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及对其发展的思考

2015-01-29陈瑶瑶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文化自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及对其发展的思考

陈瑶瑶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加入WTO,全球化进程带给我们发展机遇的同时,亦伴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淡化。同样的,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亦伴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淡化。在体育全球化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我们在思考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更应关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章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梳理中国体育文化自觉的历程,发现中国体育文化融入世界进程中的些许问题,并提出了对中国体育文化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几点看法:①应坚持文化自信、注重创造;②接纳和认同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③积极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同时凸显自我个性;④保护文化多样性,构筑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自觉;文化多样性;和而不同

收稿日期:2015-06-28

作者简介:陈瑶瑶(1990-),女,浙江温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类学.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6-0011-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s China's doors open,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globalization brings us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accompanied by cultural diversity. Similarly, sports culture globalization also comes with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sports globalization,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fus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when we think about how to protec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 This article wr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ports culture, fou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to the world . The author's views o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sports culture: ①should adhere to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ay attention to create; ②accept and agree the pluralistic value of all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③actively integrating into the world of sports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highlighting their individuality; ④protect cultural diversity, to construct a new system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world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Some Thinking of Its Development

CHEN Yao-yao

(Ningbo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Ningbo 315211,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ulture consciousness; cultural diversity; harmony in diversity

0前言

1993年夏季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P·亨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文章以“文明冲突将是未来冲突的主导模式”为主要论点。在其影响下,有一大批的研究学者持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中西文化的交流。多年来,在我国体育界形成一种潜意识,认为西方现代体育才是正宗,进而把这种体育等同于竞技,竞技等同于奥林匹克,把体育运动变成奖牌竞赛[1]。

“文化自觉”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2]。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文化自觉论要求以相互欣赏、相互尊敬、互相汲取、共同发展的态度对待多元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不谋而合,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人类的共同遗产,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加入WTO,全球化进程带给我们发展机遇的同时,亦伴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淡化。同样的,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亦伴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淡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华夏民族的财富[3]。在体育全球化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必然趋势,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关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文章拟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梳理中国体育文化自觉的历程,发现中国体育文化融入世界进程中的些许问题,并谈谈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中国体育文化自觉历程

1.1中外体育文化相遇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来看,中外体育文化的有3 次较为强烈的相遇[4]。

第一次是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盛时期——唐、宋 ,“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外文化的交往。当时的外来体育文化主要是由外国使节或个体商人带入,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几乎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传入的外来体育本身也只是民族体育文化,没有像现代西方体育文化这样强势;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处于强势时期,这些外来体育被中国的统治者视为夷人的“雕虫小技”。

第二次相遇在中华封建社会竞技发展的衰弱期——清末民初。晚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大清王朝闭关锁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综合国力水平低下。而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西方文化一枝独秀,居于世界领导地位。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大清王朝的国门被西方列强轻易地打开,西方工业化的产物——西方体育文化也搭乘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并与根植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相遇。在探索“ 求之图存,求富自强”之道上,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社会的共识,推进了中华民族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程,其中也包括学习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但是,时逢国难,国人来不及思考体育的实质,便在实用主义的引领下,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由“强兵”到“强种” ,再到“强国”的体育发展道路。

第三次相遇是在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这次中外体育文化相遇与前两次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主动打开了国门,并在2008 年,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同时,借助了奥运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外体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接触,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1.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历程

中国体育文化自觉融于中国文化自觉的深层背景中。中国体育文化自觉的深层根源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述求[5]。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以夷制夷”的思想成为社会的共识,推进了中华民族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程,其中也包括学习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在“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摧枯拉朽之势的影响下,体育(指西方体育)的发展自然要走上科学的轨道。麦克乐的“新体育观”提出了“体育发达当以新科学为根基”, 随后的国内体育界,都以传播科学的西方体育为荣。体育学术一时繁荣起来,各种冠以科学大名的体育专著相继出版发行。但随后的“土、洋体育之争”给这一热潮泼了一盆冷水。许多“国术”大师力倡武术,拒斥西方体育,随后又在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失利而进一步加剧。包括袁敦礼在内的一些体育专家对西方体育都提出了异议。从现在国际体育发展的态势来看,这次自觉是消极的,也是失败的。但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其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唤醒了民众,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之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文化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儒家现代转换的探讨,使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又一次酝酿着文化自觉运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国学热”、“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潮,以及文化讨论中对激进主义的批判和对保守主义的肯定等,既是对20世纪80年代激进“西化”的反传统倾向的反驳,又与反对西方中心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反殖民主义理论相呼应。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儒学复兴、本土化、民族化的背景下展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影像资料的保存、图书馆的建立等都在进行中。

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弱势文化受强势文化冲击影响较大,为了保护和促进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 年, 又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200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并与2006年9月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有34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从武术自觉及申奥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觉的问题

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现象大致出现在3 个时期[6]。民国时期,武术被称为“国术”,使之起到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武术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提升。20 世纪80 年代,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召开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开展了我国武术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武术进行了保护,认识到武术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武术文化是以身体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任何细微的肢体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技击与健身效果,通过文字、录像根本无法再现武术概貌,所以,挖掘的结果最多只是对武术进行了部分保护,与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体系比较,只是做了一部分工作,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武术的衰弱过程。这一时期的工作是肯定了武术文化的遗产价值。2004 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盛大举办,可以看作是武术传播过程中文化自觉的第3 个时期。国人在全力申请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同时,认识到了传统武术的重要性。

但是,在近半个世纪的现代武术运动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着悠久传统的武术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裂变,以“高、难、美、新”为特征、以争分夺牌为目的的竞技武术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当今武术运动独领风骚的标志性符号,武术原有的文化内涵被过滤,传统的拳理技术发生异变[7]。围绕武术申奥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部分人认为:武术必须进入奥运会才会有发展;近几年反对观点也日趋火热:中国体育在按照西方体育游戏规则力举将武术推进奥运会,且不惜将其修改成文化底蕴荡然无存的“四不象”的东西,却难以表达炎黄子孙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初衷,中国武术自有它在世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传播发展,进入奥运会只能作为武术发展的途径之一,而非全部。

从武术文化自觉路径可以折射出,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积极地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保留纯真色彩,还是向现代竞技体育转型问题上,取舍存在一定难度。

3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世界体育的思考

3.1坚持文化自信、注重创造

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8]”中孕育出自身的文化,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铸造出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这三者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于社会成员的意识当中,从而使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物质与制度层面的文化易于随历史的浮沉而起伏,但观念与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却体现出顽强的持久性。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在历史坐标系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诋毁和贬低,否定这种客观的累积,便意味着文化“无根”现象的产生。当一个社会出现文化的“无根”现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认同危机的产生、文化凝聚力的消解乃至对自身文化不切实际的否定[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积淀的优秀民族文化,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体育也曾出现过辉煌时期,在盛唐时期,中国古代竞技活动达到颠峰,马球、蹴鞠、捶丸等雄健豪放、竞争激烈的运动,曾一度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尽管,受中国历史传统和文化影响,在历史传承中避免不了精华与糟粕的共存,必然存在某些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或者放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由。“一种文化的活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能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10]”。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当然,历史上的文明不可能简单复制,真正的振兴应该是新的创造。健康的文化必须要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底,同时又要能前瞻性地应对生存和发展问题,并能够丰富人们的心灵,凝聚成主体的内在精神力量。换言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必须作出符合文化的时代性选择[11]。

3.2接纳和认同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结合紧密,互市贸易,共耕田畴,各民族人民互利互助、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中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高度文明,包括绚丽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地域分布广,地理环境和气候有显著差异,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不一、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内蒙地区草原辽阔以摔跤、射箭、赛马等为传统项目;东北地区气候严寒,擅长冰雪运动;西北地区的“刁羊”、“姑娘追”、“达瓦孜”高空项目等。

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娱乐、重表演、重修身养性、防身保命的优秀成分,由于远离中原受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较小,避免了被现代体育的异化,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特征,与汉族民间体育“和而不同”,充满了多样化原生态的新鲜活力,提高了体育文化基因的丰富性。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元文化活动的财富。它是探究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1]。未来的中国体育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将成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1]。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当认识、接纳、充分肯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价值,积极宣传和保护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

3.3积极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同时凸显自我个性

当代不同文化传统之间正在走上一条交流、融合之路。体育文化的全球化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与各民族体育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是体育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的互补,而不是体育的同一化,更不是西方化[12]。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其源远流长为世界史上所仅见。中华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不会被全球化“化”掉,相反,它正在为新时期的中国体育文明的多元共存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中国体育,不应该是全盘西化的体育,而应该尽力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在使西方体育本土化的同时,给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以更宽松的发展空间。中国体育文化要积极融于世界体育文化,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交流中才能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交流中剔除糟粕、落后的因素,在交流中留取精华、先进的因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强调中国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因为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那么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3]。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在于承认每一个民族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是在世界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而且,只有存在着差异,才会使世界的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3.4保护文化多样性,构筑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发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提倡文化多元化,即允许以不同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同时存在,尊重多元,差异相容。

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在于:

3.4.1文化的多样性就如生物多样性一样,是全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 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已是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共识。

3.4.2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族性,这是一切民族立于世界的基石,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本,是此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标志, 文化失去了民族性, 也就意味着独立文化的消失。因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一切民族独立的根本。

3.4.3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人权保障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求既充分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尊重多元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现实形貌, 同时又能够宽容不同, 并与异质文化容纳共处, 从而形成一种“和而不同” 的良性关系状况。

3.4.4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中, 在文化多样性的自身发展条件下, 文化多样性在保持其文化精神的前提下, 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异质文化的优质性, 能够与时俱进地实现自身的文化变迁, 这是文化多样性中一种有效的文化调适, 更是文化多样性应对现代化进程, 实现文化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与必然途径。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多样性一直能保持下去的必经之路。

3.4.5根据文化相对论理论,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 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 不能用欧美的价值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民族文化的尺度。维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是保证各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前提。

因此,世界体育文化要想走和平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保护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最终体育文化差异。积极构筑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格局,为各种民族体育文化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流、对话平台,促进和谐发展。中国体育文化要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也要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尊重异域文化差异,汲取精华、去除糟粕,促进自身的发展和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束语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要充分认同以及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体育文化。对待异域文化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即以相互欣赏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用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异域文化,同时反思自己的文化,保持本真的同时积极融入世界文化,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大格局,达到费孝通先生“天下大同”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5-9.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158.

[3]雷晴岚.全球化进程与民族文化多样性[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27-31.

[4]王少春,白真,张博,闻一平.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J].体育科学,2011(5):79-85.

[5]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27-30,43.

[6]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1):25-28.

[7]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4-17.

[8]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国文化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9.

[9]孙燕青.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定位[J].哲学动态,2012(8):19-23.

[10]陈先达.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

[11]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文化创新[J].体育学刊,2004(1):60-61.

[12]邓星华,黄彦军.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5-9.

[13]包和帝,赵超.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J].红旗文稿,2010(17):23-25,1.

[14]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63-65,79.

[15]龚茂富.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从文化适应到文化自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35-39.

[16]李旺华,霍如.从方法论看传统武术的文化本位与文化自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24.

[17]倪依克.审美意识下的体育文化多样性[J].体育科学,2011(12):79-83,93.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文化自觉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