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与归化异化尺度
2015-02-14全红
全 红
浅谈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与归化异化尺度
全红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尺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一直都是翻译者不断讨论的问题,采取归化与异化是能否拓宽著作与译作之间双语共性的关键。为使读者将翻译的文章与原文保持一定的一致性,文学翻译需要弱化翻译个体的动态想象去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度。为此,就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与归化异化尺度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归化;异化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归化异化尺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托。在以自我否定与不断定义为特征的21世纪,在翻译领域,作者原著表情达意之用意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揣测之目的,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的始终。翻译者的翻译标准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尺度需要以翻译标准多元化为理论基础。
一、文学翻译审美等效
在市场翻译标准不断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翻译审美等效最初由尤金·达耐提出,他的翻译主张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理论著作中提出,翻译者的翻译之作应该与原著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处在一个基本相同的基础之上。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将讨论的中心从文本对比转移到了阅读者的阅读感受对应上,事实上,文本的阅读效果存在着流动性,但是基本属性是具有相应的稳定性。而一般文本翻译功能是为了突出文本的审美属性,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译作的综合效果作为文本翻译的首要目的,将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作为译作最终的目的(张欣2013)。
许多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翻译理论需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他们认为文学翻译审美等效论对文字信息表情达意的准确度需要提高一定的标准,倘若其信息准确度无法得到保障,可能会引发大量的“误译”和“误读”的现象发生,“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翻译家本身作为原著的第一间接读者,在他们心中同样会有一个以自己动态思维想象塑造的“哈姆雷特”,阅读的直观性感受与动态想象一定程度上会给翻译家在翻译作品时带来一定困扰。而在读者的反馈中,这种阅读感受的多元化体验通常是译文审美价值的反应。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中所提到的“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需要译作与原著之间保持绝对的统一性。金堤曾在他的书籍《等效翻译论探索》中这样提出,事实上,一些优秀的文学译文通常会最大程度的减小翻译者的主观动态意思,译者作为原文的第一阅读者,其承担的责任远远高于普通读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更应该试图将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以及审美效果最大程度地为读者表现出来(张欣2014)。
二、文学翻译审美归化与异化
在数百年世界殖民化统治的时代,欧美一些经济发展走在时代前列的国家对亚非拉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进行了殖民统治,对他们的文化也进行了殖民侵略。其中最鲜为人知的就是强势国家与落后国家在通过翻译进行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时,强势文化国家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随意对翻译的内容进行删减、改动,使翻译的内容归于对其发展或主权的宣誓有利的语言。除此之外,翻译者还对原文中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底蕴用符合强势国家翻译时所习惯的翻译方式,与在翻译时所习惯的翻译文字对他们的语言、历史、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在这一时期,翻译者的翻译意图通常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翻译者的实际意图被逐步弱化,而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逐渐被削弱,强势国家的殖民意图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代了翻译者语言文化价值观,许多著作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感和特殊性被淡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一味地进行归化翻译会使原文中的文化价值以及附属的历史感被淡化或逐渐消失,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为了传播文化、汲取精华、为其所用,使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归化的翻译使原文的风格与思想发生变形,文学翻译中的文学价值通常难以体现(田小勇2013)。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流活动,在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拥有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传播,同时还涉及了许多非文化的因素,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往往带有一定的主流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家需要考虑语言的差异、政治背景的差异、社会现状的差异,切忌存有用本国文化去同化之的想法。同时,应该保留的将其保留,这对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而异化翻译就是通过增加译入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去促进两国文化进行更好的交流。异化翻译更有利于汉语的丰富与发展。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要吸收外国的文化,同时也要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寻找一些能丰富我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精华。回顾我国的文学发展史,通常可以发现,汉语由文言文发展到如今的白话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白话文的发展从国外翻译文学中吸收了很多养分,其中包含着一些新词汇、新的物品名称等,中文中常常会有一些有趣且又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英文翻译同样也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中文“沙发”一词,就是从英文sofa演变过来的,发展延续至今,仍被人所津津乐道。中国文化向来博大精深,如: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一句文言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英文有几种翻译方式,译法一:Without risk there isno reward.译法二:If you venture nothing,you w ill have nothing.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作品时,首先会对英文大意进行阅读,并对其大意进行一次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并将其表达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这对于那些刚刚接触西洋文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便利,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当今社会,21世纪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拥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背景的了解,读者们对外文翻译著作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开始不满足于通过顺畅的译文对著作进行解读,他们希望著作能满足他们对异域风情能有更多的了解,并且从中有所借鉴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解读那些被翻译者用略带考究的文字解说的译作(李小蓓2013)。
结束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译作需要去迎合放置环境以及读者阅读习惯,在特定的环境下,文学作品翻译审美等效以及归化或者异化不存在任何客观或者是一成不变的特定形式,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需要在翻译者充分考察和理解读者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去把握一定的比度,文字翻译的审美等效不仅仅表现在翻译者向读者传达原著是解析出来的文字意义,更在于读者在阅读时能否更好地以译作为基础去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之举,以翻译者之眼,解读者阅读之惑。笔者认为,不论选择何种策略,都应该在思量译作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译文读者的选择等情况后再进行作品的翻译工作。
引用文献
李小蓓.2013.萧乾文学翻译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田小勇.2013.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欣.2013.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与归化异化尺度[J].疯狂英语(教师版),(4).
张欣.2014.审美等效与文学翻译归化异化之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注: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规划基金项目《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批准号:YY1419。
作者信息:330013,江西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