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身教德育观的建构和培育
2015-02-13朱琳
朱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天津,300193
自古以来身教就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当前,在医学教育领域,身教示范更加突显其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身教德育是使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信念、医德情感和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的德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实践养成是医德传承的重要载体。离开了医疗实践,医德只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思想教化,既不能发挥作用也不能应用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医学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医疗职业的从业者,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医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医学院校积极建构和培育身教德育观是有效履行医者仁道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高医学生德育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1 身教和身教德育观
自古以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家就将身教应用于道德教育中,孔子、孟子、荀子和老子都有关于身教的经典叙述和总结。如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等等。现代汉语词典对身教的定义如下:身教是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身教胜于言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身教强调的是教育主体的日常行为和活动对教育的客体实现以身作则和榜样示范的教化目的。将身教应用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称之为身教德育,通过教育主体的行动将如何践行道德的知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教育客体,使得教育客体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地行动。德育观是学校制定和实施合理性的德育计划的根本,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德育计划。所谓身教德育观,通俗地讲,是指利用身教示范的方法进行德育的新思维、新思想和新观念。具体来说,身教德育观的建构和实施需要遵循以行示人、以行感人和以行教人的原则。
1.1 以行示人
身教德育观的以行示人原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身教中“身正”的涵义。教育者通过实践行动告知受教育者那些道德规范确实在日常生活中被实践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言语的教化。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看到教育者确实在践行其所宣讲的道德,从而相信教育者所讲的道德是应当被实行的,然后自身也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行事。
1.2 以行感人
身教德育观的以行感人原则强调身教的激励作用与受教育者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感相关。身教的榜样示范激励作用不是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教育主体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表现出的深刻美感唤起受教育者的叹服和崇敬,进而通过受教育者审美情感的生成而产生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源于和形成于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当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到能够学习和领悟到教育者行为样式背后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感时,教育者身教示范的激励价值即可得以实现,也即身教德育是以实现情感激励为第一目标的。
1.3 以行教人
身教德育的目标在于实现身教的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必须使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到对教育主体行为的仿效和对行为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的践行。身教德育观的以行教人原则强调教育者的身教示范行为要能够教会受教育者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如何去践行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实现的途径即是通过被教育者的观察、模仿,学习到很多新的行为,其中包括专业技能行为和道德行为,最终影响受教育者生活方式和个性特质的形成、社会性行为的塑造及道德品质的养成。
2 医学院校的与时俱进身教德育观
在利益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医学院校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全员参与,冲破传统道德榜样观念的束缚,积极建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身教德育观,才能够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1 身教德育观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是现代医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事业的道德规范,也是现实条件下从事医学事业的精神追求。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精神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医学伦理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需要有模仿的对象和榜样,需要有参照的模型和范式,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准则。教师的身教就是一种示范,良好的身教就是一种榜样。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言行对实习医学生的职业养成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客观上要求带教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从思想上、言行上实施身教德育,以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2.2 树立符合人性原则的身教德育利益观
作为一个社会人,医学教育者所信奉的道德符合人性与否是身教德育能否实现最根本的必要条件。如果医学教育者所信奉的道德是违背人性和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道德,那么,教师也就只能做到言教而不可能做到身教。传统“为公不为私,利他不利己”的道德观念完全无视自我个体的利益,是一种“无我”的道德,强制性地抑制了个体合理的价值追求。这种“无我”的道德完全违背了社会人的人性原则,从而迫使个人用乌托邦式的道德准则来伪装自己,在社会生活中道貌岸然,虚伪不实。因此,身教德育实施的关键在于医学院校的教育者树立既合理性又合人性的身教德育利益观,一味强调“利他”而“无我”便会使身教德育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体现身教德育的精神实质。
2.3 摒弃身教德育主体的身份固化观
从教育的主体来看,榜样教育是身教德育的一种特殊方法。传统身教德育观往往将身教与榜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身教的主体是经过千挑万选树立的榜样典型,其身份相对单一、固定,多是圣贤、豪杰、气节之士等,导致受教育者对道德榜样价值认同的偏离。然而,医学院校教师是言传与身教的学者,担负着知识教育、道德示范和陶冶人性的重任[1]。大学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主导者的医学院校教师,人人都是身教的主体。因此身教德育观的建构需要从每一位教师出发,构建全员参与的身教育人环境。
2.4 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学职业道德观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的市场行为引发的系列道德伦理问题(如收受红包回扣、过度医疗等问题)给医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其对未来职场中医学职业道德的实践价值产生了怀疑。因此,需要积极建构临床带教老师的身教德育观,在医学伦理学理论讲解的同时,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融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在实习过程中以身教示范方法注重培养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分析判断、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加强自律,积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医学伦理素养。
3 身教德育观的建构维度
3.1 核心价值观:身教德育观建构的理论维度
身教德育观的建构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强化医学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教师头脑中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教师层面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保证。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在经历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高度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准则和当代精神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时代和永葆青春的恒久价值。因此,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身教德育观建构的重要思想理论维度,是构建身教德育观的第一维度。
3.2 文化认同:身教德育观建构的文化维度
文化传承的根本在于言传身教,传统医德文化及其精神的实质首先需要获得医学院校教师自身的认同。身教作为一种德育手段和方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医学生对医德文化的认同,形成符合医德文化圈精神要求的文化人格。医学院校教师对医德文化的认同是实现身教德育的必备条件,如果教师自身对于身教文化和医德文化持不认同态度,那么身教德育自然无从谈起。因此,医学院校教师身教德育观的建构首先需要从文化层面促进其对于身教文化及医德文化的认同,通过无形的教化力量,促进教师对传统及现代医德文化的肯定性体验和认知。
3.3 制度导向:身教德育观建构的制度维度
医学院校身教德育的实施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建设为后盾,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医学院校要围绕医学人道主义道德规范,建立制度化的行为导向机制,如奖惩机制、通报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就建立良好的身教德育制度环境而言,医学院校一方面应该积极促进身教德育规范的具体化和制度化,将医学职业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具体的课堂中、诊室中、病房中和手术台上细化为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以便于实施;另一方面,制定奖惩制度和监督通报制度,对于身教示范的道德榜样和为改善校园风气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同时加大对违反师德和道德不端者的惩罚力度,以“他律”促进“自律”,建立良好的身教德育制度环境。
3.4 社会环境:身教德育观建构的社会维度
身教之所以成为使受教育者遵守道德的德育方法,其真谛在于道德最深刻的本性:社会契约[2]。从契约论的角度来看,道德就是一种社会契约,是一种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个人行为应该如何的社会契约,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限制,也是对个人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和遏制[2]。契约是否缔结取决于契约的约束者是否全部遵守了所约定的契约,如果某个个体能够遵守这种契约,也愿意遵守契约,但是如果其他人不遵守,那么这个个体也就不遵守了。因此,身教校德育观的建构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既要积极渲染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道德典范,并应用于教师德育观的主题建构,又要坚决抑制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倡导社会契约精神,解决身教德育观建构面对社会环境时的困境。
4 身教德育观的培育路径
创新实践是身教德育观的培育路径。践行身教德育观,对于医学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教师来说其实并不遥远,身教就渗透在日常教学、日常工作和临床实习的点滴当中,每位教师既是传承者也是弘扬者。
4.1 动员全员参与,促进教师队伍的深度整合
在医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精神等德育素材,这些素材为身教德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特别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其中蕴含着诸如“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理”等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医学生的德育资源开发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参与外,还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积极树立全员参与的身教德育身份观,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队伍参与医德建设,促进专业课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无缝融合,从而使得对医学生的德育资源开发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4.2 加强舆论宣传,树立身教的榜样典型
身教德育倡导全员参与,但也不能忽视榜样的伟大力量。医学院校应当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引领作用,积极构建身教德育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榜样的示范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位师生。例如,天津市某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共产党员梁峰同志为上海6岁儿童无偿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天津市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高校教师。梁峰老师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高校教师争得了荣誉。梁峰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虽属个人行为,但是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其行为却可以作为身教的典型,是在用高尚的道德为医学生示教。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和广播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的全程,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梁峰同志学习。通过积极的舆论宣传,向全校教师传递一种身教思想,向学生传递一种榜样示范的正能量,从而使得该事件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广泛共鸣,达到了预期教育目的。
4.3 加强载体建设,拓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能够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互动的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主要着重于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建设,天津市某医学院校张金钟教授最早提出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的构想,并进行了建设实践[3]。纵观现有人文实验室建设,本质上仍然属于身教德育的范畴,例如生命意义展室里陈列着100余份自愿捐献遗体者亲笔书写的遗嘱,在学校师生参观展室感悟生命意义和伟大医学精神的同时,使师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在情感育人的情景中,增强师生对医学职业的责任、素养和医德文化的认同感[4]。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还可以根据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院校实际进一步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如组建“知名校友榜样展室”、“医学大师励志展室”等实验室,缩短学生与这些校友精英们之间的时空差距,做到榜样示范作用最大化。
4.4 加强师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师资培训活动
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准是身教德育实践能否实施成功的关键,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培养医学生的质量[5-6]。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已经引起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德育建设,开展系列理论和实践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如天津市某医学院校加强了教师队伍入校培训的制度建设,针对教师师德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①学校把参观生命意义展室作为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课,增强教师队伍自身对医德文化的认同。②人事处精心组织新进教师进行入职培训活动,在思想、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新教师以全面引领。比如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开展“精彩一课”的示范课教学活动、聘请国家级教研团队成员进行科研方法起步讲解活动、开展校领导与青年教师思想交流座谈活动等。③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践行科学道德,维护学术风气,坚守科研诚信,争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和践行者。④完善师资考核评价系统和奖惩制度建设。开发全校教师综合测评考核和科研考核系统,基于考核结果,完善教师的奖惩措施。通过在爱岗敬业、教学水平、科研技能、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教育和培训,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和成材创造条件。
[1]徐超富.大学教师:言传身教的学者[J].大学教育科学,2010(2):60-64.
[2]王海明.论言教与身教[J].中国大学教学,2008(3):33-36.
[3]张金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亟待建设[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10(3).
[4]朱琳,王英,郭小学.医学院校情感育人模式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1,24(12):93-96.
[5]笃铭丽,姚娴凤,尤敏.我国本科毕业护士就业现状分析及展望[J].扩理学杂志,2014,29(3):95-97.
[6]刘焕兰,曲卫玲,陈炜.从传统师德观念探究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问题[J].中医教育,2013,32(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