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内经》试谈中医病因

2015-01-3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腠理百病内经

王 蕴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枣庄277300)

百病生于气,语出《素问·举痛论》,意即指各种疾病都是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所致。

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水谷后天之精气及自然界之清气,流行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所不有,外护卫表,内贯脏腑,推动着血液阴精的运行布输及互相转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之在人,和顺为正气,失和则为邪气。气的升降出入运行通畅生理活动正常则健康无病,反之则百病咸生。若气之升降出入停止,则生命活动即告终结。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引起气机失调的因素固然很多,然而根据临床所见,大致可归纳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劳逸失度、饮食失节以及痰饮瘀血等五方面,谨分述之。

1 内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变化,本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若情志刺激太过引起脏腑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怒为肝志,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大怒伤肝则肝失疏泄,可致肝气逆而上冲迫血上行。轻则头痛晕,甚则上蒙清窍引起昏厥。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喜为心志,喜悦适度则气血调和百脉通畅,若狂喜过度则伤心,使心气缓散而不收,精神散乱而不聚,引起手足无力难以直立行走,落泪遗尿等。若神气弥散不藏则喜笑不休甚或发狂等,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此之谓也。

思则气结,思为脾志,思虑过度则伤心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过度不仅耗伤心神,也影响脾气,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谓“思则心有所有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故有思虑过度伤心脾说。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出现心悸、健忘、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之运化无权,胃之受纳腐熟失职,出现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悲则气消,悲为肺志,肺主气,悲哀过甚则心系急,心系通于肺,心肺气郁则上焦之气不通,出现胸闷气短,心主之荣与肺主之气不能布行全身则气滞于中而化热,热则伤气,故曰:“悲则气消”。即《素问·举痛论》所谓“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恐为肾志,过于恐惧易伤肾气,肾气损伤,失于固摄则肾气不得上升而精气却于下,出现二便失禁甚则伤精发生骨痛、瘘厥、精遗、滑泻等症。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出现呆痴、语无伦次、哭无常或躁动不安、狂言叫骂等症。

虽然不同的情志变化多影响相关的脏腑而发病,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但临床主要以心肝脾三脏情志病症为最多。因为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1]之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缘故也。

2 外感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2]。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则可致气机失调而发生疾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风邪伤人最易侵害机体上部或外部肌表,以致卫失开合,腠理失宣则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若风从肌表而侵及经络则气血脉络受阻出现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等。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风者上先受之。”风虽为春季之主气然四时皆有,为六淫之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诸邪无不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云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主痛,故寒邪侵袭肌表易损伤卫阳,使腠理闭塞毛窍收缩而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肌体拘急。若侵及经脉则经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症。故《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外寒直中胃肠则胃肠阳气受损,胃失和降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肢冷等。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故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大量汗出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冷、小便短赤等。若扰乱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甚则在大汗出的同时,气随津泄而致气虚,出现气短乏力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故湿邪伤人常出现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无力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困于湿首如裹。”因为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头昏而沉如束布帛。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升运化无权,水湿停聚而出现腹泻、尿少、水肿等。

燥邪,燥胜则干,燥邪伤人易耗伤津液,多由口鼻而入侵肺卫,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口干鼻燥,干咳少痰以及喘息不宁等。

火热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为阳邪,易伤阴液,其性炎上而升散。故火热之邪侵及人体,可致气机亢盛,腠理大开,营卫不和,出现高热、烦渴、汗出甚则阴液因汗而耗,阳气随汗而脱。心主火,故高热不退,最易影响心神,出现神志不清烦燥或谵妄、发狂甚则昏迷等。

3 劳逸失度

长期过劳或过逸皆可伤气,使气机失调而致病。过劳又有劳力过度、劳心过度、房劳过度之分。劳力过度主要损伤肺气,肺气受损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内失宣降,则出现气喘、息短,少气懒言易汗出等。劳心过度损伤心脾则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纳呆乏力等。房劳过度易耗肾精出现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萎遗精等。若长期过劳则百病丛生则生命不固。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过逸亦可伤人之气,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若长期过度安闲不事劳动则体内气机运行不畅,脾胃虚弱,以致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肿胀气喘汗出等。

4 饮食不节

饥饱无常、偏嗜、不洁均可阻滞气机导致疾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之味,变足生丁”即此意。恣意进食膏粱厚味,以及醇酒炙博或辛辣刺激之品,则可致使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湿热火毒从内而生,同时机体稍感受外邪就易发生内痈、头疽、疔疮等。

5 痰饮瘀血

痰饮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3],痰饮形成随气而行,若流注于经络则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若停滞于脏腑阻遏气机运行出现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若停滞于肺,易发肃降失职出现胸闷咳喘,若停滞于胃则胃失和降出现脘满纳差恶心呕吐。若痰迷心窍则烦燥不安,语无论次或神昏癫狂等。

瘀血多由气滞或气虚以致血行不畅留滞于局部而成,瘀血形成后,则更影响气的运行引起多种疾病。若瘀阻于肝则肋痛痞块,瘀阻于胃肠则呕血便血,若瘀阻于胞宫则少腹疼痛经闭等。

总之,诸多致病因素无不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疾病的产生又无不是因气机升降失调所致[4]。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升降出入的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故云百病生于气。

[1]刘东辉.中医关于“升降出入”机制的探讨[J].中医杂志,2009(S1):43.

[2]于艳红.“百病生于气”之我见[J].时珍国医国药,2004(7):444.

[3]夏苏英.“百病生于气”解——读《素问·举痛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5.

[4]张庆祥.论《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N].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7-38.

猜你喜欢

腠理百病内经
“包”治百病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多喝水能治百病?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