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5-01-31李蕊马历历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缺损

李蕊 马历历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李蕊 马历历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36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改善,经24个月随访无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为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预后疾病复发。

【关键词】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血管内介入;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单位:132022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LI Rui MA Lili,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Jilin Chemical Group Company, Jilin 13202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by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ethods 36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give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cor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24 months of followup, no recurrenc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onclusion In strict grasp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s on the basis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the prognosis of recurrent disease. [Key words]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Nerve function defect

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1],其中脑分水岭梗死为特殊类型,在脑梗死中占比为10%~12%。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质下型、皮质后型、皮质前型等类型。随着介入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脑梗死患者倾向于以介入方法展开治疗。本次研究即选取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7~68岁,平均(59.3±6.8)岁;其中皮质下型6例,皮质后型5例,皮质前型25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型失语、精神障碍并智能障碍、一侧偏瘫并语言障碍、中枢神经性偏瘫等。

1.2 方法

1.2.1 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检查前3 d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及阿司匹林150 mg/d。检查过程中注意对责任病变血管给幕上脑血流造成的影响及介入治疗路径重点观察,测量狭窄动脉的狭窄程度。

1.2.2 治疗 局麻后全身肝素化,以Seldmger股动脉插管术对右侧股动脉穿刺并将6F动脉鞘置入,利用泥鳅导丝引导作用在狭窄处近心端置入6F导引导丝,结合血管测量结果并以路径图的引导作用为指导,在病变远心端颈内动脉中置入远端栓塞保护装置,顺其导丝送适当自膨式支架到病变血管,准确定位后将支架释放。若残余狭窄在35%以上可以球囊进行扩张,在血管狭窄消除后将远端保护装置收回并将导引导丝拔出。术后对穿刺部位消毒包扎,5d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6个月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及阿司匹林150 mg/d。

1.3 观察指标

根据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标准判断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狭窄为0~29%;中度狭窄为30%~69%;重度狭窄为70%~100%。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术后展开为期24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远期疗效。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经DSA检查,36例患者涉及责任血管位置为:颈总动脉11例(30.6%),颈内动脉11例(30.6%),颈动脉窦部7例(19.4%),颈内动脉7例(19.4%)。其中左侧发病14例(38.9%),右侧发病22例(61.1%)。狭窄程度为中度狭窄11例(30.6%),重度狭窄25例(69.4%)。

2.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成功率为100.0%。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情况为:34例(94.4%)狭窄解除,2例(5.6%)轻度狭窄,与治疗前相比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显著改善(P<0.05)。术中球囊后扩时3例患者发生一过性血压降低,1例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未影响治疗。术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6.4±5.2)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0.3±2.8)分,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术前(P<0.05)。在术后24个月内患者均无新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讨论

脑分水岭梗死发病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间分水岭区域最为常见,在大脑前动脉与中动脉间分水岭及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间分水岭也时有发生,少部分可在基底节、侧脑室胖白质与小脑发生[2]。近年来CT、MRI、DSA检查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该疾病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便利。DSA可对颈内动脉、其他脑内大动脉是否出现闭塞或狭窄进行观察,故临床应用日益增多。

脑分水岭梗死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其发病机制并无定论,已有研究[3]认为该病和脑循环灌注压不足、脑血管栓子栓塞之间关联密切。造成脑循环灌注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颈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等所致动脉闭塞或狭窄,而脑血管栓子栓塞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心源性血栓等。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较强,若只有脑灌注不足通常难以导致脑分水岭梗死,故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原因在于脑灌注不足与脑血管栓子栓塞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科保守治疗虽可对此类患者病情予以控制,然而由于责任血病因尚未消除,故无法对缺血区域脑组织予以挽救。介入治疗是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之间的新兴疗法,在导管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该技术以风险小、创伤小、操作方便、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应用。在将介入治疗禁忌症排除的情况下,以多模式展开血管内治疗,对急性闭塞主干血管展开局部溶栓、抽吸、拉栓治疗,对责任血管狭窄处以单纯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促使血流恢复,可促使颅内灌注压提高,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改善,经24个月随访无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此可见,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为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赵立伟,赵艳凤,周丹,等. 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92-94.

[2]聂志余,靳令经,刘远洪,等. 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85-1288.

[3]梁金花,刘远洪,刘乐喜,等.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1):24-26.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8.087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8-0130-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743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缺损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粉针剂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结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偏瘫患者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益气活血温阳汤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