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国家层面的“匹配性”和“直过性”问题研究
——习近平同志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贡献研究
2015-03-22杨志银
杨志银
(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国家层面的“匹配性”和“直过性”问题研究
——习近平同志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贡献研究
杨志银
(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
落后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是长期以来尚未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学习和运用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新贡献,研究分析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含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和匹配性选择、依序自然发展和跨越或直过发展的两种发展路径问题,有助于厘清世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形态和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世界社会形态;世界经济形态;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直过问题
落后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是长期以来尚未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德国、美国、日本等如今的西方发达大国,曾经也是历史上的落后国家。社会各界用不同理论和方法诠释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及背后的影响因素。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如何解决尚无定论,有待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一系列巨著中,用以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情况和世界发展大势结合起来,是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中的重大问题。对此,列宁和斯大林的一系列著作对苏联社会发展道路选择问题率先进行探索,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革命和建设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进行指导,都取得重大成就。
但是20世纪9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实践陷入低谷,中国一度面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困惑,甚至产生了全盘西化、私有化思潮和和平演变的巨大风险。邓小平同志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年不动摇并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国发展模式和世界的中国时代。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而系统的理论答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及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深刻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分析了近50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思想”[1]10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1]47经历的6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在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理论上科学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其思想及思维逻辑,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贡献,触及到世界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新贡献,深刻认识其对我国制度创新的支持,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增强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自信,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选择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矛盾,联系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际,研究探索建立与经济形态相适配的制度体制机制问题,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决定作用发挥、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匹配性选择”和“直过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学术成果的三大硬伤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到迄今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理论公开发表的相关著作、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总数已数以万计,形成了宝贵的研究文库。研究内容主要有:社会形态*杨木在2002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发表的《“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辨正——兼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说和“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文章中认为,马克思最早使用“社会形态”一词,是在1851年12月中旬至1852年3月25日的德文原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之中:“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8卷第122页)。之后,在多篇著作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使用该词,到1859年1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公开地使用了“社会形态”(Die Gesellschaftsformation)这一术语。和社会经济形态*延之认为马克思首次提出“社会经济形态”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延之:关于“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含义,《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周世敏认为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始于马克思在1842—1843年主编《莱茵报》期间他和恩格斯在1845年至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确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周世敏:简论社会经济形态,《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3期)。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广泛涉及社会经济形态问题,论述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苏凤捷:马克思晚年“笔记”中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论述,《江汉论坛》1991年01期)。国内外理论界对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同经济学家科兹洛夫、彼尔乌森主编的《简明经济学辞典》(何青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对这一范畴的界说就存在着重大区别(宫凤鸣:“社会经济形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略评几本辞书关于这一概念的界说,《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05期)。列宁在1894年所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说明(见《列宁选集》第1卷,第4页)。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溯源及其定义;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龚杰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概念所赋予的内容是不同的。(龚杰:马克思说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增刊)。并认为学术界对社会经济形态有三种见解:一是指社会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二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三是指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定义是什么,尚未见到马克思所作的直接说明,只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去寻求(龚杰:“社会经济形态”含义辨析,《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戴安良等人认为,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之间关系的认识理解不统一,主要表现为等同论、取代论、替换论、区分论四种观点(戴安良、朱琳: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区分及其意义,《探索》,2002年第3期)。经济形态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生产方式上的不同。不能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评价经济形态的先进与落后或优劣。及其与技术社会形态、政治社会形态、文化社会形态、文明社会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的类型、发展阶段的划分和更替方式等。其中研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类型的观点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五形态论的思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反杜林论》直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不断充实完善。斯大林1938年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论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人的依赖性、独立性、全面性发展的“人的发展三形态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社会经济三形态论”*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把社会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批判这种观点时指出:“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满脑袋都是生意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3—134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曾把社会区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有林认为,有人把马克思指出的三种形态,说成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预想中的直接社会化经济”。这未必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并没说“人的依赖关系”就是“自然经济”,实际上“人的依赖关系”的内容,并不是“自然经济”所包含得了的(有林: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划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耕文明”浪潮、“工业文明”浪潮与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第三次浪潮”。26年后他在《财富的革命》一书中,把“犁、生产线、计算机”作为三个浪潮的三个财富体系,似乎触及到了现代计算机知识革命的核心力量—计算机。;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所有制三形态论”;原始形态、次生形态、未来形态的“‘地质形成’三形态论”[2];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的史前时期和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开端的“两形态论”[3]33。其中“社会发展五形态论”和“社会经济三形态论”是我国中学、大学有关课程的教材公认的观点。*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345页)。国内外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已争论多年,根据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的论断认为这里所说的“亚细亚的”和“古代的”,都是指奴隶社会。恩格斯的原话是:“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也就是说,群众不仅被剥夺了土地,甚至连他们的人身也被占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391页) 。自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问世以后,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情况,认识更加清楚了。于是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接受。
但事实上学术界的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三大硬伤:一是没有科学区分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与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异同,导致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及其与世界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上和实现形式上存在认识上的混乱混淆。二是对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与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内容研究不全面。研究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的著作和通信中的有关思想、论断和理论,没有从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思想内容、理论体系与不同的发展道路、更替方式、制度体系、运行机制、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三是把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不同层面的发展路径等同或混淆。这三大缺陷导致解释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差距的现实问题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厘清这些问题需要结合现实深入研究。
因此,对当代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研究视角要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市场经济、科学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主题等方面而变化。特别是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一体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存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国家层面存在“匹配性选择问题”和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中的“直过问题”等两个问题。
(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世界与国家层面的关系
1.从社会思想和理论上看,世界社会形态和世界经济形态与国家社会形态和国家经济形态是不同层面上的两组概念。
“世界社会形态”概念最早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2年12月11日的一次谈话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谁也不能完全孤立于世界这个“大社会”而存在,把这个“大社会”称作“世界社会形态”。认为世界社会形态是继资本主义形态之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界限,日益促进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为实现共产主义、走向世界大同奠定物质、精神、文化的坚实基础。[4]梁树发论述了钱学森的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论述“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思想及其思维逻辑,已触及到世界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奴隶社会与奴隶制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笔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思维逻辑,把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封建社会和世界奴隶社会等“社会发展五形态”概括为“世界社会形态”。这里的“世界社会形态”概念,在钱学森从现代世界的空间意义上提出的概念基础上,增加了时间意义和社会性质等内容。以此类推,把学术界长期认同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等经济形态总称为“世界经济形态”,它在国家层面体现为具体不同模式的“国家经济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概念及其思想,其实是从世界与国家两个不同层面提出来的概念性意义和思想理论体系。学术界讨论的马克思提出来的“社会发展五形态”、“人的发展三形态”、“社会经济三形态”,其实都是从世界层面对世界社会形态的阶段性或类型的划分,是对若干个具体的、历史的“国家社会形态”和“国家经济形态”的共同本质属性的一般性概括,是全世界和国家类型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两组概念。
2.从社会制度的本质上看,世界社会形态和世界经济形态与国家社会形态和国家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内涵外延在“国家社会形态”和“世界社会形态”中不能完全等同。例如,世界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模式,世界资本主义与富有资本主义国家特色的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日本模式,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虽然同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但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模式在英联邦国家和美国不同,北欧国家和南欧国家不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共和制、德国实行议会内阁制,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形态在国家层面,即个性方面的体现和区别。同属于封建社会形态,但是西欧的封建王国和印度、中国的封建国家不同,典型的封建国家模式是中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虽然同属于奴隶社会形态,但是埃及和希腊的奴隶制国家模式不同,印加帝国和罗马不同,奴隶社会形态有数个典型模式,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国家、埃及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希腊和罗马模式、南美洲的印加帝国模式。[6]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阶段的划分,属于世界层面的社会形态类型;关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等经济形态类型的划分,属于世界层面的经济形态。作为共性的“世界社会形态”来源于和寓于个性的“国家社会形态”之中,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个性体现出来,离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国家社会形态”的个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世界奴隶社会、世界封建社会、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世界社会主义社会等“世界社会形态”共性的存在和发展,具体关系见图1图示。这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基本原理的具体化表现。
3.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上看,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发展路径具有不可跨越的依序性或自然规律性,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发展路径则具有可“跨越性”或“直过性”。
图1 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层面发展的“匹配性”与“直过性”示意图
在发展路径和更替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五大社会形态和三大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中的任何一种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横向结构与纵向演进”[7],及其在任何国家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更替中,都不是一致性的齐步走和单一化的生产方式。每一种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纵向演进上经历的时间跨度很长,在横向结构上多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并存。例如,奴隶社会,从历史上第一批最早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的埃及(公元前2100年至2686年埃及形成[6])、巴比伦、中国等国家开始,到21世纪初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国家的西非毛里塔尼亚为止*据英国《阿拉伯圣城报》2015年1月7日题目为《毛里塔尼亚仍未废除奴隶制,奴隶要求延续该制度》文章报道,毛里塔尼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国家。目前,该国奴隶人数约占总人口数10%至20%。转引自2015年01月09日的《环球时报》。,历时4000多年。这期间人类社会经历了世界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及其之间的依次更替。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的世界奴隶社会虽然早已被封建社会替代和消逝了,但是国家社会形态的奴隶制却在一些国家长期存在,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等世界社会形态及其国家社会形态共存并行。例如,民主改革前我国四川凉山彝族还保存奴隶社会形态。[8]再如,原始社会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社会形态虽然早已消逝了,但是新中国成立时在云南的景颇、德昂、傈僳、佤族等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时,整个旧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和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时期,非洲的一些国家和民族整体上也还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时期。所以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在国家之间不是齐步走的,总是有先后之别。一种生产方式只有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时才能造成一个与之对应的独立的社会形态,那么这种生产方式从萌芽到取得主导地位总是有一个过程。一种社会形态内部会有多种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所有社会形态中生产方式所处的地位和状况不外乎以下四种:弱小依附别的生产方式的“从属形态”;具有与别的生产方式抗衡力量的“均衡形态”;在诸多生产方式中上升到主导的地位,并造成一个与之对应的独立的社会形态的“主导形态”;取得主导地位且排斥任何其他生产方式存在的“纯粹形态”。其中的“主导形态”才是历史上社会形态的常态,其余三类都不是常态。[9]因此,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总是存在有的国家或民族率先进入和有的最后进入*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奴隶制发展程度最高、最典型的国家,但古罗马,并未率先跨入封建社会,而奴隶制发展程度较低的中国,却于公元前476年先于古罗马近千年步入封建社会轨道。古罗马则经过包括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在内的剧烈的震荡之后,才步履艰难的进入这一社会形态。封建制在中国被推向鼎盛,西欧则落后得多。但封建制不发达的西欧,却率先登上了资本主义航程。事实充分说明,17世纪英国的封建政治、经济落后于中国。但它却先于中国进入了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而封建政治经济发达的中国,又在封建末路上蹒跚行进了200年,也只是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尔后在比俄国更落后的中国等国家奏响了凯歌,而资本主义发达的欧美国家,至今仍在资产阶级统治之下。新的社会形态总是在一个或几个政治经济不发达的旧制度国家首先出现。见贾俊民、张广荣: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与文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4期:27~30。的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发展路径问题”,在世界层面上是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依序递进,遵循不可跨越的自然规律性。[10-11]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他把规律理解为“不以我为转移的规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29页。)强调规律的第一个要义是它的客观性,他称规律为“铁的规律”,人们只要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预先准确地确定和控制”事物及其发展。因此,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是由于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决定力量,它的发展,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史的基础。正如达尔文所做出的自然科学的贡献那样,“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31页。),——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但是它能够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2]11~12。这说明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3]9
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国家层面上的发展路径,则具有“可跨越性”或“直过性”。恩格斯早在1874—1878年的《流亡者文献》中就已指出:“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并且应该使俄国农民不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而实现这种向高级形式的过渡。然而这种过渡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14]620。“在俄国,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也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更高的形态已经存在于其他某个国家并且起着样板的作用。”[15]148。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俄国当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发生跨越的论述,是从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演替进程的意义上讲的,这种进程在世界社会形态或一般意义上则不可跨越。[16]学术界把这种“自然历史过程”表述为“依序性”*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关于唯物史观完整体系的理解。长期以来,理论界有的论者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当作一切民族或国家发展的具体道路来理解。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发展道路,从总的方面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关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跨越发展的史实中,马克思十分重视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历史发展。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发展,马克思非常重视美国的历史(冯景源: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哲学动态》,1996年第12期)。学术界类似这里的“依次演进”和“跨越发展”的两种社会形态发展基本形式的论述观点很多,其实都是没有科学区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俞吾金认为,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讨中,交织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条是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学的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 一个是欧洲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另一个是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马克思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俞吾金: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这种把欧洲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与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对立起来或统一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思想的学术成果,也是没有科学区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少有国家依照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社会发展五形态”顺序演进。*世界各民族并非都依次循序经历每一类型的生产方式的递演。曾芬钰:对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理论的深层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发展路径问题”上的“直过性”*这也是没有科学区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吴波:整体跨越与局部跨越—社会形态演变顺序性与跳跃性问题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1期。,就是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发展,可以从落后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直接过渡到当时更为先进的形态,选择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实现“直接过渡”或跨越发展。这种“直接过渡”在政治形态上往往是通过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来实现的。如何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过论”研究的范畴。
(三)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国家层面存在“匹配性选择问题”和在落后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直过问题”
世界社会形态与世界经济形态的发展道路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和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前提下,落后国家和民族在发展道路上,是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呢?为此产生了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之间的“匹配性选择问题”。“匹配性选择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能否选择的问题;二是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之间的适配性问题;三是落后国家选择相匹配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后面临发展中的“直过问题”。
1.关于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能否选择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因为,如维科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17]477。我们如果简单教条地看字面意思,马克思明确说明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形式),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这里涉及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某一社会形式”和“自己的生产力”。前面我们已经论述,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说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是世界层面的或一般性,即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是决不能“自由选择”的,这与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致的。
如果从国家层面,即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来看,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因为德国、美国等很多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自主选择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历史事实早已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也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它能够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物质力量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规律的客观性是可知和可以能动地加以利用的。
2.世界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之间的匹配及其在国家层面的适配性选择问题
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之间,在世界层面存在一个匹配性问题,即与原始社会匹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偶然的简单商品交换后,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世界社会形态相匹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匹配。世界社会形态与世界经济形态的匹配性选择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之间在国家层面,特别是落后国家的匹配,是可以自由自主选择的。因此,“匹配性选择问题”,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世界层面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国家层面的选择搭配组合问题,面临“四种匹配性”选择问题:落后国家、民族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具有选择先进社会形态与先进经济形态,先进社会形态与落后经济形态,落后社会形态与先进经济形态,落后社会形态与落后经济形态之间的选择搭配组合。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面临选择社会发展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相匹配的“匹配性问题”。
由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是不同统治阶级、阶层、社会群体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方式,体现的是不同的利益和话语权;不同的经济形态是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其实现形式及发展方式,往往要受到地理、生态、资源、产业、市场、科学技术、经济组织形式、领导阶层和劳动群众的文化素质及价值观、国家制度等要素的制约限制。因此国家层面的“匹配性选择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通过阶级斗争、国家战争、社会革命、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经济组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来实现的。德国、美国、日本、苏联、中国等历史上崛起的大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包括雅典、罗马、德意志三种类型的国家模式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出人类早期形成的不同国家模式的特点。英国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巨著中分析了希腊模式、中国模式、犹太模式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古代国家。马克思非常重视美国的历史。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中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分析了大国的兴衰。郭树勇在其《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解读了三十年战争以来法国、英国、俄国、美国等西方大国成功崛起的历史规律。郭宇立在其《美国的大国成长道路——制度治理与战略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中探讨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的发展历史,都是通过解决“匹配性选择问题”,或跨越奴隶社会、或跨越封建社会、或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而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这些大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纵观历史上大国的兴起,例如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中分析的大国,从制度上看实质上都是用先进社会形态与先进经济形态匹配的结果。例如,如今人类社会最先进的资本经济形态*“资本经济”形态是发达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载体”和“路径”。资本主义关系是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第1卷第192页。可以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匹配,也可以与最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匹配,甚至与在非洲还处于奴隶制度的国家制度匹配,例如西非最后的奴隶制国家毛里塔尼亚,这些都是事实和现实,只是资本经济形态没有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体主流的经济形态,导致这些国家的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政党执政、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的内部外部运作和公司法人治理等方面的效率低、成本高,最终表现为发展缓慢和发展质量不高。
3.落后国家选择相匹配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后面临发展中的“直过问题”
落后国家要从较为落后的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到更加先进的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实现“跨越发展”或“直接过渡”,就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价值观等一系列的“直过问题”。“直过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中因为世界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在国家层面实现国家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直接过渡后,导致国家形态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跨越发展,与严重滞后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缓慢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困难和矛盾问题。“直过问题”主要包括“直过民族问题”、“直过国家问题”、“直过经济问题”和“直过社会问题”等四方面的内容。
直过民族问题,是指跨越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形态的民族,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选择存在的困难和矛盾问题。例如,我国的“直过民族问题”,是指我国的“直过民族”和“民族直过区”*“直过民族”,是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初国家在云南和其它边疆民族地区,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已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未经民主改革,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少数民族。我省整体直过的少数民族有佤族、景颇、傈僳、独龙、怒、德昂、布朗、基诺等8个民族。实行“直接过渡”的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民族直过区”。因为社会形态的“直接过渡”,导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跨越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严重滞后及其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问题。正如李维汉所概括的“一步走和千百步走”的关系。“直过区”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可以一步走入社会主义,但这“一步走”却要依赖之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基础的“千百步走”来巩固。例如,“直过民族问题”在云南佤族和佤族地区具体表现为:一是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发展佤族文化产业的优势与现代化经济劣势之间的矛盾;二是佤族群众生产经营不计成本、粗放管理的生产方式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规律要求之间的矛盾;三是佤族民众私有观念淡薄和不善积累、难于积累资本的生产生活习惯与发展商品经济、资本经济需要资本积累、保值增值之间的矛盾;四是佤族社会平均分配、共同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按绩效分配和私有产权明晰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这四对矛盾阻碍着佤族人民和其它直过民族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资本经济和社会进步。
直过国家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整体跨越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更加进步的另一个高级的社会形态后所面临的国家制度的建立及发展问题。例如,美国,从奴隶社会跨越封建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制度问题。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或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等问题。
直过经济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依次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等经济形态的自然历史进程,不同经济形态在不同社会阶段占主导地位。其中的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可以同多种社会形态和国家制度相结合。例如,自然经济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及家庭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本经济可以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国家制度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国家制度结合。但是,在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不同步进程中,有的国家、民族在其发展进程中跨越自身所处社会经济形态或阶段,而带来社会意识和经济关系严重滞后的问题,即社会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资本经济或从自然经济的初级阶段直接过渡到发达商品经济阶段而导致的经济思想、理论、制度、体制、机制等社会意识滞后性问题。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上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经济形态上很难随之跨越。
直过社会问题,就是从一种社会形态跨越另一种社会形态进入一种新型的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后,所面临如何建设和发展新型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问题。解决“直过国家问题”是解决“直过社会问题”的突破口。*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第1卷第819页。
二、资本经济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资本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经济形态
至今我国学术界和各类辞书仍然坚守过去的经济形态理论、观点和内容,认为只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大类型。没有认识到资本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阶段和形态,它是当代世界最先进的形态新类型。原因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商品、货币、市场、资本等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工具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有产物,在马、恩预见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特别是资本被认为具有剥削关系和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载体,于是根据《资本论》范式把资本定义为“用于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8],把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教条化,没有认识到资本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资本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是两个不同经济范畴的概念,前者属于“经济运行体制”的范畴,后者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吕乃强:《论资本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体制》,《江汉论坛》,1998年第11期)。马克思认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3页)。在这里,资本经济作为资本“生产一般”的合理抽象,就是概括资本作为价值化生产要素的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资本的共性,是指去掉了资本主义性质,而剩下的为若干种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这个基础便构成了资本经济的全部内涵(刘茂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核是资本经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首先,资本经济概念是一个直接把握经济本质特征的概念,表明了这种经济是一种特定性质的经济形式,而不是一种经济体制或机制。相反,它决定了与之相应的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后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它的完善与否能够限制但却无法于根本上决定资本这一实体。其次,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资本经济描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的两种资本经济的共同性,因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概念。最后,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资本经济概念,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定性的概念,可以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经济形式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经济形式区别为资本经济和非资本经济。刘敬鲁:建立“资本经济”概念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其实,资本一词,在马克思之前早已存在。[19]中世纪已经留下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它们是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成熟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到来以前就被当作资本了,这就是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20]818资本与商品、货币、市场、公司都是发展现代经济的重要工具*马克思指出:“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3页)。,可以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和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后也加以利用。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克服教条化的极端思想,从思想观念、理论内容、政策措施、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上不断承认并利用了过去我们批判和抵制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商品和商品经济、市场和市场经济*美国学者罗森堡和小伯泽尔在其所著《西方致富之路》一书中涉及到资本主义一词最先使用问题,但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先从经济制度的角度使用资本主义概念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的,是马克思。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整个经济 思想史的角度看,最早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的是列宁在 1906年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卫兴华:谁先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25期。、资本和资本市场开始的。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87年十三大报告确立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发展思路;1992年十四大报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资本”概念和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目标;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资本”概念和鼓励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之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建立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回报“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和制度创新造就了“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现了“新常态”,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问题及其对应的需要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系统的制度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与如今作为世界主流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主流经济形态的“资本经济”接轨,在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经济制度、经济实践、会计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制度、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上如何对接、交流、协作、发展、竞争、共赢、解决矛盾冲突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难以解答和解决。[21]113~116
其次,资本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或经济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农民土地的剥夺》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意大利12世纪最著名的城市有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14世纪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果到16世纪才产生资本经济的萌芽,那么直到17世纪以后,资本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取得了支配地位,真正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而对于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退化为私有资本经济制度的俄罗斯、东欧等国家来说,则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才逐步形成了资本经济。[22]
再次,资本经济作为一个理论概念。20世纪末期在我国学术界出现的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续篇的大量成果*研究此问题的早期主要成果有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张钟朴:马克思《资本论》续篇研究的重大意义──写在《〈资本论〉续篇探索》一书问世之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2期。中触及“资本经济一般”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容。文献检索发现,是袁建1994年公开提出了“资本经济”概念。*“资本经济”概念及其所命名的资本经济,自斯密以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尽管一直存在着对资本的各种方式的探讨,存在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角度的分析、辩护和尖锐批判,但似乎还没有一种经济理论明确提出和论述过资本经济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最接近于提出资本经济的概念,他在本质上把资本看作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本质特征。刘敬鲁:建立“资本经济”概念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袁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商品经济,而应称为“资本经济”。资本经济是旧账、新账、未来账一起算的经济,它具有“核聚变效应”。“货币——证券——货币”的交易型态,就叫做资本经济,商品经济的交易型态是“货币——商品或劳务——货币”。袁建用“树根理论”解释商品经济与资本经济和国民经济与企业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国民经济或企业经济就像一棵大树,如果根浅,风必摧之。地下部分是商品经济,地上面是资本经济。“树根理论”要求商品经济与资本经济和谐发展。中国经济的状况*自从1980年代以来,私有资本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1年,我国政府投资和国内民间投资的比重分别为投资总额的47.3%和44.6%。民间资本成为社会投资扩张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但由于体制性障碍等原因,自2001年以来,我国民间资本甚至逆宏观经济向好之势,出现下滑趋势。刘章胜:民间资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求索》,2004年第4期。是商品经济具有一定基础,而资本经济处在幼芽时期,作为树根的商品经济接受不了阳光(资金不能合理投向,是因为中国没有资本经济),没有光合作用,商品经济就无法向深向广生长,所以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原因是资本经济发育不良所致。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资本的交易量是贸易盘的几千倍。不搞资本经济,许多经济活动将无效率。现代经济学以资本为基石,以商品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都要重新改写。[23]之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内学界曾发起过关于“资本经济”的研讨。期间的主要文献有:《论资本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体制》[24]、《资本经济:一个客观存在的一般经济范畴》[25]、《论资本经济实现形式的二重性》[26]、《论发展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27]、《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资本经济》[28]、《建立“资本经济”概念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22]、《资本经济一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课题》*一个时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大量涌入我国并备受尊崇,原本居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论卫星:资本经济一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课题,《现代财经》,2011年第2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核心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不断被排斥和贬低,而以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不断被误升和渲染(薛宇峰、丁晓钦:《资本论》和危机与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前途和出路,《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2期)。等。但是,在我国资本经济命题至今尚未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那样得到重视和普遍认同。
20世纪初期人类社会虽然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资本经济的缝隙中生长出产品经济,并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居于统治地位。但是人类尚未进入世界社会主义时代,迄今属于世界社会主义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经济形态的产品经济都十分的不成熟、不健全、不完善,甚至不成型。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主体主流经济形态的产品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尚不具备,作为社会形态的世界社会主义还处于继起发展之中,从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的主体主流形态来看,资本经济是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之间不可跨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如今还只是国家层面的国家社会形态,作为一种世界层面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尚未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迟早必将到来,但其间难免会出现挫败曲折。回顾历史,公元6世纪,东罗马奴隶主贵族妄图消灭封建化的日尔曼国家,在罗马实现了奴隶制的复辟。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颠覆与反颠覆,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在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社会前后绵延了数百年之久。[29]依此看来,世界社会主义里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人类社会的今天还处于资本经济在世界经济形态中占统治地位和主流作用,资本主义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社会形态[5],资本主义强国掌控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和话语权的世界资本主义形态。体现在社会形态里的这些现象,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决定的,也就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是“决定作用”*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所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作用,这些发明“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接着,在1768年英国的詹姆斯·瓦特成功制造了蒸汽机,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根本的内在动力和客观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始终是“反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的“反作用”,但绝不能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甚至妄图生产关系“反作用”大过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二)资本经济是现代经济新形态
什么是资本经济?其定义比较多。刘茂松认为,资本经济就是以本求利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社会化大商品生产规律的集中体现,具有推动商品生产普遍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作用,其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运动。[19]论卫星等人认为,资本经济是以资本及其运动作为经济关系载体,以企业为生产者形式,以投资者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为基本经济关系,以理性的价值增值和资本增值为目标和结果的一种现代大生产的经济形式。[30]
资本经济具有物质的自然属性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二重性质。资本的自然属性,是指资本的增殖功能和过程。马克思说“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20]87~88。资本的物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资本与劳动力;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价值与价值,核心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资本经济的社会属性,在社会生产关系层面又可以区分为一般社会属性和特殊社会属性二重性。资本经济实现形式的二重性: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26]马克思说“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20]626。对于资本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在资本的二重关系上,我们对资本的人际关系中对立面强调较多,强调资本价值增殖中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内容。但是,如果只强调劳动力是价值增殖的唯一源泉,而否认或无视资本作为价值形成的条件而享有价值分配的权利,重视资本的物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不是要抹杀经济中的阶级的对立,恰恰是强调消灭阶级的唯一途径是加快生产力的发展。[28]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内容上以资本为实体和运动灵魂。资本是虚拟经济的基础,金融系统运转的前提。资本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资本不等于市场,资本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反过来说,只有在建立合理的市场体制时,资本经济才会达到成熟的阶段。资本经济,在目的和手段上,具有追求自身不断扩大和增值的特点;在微观上由私有、公有等各种独立形态的资本构成;在宏观上的直接目的表现为财富创造的最大化和无止境过程;在手段环节上把提高效率作为根本手段;在实现方式上以资本市场体制或市场机制作为成熟的实现形式;在功能作用上既具有空前巨大的内驱活力,也具有空前可能的破坏力量,因此,只有把资本建立在正确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和道德之上,对它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控制,才能够使它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力量,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安排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22]
自给自足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小商品生产都属于小生产方式,发达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生产都属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不能把社会经济形态的优劣与社会形态的优劣对立起来、分离开来和混淆起来,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对待。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产品经济等社会经济形态类型在生产目的、生产方式、组织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知识系统及内容、时间空间上都存在本质区别。就像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个社会形态里都占统治地位一样,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服务和利用,资本经济不仅为资本主义服务和利用,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发育成熟和完善前,也要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和利用。因为资本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成熟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融合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追求资本的无限增长、残酷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强化对工人剥削的同时,也扩大了生产范围,开辟了新的生产部门,生产出新的需要,推动了科学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开拓了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培养了资本经济人才。[31]因此,马克思在多处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积极作用的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是最节省物化劳动,即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32]19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33]27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趋势和结果就在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加被同一追加劳动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可以说,不断把新加劳动分配在更多的产品量上,从而降低单个商品的价格,或者使商品价格普遍变便宜”[34]16。“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5]277。发展劳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进步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和表现。[36]
三、资本经济功能是解决我国“直过社会问题”的重要经济工具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选择问题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和产品经济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社会形态中都占有过统治地位、起过主导作用,具有存在的时空价值、发挥作用的组织形式。
1.自然经济不能选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在人类最初的三个社会形态中都占统治地位,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经济组织有家庭、作坊、庄园、工场。但自然经济并没有随着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的消逝而消失,它在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家庭、单位组织内部仍然普遍存在。其作用的空间半径很小、产业链很短、但效率高成本低,是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等经济形态的补充形式。
例如,城市家庭里自己洗衣做饭、家务劳动和农村家庭的粮食、蔬菜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每个人的一生和每个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是家庭和单位内部的、局部的、部分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过去学术界常常把自然经济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等同或混淆起来了,认为它是落后的、封闭的经济形态并随其落后的社会形态而消逝。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的。自然经济作为家庭生产方式、单位生产方式将长期存在,而且在我国西部,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尤其是云南直过民族区域的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和区域内部,还占统治地位,参与社会化分工的程度极低。从某种程度上说,自然经济虽然为上述地区的人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但也正是他们长期贫困的经济形态原因。那里现代交通、通信、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严重缺失,水平极低,几乎是搬运靠人背马驮、耕地靠人挖牛耕,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可见,自然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与作为市场化的、社会化的、商品化和资本化的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生产方式比较起来,就十分落后了。
2.商品和产品经济也不能选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相对于资本经济来说也属于落后的经济形态。袁建认为资本经济与商品经济有不同的特征,资本经济对思想、知识即人力资源高度依赖,即“软件”,是靠人的头脑直接去使资产产生增值,而商品经济靠的则是科学技术,如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提高利润,即“硬件”;资本经济对信息高度依赖,而商品经济对信息依赖程度小得多;资本经济是“狼群经济”,商品经济是“羊群经济”。资本经济是充分实现资产增值的手段,中国必须搞资本经济,如果不懂资本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就容易吃亏。[23]商品经济的主体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而不是价值增值,也不需要具备和关注资本经济方面的知识、技术和制度体制机制。例如,与资本主体紧密相关的价值增值的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国债指数、期货指数、外汇指数、资本生产和资本市场等资本经济的经济知识和经济技术及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20]167。列宁指出,马克思“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取出一个形态(即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37]12。因为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降低个人的产品成本,以合理价格交换自己的产品实现生产增殖目的,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剩余是资本经济的存在前提,有了剩余才会有扩大再生产。剩余由实物型转化为价值型剩余便产生了资本经济。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都是从一部分劳动可以不再用于单纯消费资料的生产,而是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时候开始的”[20]260。
虽然产品经济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教条化地把产品经济作为我国的经济形态,实践和事实证明那种僵化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也不能选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作为与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化、网络化为实现手段的资本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最普遍的经济形态的构成要素,应该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形态选择的经济形态。用个比喻来说,“社会发展五形态”属于交通运输运载的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运载物的“生产方式问题”,即包括自给自足劳动产品的生产方式,商品的生产方式,资本的生产方式等。社会经济形态属于交通运输对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运载物的“运输方式问题”,即不同的运载物有不同的运输方式、流通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在运输方式中并要求用不同的运载工具,例如人背马驮、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火箭等运载工具与人行小道、马路、公路等陆路,水路、航空线路等交通道路匹配,不同的运载工具要求有不同的交通道路和交通规则,例如与马路规则、公路规则、铁路规则、航海规则、航空规则等交通规则相匹配。因此,处于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家的生产资料及其生产方式和生活资料及其消费方式,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匹配。例如,人类社会形态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时,与之相匹配的主体主流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处于次要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简单商品经济,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组织方式主要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的家庭是研读和解析社会结构的整合及发展变迁的重要路径。高敏: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视域中的家庭形态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家庭庄园、手工工场和作坊等自然经济的经济组织;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时,与之相匹配的主体主流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组织方式主要是企业、公司、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等现代企业制度*现代股份制公司这种新的资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出现时,马克思就给予了股份制很高评价。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从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马克思指出,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产业的扬弃;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因此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公司制的发明,其作用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必须要匹配先进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过去的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和补充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必须要建立一套与资本经济形态相适应、相配套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经济形态之间生产方式的区别,就像火车、铁路、铁路规则及其运载物之间的一体化与汽车、公路、公路规则及其运载物之间的一体化的不同一样。有了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没有先进的经济形态与之匹配,就像有了先进的火车而没有先进的铁路,有了先进的铁路而没有先进的铁路规则和管理制度一样,不能与国际接轨就难以体现和发挥先进的优势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是人类先进的社会形态,如果没有先进的经济形态及其对应系统高效的制度体制机制设计,其社会形态的先进性、优势和优越性、经济发展方式也就难以发挥和体现出来。
(二)发挥资本经济的功能是解决我国“直过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人类社会依次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动力作用下由前一个社会形态“自发成长”到后一个社会形态。所谓自发成长,就是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发生作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必然的力量在起作用。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区别才会显现出来。因为世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目前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它发展中国家和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直过国家”所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都不同。例如,历史上的德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发展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发展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作为“直过国家”的德国和美国,当它们实现直过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奴隶社会和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美国面对如何建设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时,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早有探索、经历自然发展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它们的直过只面临“直过国家问题”,不面临“直过社会问题”。马克思说:“美国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这种发展是异常迅速”。“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前提,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35]125。作为“直过国家”的中国,不同于美国和其它直过国家,中国从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时,虽然有了前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不久解体,人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尚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和资本经济形态时代。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直过国家问题”、“直过社会问题”和“直过经济问题”。世界社会主义是要通过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建设和自觉成长之后才会到来。社会主义的“自觉成长”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自发成长”。“自觉成长”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在自觉遵循、科学能动地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作用下,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世界社会主义。这是史无前例、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
但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具体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方面及内容,在中国则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实践和实现“中国梦”。这正是马克思说的“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38]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强综合国力、解决社会和世界关切问题,也就是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的社会经济形态如果不采用资本经济,就无法与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经济形态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国际资本、国际资本制度、世界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公司和跨国公司、国际会计制度、世界贸易制度、互联网金融等资本经济形态和新兴产业业态的制度体制机制接轨。因此,资本经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形态。资本经济的功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和途径。如果不遵循资本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的资本和国际资本、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很多困难和深层次问题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理由如下:
1.目前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社会生产力要素和资源配置都是通过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实现的。
资源配置就其内容来说,就是如何将经济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和最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部门及区域,这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社会总劳动和社会总资本的分配,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固定资本的节约,对自然力的利用等等,都涉及资源配置问题。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中,无论是配置的方式,还是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标准,都是有所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决定性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殖。马克思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不同的历史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例如,在孤立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或者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无论是古代共同体还是私有制形式,都不可能也不需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在商品生产普遍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是市场机制;在马克思所说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资源配置的唯一形式是社会统一组织和有计划的调节。[36]目前与资本市场和公司制对应的现代经济形态就是资本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选和必经的经济形态类型。
2.目前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资本和公有资本,都是通过公司制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实现保值增值的。
增殖是资本经济基本的功能。马克思说:“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产生剩余价值,从而增殖价值时,才变为资本”[39]550。公司制是资本经济的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和资本增殖工具。《共产党宣言》中讲到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后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时,可以“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立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这样两条措施。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以同样的观点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条件下设想到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可以通过“国家资本”、“国家银行”、“国营工厂”作为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迈进的手段,这确实使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由于在资本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没有遵循资本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资本经济的发展方式及其适配的制度体制机制系统,我国的公有经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很多,例如,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公有经济成为“公有官用”的腐败经济;国有企业成为公司老总和党政官员奢靡生活的“小金库”;股市成为圈钱的场所,不尊重资本所有者的人格和权益等等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好。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不会自发发挥的,他的“自觉成长”需要执政党和政府及其领导集体和人民具备自觉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理论、智慧能力、设置科学制度体系、完善的体制体系、灵活的机制系统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成为照亮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前进的闪亮灯塔。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孙来斌.论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内在统一[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钱学敏: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学习钱学森有关思想的心得[J].哲学研究,1993(12).
[5]梁树发.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J].哲学研究,2005(12).
[6]孙国栋.几种社会形态的国家模式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5(1).
[7]洪光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考察[J].哲学研究,2010(10).
[8]徐亚萍.奴隶制社会形态存在的必然性探析[J].北方论丛,2000(5).
[9]何顺果.生产方式≠社会形态[J].世界历史,1998(3).
[10]李延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11]杨木.“五种‘社会形态’”说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
[16]贾高建.社会形态演进中的“跨越”与“卡夫丁峡谷”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5).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马克思,恩格斯.
[18]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刘茂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核是资本经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3).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1]杨志银.农业旅游文化三大产业并蒂发展是“直过民族”的致富途径[A].孟庆红,罗宏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22]刘敬鲁.建立“资本经济”概念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J].河北学刊,2010(3).
[23]管宝珠.袁建提出资本经济理论[J].视点,1994(7).
[24]吕乃强.论资本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体制[J].江汉论坛,1998(11).
[25]论卫星.资本经济.一个客观存在的一般经济范畴[J].理论视野,2000(2).
[26]杨继瑞 .论资本经济实现形式的二重性[J].当代经济研究,2003(2).
[27]李世隆.论发展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8]左万其.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资本经济[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9]张宝琪,邵明哲、曹荣华.论社会形态更替的差异性[J].济宁师专学报,1996(4).
[30]论卫星,杨林生.资本经济一般与资本经济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10 ( 11 ).
[31]赵家祥.资本逻辑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重读《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新领悟[J].学习 与探索,2013(3).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卷。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卷。
[36]陈文通.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兼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期第169页。
[37]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4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2]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3]郭宇立.美国的大国成长道路——制度治理与战略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5]伍柏麟,史正富,华民.新编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陈景彪、王章辉、马殿君等译.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47][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蒲 跃
杨志银(1960—),男,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社区经济、制度经济学、公司法人治理研究。
A8
A
1671-2811(2015)01-0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