次深入小学英语课堂,与小学教师座谈,找不同层次的小学生交流等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因此弄清了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异同,找准了衔接点,看清了衔接的薄弱环节,我们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尽量体现趣味性,同时注意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磁性”作用,基本上实现了无缝隙结合。
(四)不断注入催化剂和兴奋剂
评价永远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也是不断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学评价的方法,注重在教学评价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注重有效的非测试性评价的积极作用,促使养成学生主动总结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看到进步的希望,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扬长补短,不断地进步。
四、迎来“新起始”英语教学的“新常态”
(一)课题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根据计划安排教师多次深入小学、初中,并定期开展研究活动,这样增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相互了解,打破了以往互不往来、各行一套、互相埋怨的局面。通过双向交流,两个学段的英语教师加强了业务联系和信息共享,能够及时把握两个学段的学生需要什么以及教师应该教什么。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师的衔接意识增强,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善于思考,研究问题,课题组教师围绕中小学衔接教学每人都撰写了较高学术价值的经验、论文。
(三)承担研究问题,提供策略义务
如:小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为什么英语成绩普遍下降?在英语语音教学方面,小学如何与中学教学衔接?衔接教学的内容如何安排?中小学生英语学习上有何心理差异?这些问题对全县、全校小学英语的正常开设和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实验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其他教师。这些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敢于开口,交际能力强。
不少教师认为课题研究费事、费力、费钱,是流于形式的交流,甚至觉得还不如给学生多上几节课会带来更直接的效益。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它所产生的成绩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认识,把“姿态”放低,纷纷加入课题研究的行列。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它不仅是知识的衔接,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宽阔的文化视野等全方位的衔接。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关键在教师,同时还必须引起社会、领导、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只有做好衔接问题,英语教学这棵希望之树才能和蓝天白云相映成辉,才能真正惠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引用文献
程志林,蔡兰珍.2011.农村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
王玲.2012.浅谈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J].中小学教育,(9).
作者信息:262300,山东五莲,山东省五莲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