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洪门文化在侨海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2015-02-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堂文化

杨 光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发挥洪门文化在侨海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杨 光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洪门是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间社团组织,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进行秘密活动,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作出过贡献,海外洪门更为突出。洪门文化内涵丰富,为开创侨海工作新局面,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洪门文化,使海外洪门在团结侨胞,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参加祖国经济建设,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洪门文化 ;侨海工作;作用

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中央的指示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洪门文化,指明了方向。

洪门是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社团组织,至今仍然活跃在海外侨界和港澳台地区,一直在为团结广大侨胞,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而努力工作,也为加强祖国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宣传祖国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今天完全没有必要再让洪门背负沉重的历史负担,而应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况且海外洪门和解放前大陆的洪门有很多根本上的质的不同,也应加以严格的区分,所以,团结海外洪门应该是今天统战工作的必然,也应该是坚定不移的。洪门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用正面的眼光对其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积极发挥它的正能量,对洪门文化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其本来面目。并以洪门文化为平台,研讨在新形势下,开展侨海工作的新举措,开创侨海工作的新局面。

一、海外洪门具有光荣的斗争史迹

(一)早期洪门强烈的反清复明色彩,与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有相通之处

洪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并且至今仍在海外侨界中十分活跃的社团组织。关于洪门的起源,史家各有其说,有的还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不过比较接近史实的说法,洪门是由抗清名将郑成功创始的,所以洪门具有鲜明的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洪门中流行的歌谣中就明白的喊出“替天行道神共鉴,诛灭清贼转明朝”的口号,这与后来四处奔走,立图创建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有着某些相通之处。

孙中山先生青年时代在求学中结识的好友里,郑士良、尤烈等都是与洪门交往很深的人,洪门的反清思想通过这些人给孙中山很大影响,在日后的革命活动中,这些影响日益显现。比如在组织形式上,孙中山先生就沿袭了洪门秘密结社的做法,他在成立同盟会时亲自拟定的接头口号“问何处人?答为汉人。问何物?答为中国物。问何事?答为天下事。”与洪门的“切口”十分类似。在政治纲领的拟定上,也表现出与洪门有一脉相承之处,比如兴中会的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这实际上是把洪门的传统口号用当时比较流行的资产阶级通用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二)辛亥革命前后,洪门为中华民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明朝灭亡后,很多怀着反清复明志向的明朝遗民流落到海外,继续他们的斗争,并且把活跃在大陆民间的帮会组织洪门也带到了海外,借以组织和扩大自己的力量,洪门在华侨中的影响遂逐步扩大。这个时期的组织开始时称为“洪门”。为有利于组织存在,对外则称“互济会”,后来势力逐渐壮大,称为“致公堂”,据统计,当时90%的华侨都是致公堂的成员,可见在侨界中影响之大。

致公堂虽然在侨界有一定的凝聚力,但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组织章程,尤其是政治理念比较模糊,各组织之间缺乏联系,只是停留在互济互助的层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政治势力。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均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告失败,遂流亡海外,北美的致公堂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关注。而致公堂本身具有的朴素的革命本质使得双方一拍即合,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先生还运用他的思想提升了致公堂的革命理念。

为了使洪门转型为民主革命的组织,经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孙中山先生于一九○四年冬在美国檀香山加入了洪门,并尊为洪门的“洪棍”,这是一个在洪门中相当高的级别。孙中山先生利用这个地位和洪门的高层领导联络感情,并对洪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将“反清复明”的政治主张改为“民族大义”,支持在国内实行共和;二是将秘密结社组织浮出水面,改为社会公开的政治公益组织。洪门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这对以后的洪门,也就是以后的致公堂的发展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组织性质也有了新的飞跃,这一转型也为以后致公堂转型成为致公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孙中山先生还协助洪门致公堂重订致公堂的章程,并进行洪门总注册,使洪门致公堂成为一个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更为坚强的革命组织。

致公堂当时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批优秀的致公堂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潜回国内,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起义等革命活动,不少人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最为著名的是洪门英烈秋瑾女士。而国内的洪门子弟也纷纷加入起义斗争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州第一次起义,是以广东当地的洪门力量为骨干的,后来的萍浏之役、广州之役、惠州之役、镇南关之役、黄花岗之役,参加的士兵大多为湖广地区洪门成员。而辛亥革命首举义旗的孙武、向松波、金兆龙等人,皆为洪门精英。二是致公堂的成员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踊跃捐款,给予财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市接受了美洲华侨七万人捐助的款项共计二十一万美金,这笔巨资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所发挥的作用,是难以想象的。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再次赴海外筹款,美洲洪门弟兄积极响应,数月内共募得六七万美元。加拿大洪门首领陈文锡为急革命所难,不但成立筹饷局,积极展开募捐工作,最终竟将致公堂房产向银行抵押,贷款三万元,汇回香港,此乃为黄花岗之役经费的主要来源,致公堂对革命的贡献,可见一斑。

(三)抗日战争中,海外洪门为坚持抗战作出了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洪门密切关注着国内的战局,和国内同样是同仇敌忾,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海外洪门组织立即发出号召,要求洪门子弟积极投入支援国内抗战运动中去,特别是美洲洪门致公堂领袖,也就是后来成立的中国致公党第一任主席司徒美堂先生,不顾年老体衰,以古稀之年,车马劳顿,长期奔走于北美及中南美诸国侨界,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宣传抗日救国,联合海外侨团组织,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战宣传工作,并积极进行募捐活动,筹集了大批捐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41年,捐款总数达630多万美金,按当时价格,可购买战斗机63架,由此可见贡献之巨。

淞沪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亲率海外侨界代表团捐赠的慰问物资,奔赴上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火线上慰问英勇杀敌的十九路军,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

“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海外侨胞也无不摩拳擦掌, 纷纷要求回国投军,报效祖国。洪门即在华侨青年中组织华侨义勇军,远渡重洋,赶赴上海,投身抗战。当时滇缅公路是抗战最困难时中国与外界的唯一补给线,而国内更为紧缺的是汽车驾驶及维修人员。国内有关方面电告海外侨界,希望帮助招募机工,海外洪门得知这一消息后,积极动员东南亚华侨机工来到仰光,担负起这个光荣使命,在高山大峡中,冒着敌机的炮火,不畏艰险,向国内运送了约五十万吨军事物资、一万五千余辆汽车。截止到1942年5月滇缅公路彻底中断为止,华侨机工共牺牲1000余人,其余人员有的继续为美国盟军服务,有的投奔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从事驾驶、维修、翻译等技术性工作,在抗战史册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四)洪门至今仍然是海外侨界中主要的社团组织,在侨胞中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19世纪下半叶,我国东南沿海以客家为主的华人,开始陆续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谋生。在侨居国从事修路、挖矿、种植等最苦最累的工作,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歧视和凌辱。在华侨中也有一些因清廷追捕而逃到海外的洪门人士,他们遂在华人族群中设立堂口,发展成员。由于以“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为口号,加上为侠仗义,打抱不平,堂内以兄弟相称,主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华侨中深得人心,迅速扩展,及至辛亥革命前夜,华侨中90%都加入了洪门,洪门成了华侨中最主要的社团组织,影响日益扩大。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天地君亲”的组织观念,所以华侨有在侨居地抱团取暖,形成组织的需要,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生存空间。洪门当然是适应华侨这种需要的首选,所以能在全世界华侨中蔓延并逐渐壮大。

洪门在侨胞中积极进行扶贫济困,凡加入洪门者,均以兄弟相称,平等相处。失业及无家可归者,可在堂口内食宿。经营缺乏资金者,可由堂内代为筹款,盈利后奉还。遇到问题,小至排难解忧,大至抗日救国,洪门都积极参与,以为己任,在维护侨胞的休养生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华侨可以信赖的家园。

为了改善洪门在侨居国的生存环境,使洪门能更好的为当地社会所接受,洪门对外宣称与西方社会广泛认可的共济会是一家,并且把共济会的徽号拿来使用,这使得西方人士认为洪门就是中国的共济会,从而产生同情、共鸣和好感。为了适应西方的政治社会,洪门还聘请当地有名望的社会活动家为法律顾问或律师。比如北美的洪门就曾长期聘用后来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为法律顾问,这对维护洪门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改变洪门的秘密帮会的形象,洪门组织纷纷浮出水面,改组、登记为合法的政党。1945年初,在司徒美堂的策动下,美洲洪门致公堂宣布成立“中国洪门致公党”,公开要求“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谋而合。其它美洲的各洪门致公堂组织也纷纷仿效,改为致公党。致公党遂成为与国内新民主主义国民运动相呼应的海外进步势力,并力图参与国内政治活动。经过曲折斗争,最后司徒美堂终于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而加拿大、中美洲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洪门则成立民治党,在亚洲,菲律宾的洪门成立进步党,泰国称大兄会,这些洪门政党目前在侨居国都十分活跃。海外洪门也认识到,要扩大影响、发挥作用,必须纳入当地主流社会,所以洪门积极参加社区公益事业,搞慈善活动,比如赈济救灾,捐款、义卖等,还兴办学校、医院、老人院等机构,积极参加西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花车大巡游、嘉年华、选美等活动,洪门的舞狮、舞龙成了这些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洪门还宣传推广中国的武术,运用洪门特有的传统“大洪拳”、“小洪拳”等套路,传承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在西方青少年中很受欢迎。战后洪门更加热心投入美国两党竞选活动,日益成为影响得票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美国政治家为向华裔族群拉票而与洪门人士交友,洪门已经成为海外侨界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二、正确认识洪门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洪门文化的正能量

洪门文化是根植于海外侨胞中,并且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它和在海外侨胞中同样具有影响力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洪门文化和属于地域文化的闽南文化,属于族群文化的客家文化,属于信仰文化的妈祖文化相比,尽管它们同属于平民文化,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之一,但洪门文化自有其鲜明的特色,需要人们正确认识、挖掘和整理。

由于洪门成立之初就是隐蔽性的秘密组织,这就使洪门组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加上洪门为了生存发展而被迫采取的一系列特有的组织形式,如口号、暗语、箴言、帮规、制度、手势、茶碗阵、仪式等,都是局外人所难以理解的。外人不明就里,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对洪门镇压而采取的反宣传,就更容易让一般民众对洪门产生误解和偏见,普遍感到洪门诡秘莫测。洪门的主要群体来自下层劳动人民,本来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这些因素都使洪门长期受到歧视,甚至被与黑帮画上等号。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应该还洪门本来面目,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于洪门文化的范畴,很难对其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不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洪门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比,属于主流文化中的亚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属于平民文化、大众文化;和庙堂文化相比,属于民间江湖文化;和正统文化相比,属于通俗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洪门文化的这些属性,而贬低洪门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我们认为,洪门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全息系统中的亚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而以平民文化为基础所构建起来的文化生态园。洪门文化属于平民文化,平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自然生态,它比主流文化的社会生态具有更强地社会功能和文化生命力,洪门文化之所以延续三百多年,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主流文化是平民文化系统化、礼仪化、经典化理性升华的产物,所以洪门文化作为平民文化,其价值取向、核心内容都顽强的和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主流文化反映了平民文化追求人道和民主的要求,满足了平民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天、地、人之间平衡的本位需求。所以平民文化对主流文化在社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方面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这一点在洪门文化中也突出地表现出来。

洪门文化的核心是“忠”、“义”二字,洪门初创时即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鲜明的表现出忠君思想和以汉族为正统的民族观念。这种政治诉求到了海外后,转化为对辛亥革命的全力支持和对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参与,是民族大义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司徒美堂为代表的海外洪门热心加入建国大业,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建设。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海外洪门旗帜鲜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由此可见,洪门的“忠”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忠于祖国。

海外洪门成员大都为生活在中下层的穷苦民众,由于洪门成员处于弱势的社会经济地位,这就使他们更加需要团结互助,相互救助,接济最需要帮助的人,使“义”成了洪门最高的道德规范。由于洪门尊崇“义”,“义”就成了洪门达到组织上团结,思想上一致,经济上互助的有力保障。

海外侨胞在居住地常常受到土著文化的歧视和排斥,这就使华侨对自己的根抱有强烈的归属感。洪门适应了侨胞这种文化心态的需求,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精神在海外得以振兴。尽管洪门也供奉五祖和关公等偶像,但宗教迷信色彩比较淡薄,海外洪门更是如此,受传统礼教影响更少,组织较为民主,成员中讲义气,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嫉恶如仇,追求平等,凡加入洪门者皆结为异姓兄弟,彼此以兄弟相称。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洪门的这种文化在海外洪门中表现更为突出。

海外洪门还以武术为载体,在侨居地传播中华文化,著名的“洪拳”即出自洪门,原为“反清复明”而习武,后被带到海外,遂得以传播。海外洪门人士在侨居地创办武术馆校,经常举行表演及比赛,在西方影响很大,被称之为“中国功夫”,加上洪门组织每逢西方节日的舞狮、舞龙表演,使中华文化在西方民众中更具吸引力。

“和”也是洪门文化的重要内涵,洪门主张凡事以和为贵。遇有矛盾,双方应以讲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到茶馆通过吃茶讲和,由中间人充当调停者是比较常用的方式,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也被带到了海外。

三、以洪门文化为平台,开创侨海工作新局面

海外洪门在侨胞中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也是海外侨界社团组织规模最大、时间最为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洪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涵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洪门弟子多达六千万之众。是侨海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我们在侨海工作中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洪门文化为平台,开创侨海工作的新局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积极保护现有洪门文化的遗迹。如现存的被奉为洪门初创者之一的洪二和尚提喜禅师的供奉地,福建省云霄县高溪庙;福建省绍安县庵龙镇存留的洪门五显大帝神庙等遗址,都具有十分宝贵的史迹价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对这些现有洪门遗址的保护工作,以加强海外侨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2.抢救和发掘洪门文化的遗址和文物。首先由文管部门在现存文物中,分割出“洪门文化”的新类别,并加以界定。据此对洪门文化加以整理,遗址、文物均应由有关单位作抢救性的保护和发掘工作,以使本来就已不多见的洪门史迹得以保留。

3.欢迎海外洪门以寻访洪门历史遗迹的名义回国参访。过去由于国内对洪门认识抱有偏见,海外洪门寻访洪门文化遗迹的活动不便公开进行,而是借助其它名义,现在应该公开欢迎海外洪门回国寻根问祖,同时接受他们对洪门遗迹修缮活动的捐助,以联络亲情。

4.由中国致公党作为海外洪门的对口联系组织,积极派员组团赴海外参加洪门一年内的两大聚会。以及各主要洪门山堂的开山、堂纪念日,以加深相互的理解和感情。

5.组织以研究明清史为主和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和侨务工作者创立“洪门学”或“洪门文化学”。开展对洪门历史、文化、现状及发展的研究,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创办以研究洪门文化为宗旨的刊物,以建立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平台,并有计划推出有关学术著作的出版。

6.在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审查中,注意剔除涉及对洪门负面的渲染。比如封建迷信、暴力贩毒等,过去部分影视作品为博观众眼球而故意夸大这方面的内容,使得海外洪门产生对大陆政策的误解,造成不必要的心结和误会,从而对海外联谊事业造成损失,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7.国内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也可以举办与洪门有关的纪念活动。如洪门的“单刀会”和“红花亭结义”两大盛典的发祥地山西运城常平村,湖北襄阳下普庵红花亭,都可以举办适当规模的纪念活动,邀请海外洪门团体参加。

8.积极宣传海外洪门为团结侨胞,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祖国经济建设,坚持和平统一祖国大业所作出的贡献。一方面可以消弭某些人对海外洪门所持有的偏见,另一方面也使海外洪门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9.鼓励和支持海外洪门以洪门组织的名义在国内投资。比如捐资助学,兴建学校;参与公益事业;救助灾区,捐款捐物,或在国内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对于海外洪门的这些善举,政府应给与指导和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提供方便。

10.中国致公党应积极主动的与海外洪门政党组织加强联系。海外洪门及其下属的民治党等政党团体在海外侨居国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应积极主动与其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党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11.应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海外各国洪门之间的联络、交流和合作。目前虽然也有少数海外洪门自发成立了全球性的洪门组织,但限于发起者的影响力有限,组织薄弱,结构松散,缺乏代表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具备实质上的意义。应由中国致公党牵头,成立权威性、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国际洪门联盟,在各国洪门组织之间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以扩大海外洪门的影响,整合力量,使海外洪门更好地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洪门已经走过三百多年,这是一个产生于封建社会,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曲折地发展,至今仍然活跃在海外的组织,在侨胞中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确实在维护侨胞正当权益,团结侨胞和当地族群和睦相处,共建家园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海外洪门在加强祖国与海外侨胞的联系以及在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确实作出了突出贡献。海外洪门秉承民族大义,弘扬中华文化,功不可没,洪门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发扬洪门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一面,作为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一环,才能打造侨海工作新的亮点,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刘会进.见证洪门三百三十年[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M].长沙:岳麓书社,1986.

[6]秦宝琦.洪门真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7]刘联珂.中国帮会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8]杨光.革命传统薪火相传 致力为公既往开来[J].中国致公,2011,(5).

[9]王焰安,戴剑平.民间文化新论[M].合肥:安徽黄山书社,1993.

责任编辑:杨松禄

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2015年统战创新理论政策研究课题。

杨光,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D613

A

1671-2811(2015)01-0034-05

猜你喜欢

公堂文化
19世纪中期吧城华人夫妇离婚案件探析
——以《公案簿》第八辑为中心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至公堂轶事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以《公案簿》第13、14辑资料为中心的分析
三尺公案”的由来
荷属东印度华人社会的自治与困境
——以18—19世纪吧城公堂丧葬管理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