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 ——以上海为例

2016-01-22王妍玲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习效率大学生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
——以上海为例

王妍玲

(上海大学 悉尼工商学院财会系,上海 201800)

摘要:研究采用《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大学生学习效率问卷》对上海市全日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对于无明确学习目标且无具体锻炼计划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能够明显促进其学习效率,尤其是促进其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和学习集中力。②对于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大学生,未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学习效率

收稿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王妍玲(1977-),女,江苏丹阳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锻炼心理学.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6-0090-07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Using the PARS-3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Questionnaire,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full-tim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①For those students without a goal and without a physical exercise plan, physical exercise has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especially positive effect, learning strategy, and learning focus. ②For those students with a goal, we don’t fin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s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Undergraduates in Shanghai

WANG Yan-ling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Sydney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Key words:undergraduate; physical activity; learning efficiency

0前言

随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影响甚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效率,在当今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的趋势下,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习效率。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学生甚至各行各业正在不断学习的人都希望实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知识。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是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能吸收的多少知识量,并在多长的时间内能够将其运用和操作,则因人而异。

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个体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是否能够促进学习效率已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体育学等多种学科所关注的研究课题。

目前已有的关于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关系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学习效率起积极促进作用,或者通过增加体育锻炼不会对学习表现带来负面影响。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表明,在小学和中学中,通过占用别的课程时间,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负面影响。然而通过挤占体育课程时间来增加一些学术性课程的时间,则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反而会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这些研究大多通过心理问卷、回访调查、统计分析(试验前后分析、相关分析)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单一或多个指标的关系,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小学生和中学生。目前很少有此类研究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较为自由,但学生面对的信息量巨大,大多依靠学生自习,因而学习效率尤为关键。尤其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里,无论生活或者学习的节奏都很快,大学生面临的机会和诱惑也很多,如何约束自己,充分利用四年的大学生活,为自己将来顺利走上社会打好基础,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上海的现在就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未来,因此,关于上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本研究以上海高校全日制大学生为对象,试图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展开研究。

1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并能够促进氧气交换和增强身体的心肺功能,使人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使人的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高度集中。经验表明运动使个体身体灵便、手脚灵活,身体的协调性增强。有机体的各器官、系统是按照生物界“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变化发展的。在科技无比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智慧高度发达,但同时也意味着肉体参与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伴之而来的就是人类运动能力的下降,肢体力度和灵性的衰退。因此,有必要通过运动来恢复肉体的力量和人类的灵性。人类身体的各器官会越锻炼越健康、灵敏,而不是相反。此外,锻炼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同时增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以及血糖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加速疲劳的消除,另一方面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精神焕发,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并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敢于尝试,不畏惧错误。沈从文先生在其自传中述及自己性格中那种“不管做甚么总去做,不大关心成败得失”的个性就是来自于他在预备兵技术班近一年的体格训练。运动过程中,许多动作必须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对错误都有极为积极的态度。他们甚至没有把错误当作错误,而只是当作一次学习。所有的体育成绩都来自反复练习和不断实践。即使是Bjorm Borg、John McEnroe和Martina Navratilova,在他们通向网球冠军的道路上都有数千次将球打在网上的经历,但没有哪个教师把那些击球当作失败,这些击球都是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更能把握练习和失败的价值。如能将这样积极的态度运用到学习中,则必将会促进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实证研究大多支持以上的理论分析。Shephard(1996)指出,增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人觉醒,并且减少其无聊情绪,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从而提高其学习表现。此外,体育锻炼行为也有可能通过提高个人自尊水平,从而促使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1]。Keays和Alison(1995)将学习效率分为记忆力、上课注意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力,研究表明通过增加体育运动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表现[2]。傅正军(2001)则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指出体育锻炼通过对脑部神经递质和大脑皮层的刺激作用,提高个体的思维力和认知力,为学习创造了更多可能性[3]。杨乐群(2002)的研究指出,剧烈的运动对学习表现有积极的影响,增加体育运动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表现[4]。魏孟田和魏胜敏(2003)研究认为,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视觉、听觉都比较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较强,也就是学习策略能力较为突出[5]。Howard T(2005)对1994-2004年间关于运动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表现的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运动的确可以改善学生短期的认知水平,比如注意力集中程度的提高。但运动对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长期效果仍没有得到证实,需要进一步的研究[6]。

以上研究集中于体育锻炼对于个体认知、执行能力方面的影响。另一类研究则关注体育锻炼对于个体社会交往及情绪所产生的影响。

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身体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身体活动或长期的身体锻炼、有氧练习或无氧练习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以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以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7]。Petruzzello等人以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而且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8]。Bosscher(1993)指出单一进行慢跑或散步可以有效减轻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但结合排球、足球、健美操的混合锻炼组合却不能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9]。陈作松(2004)指出八周以下的中等锻炼量的运动(如骑自行车、瑜伽等)未能使高中生的正性情绪显著提高,而持续十二周之后,锻炼者的积极情绪产生了明显的变化[10]。

杨立宝(2011)认为,身体活动给参与者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和改善心境状态的目的。此外,集体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同时体育锻炼能够提供机会与同学交流和合作,这种社会交往常令参与者感到愉快,能够起到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大学生参加身体锻炼,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疲劳,而且还可以提高自我认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11]。

结合本文研究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①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②体育锻炼行为能够对大学生学习效率的不同维度,如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学习计划性、学习负面情绪、学习集中力产生积极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向就读于上海各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总共发放340份问卷,收回325份,回收率达到95.59%。其中男生133名,女生186名;大一学生43名,大二学生128名,大三学生26名,大四学生123名。由于部分问卷存在漏答,经排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共297份,有效率达到91.38%。

2.2研究工具

2.2.1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由日本心理学者桥本公雄制定,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锻炼的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的水平。身体锻炼量的得分=锻炼强度*(时间-1)*频率。每个方面各分5个等级,记分从1-5分。身体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根据身体锻炼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前30%为小锻炼量组;中间40%为中等锻炼量;后30%为大锻炼量。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664。

2.2.2学习效率量表。学习效率问卷由笔者在学习动机策略量表(MSLQ)的基础上,在征求2名心理学教授、3名大学教师和部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对这些条目进行增减、删改,建立了共25个条目的学习效率问卷。采用Likert1-5点计分,计分范围从“完全不符”得1分至“完全符合”得5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效率越高。之后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其分为5个维度,即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学习计划性、学习负面情绪和学习集中力。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同质信度系数为0.852,大于0.7,显示信度良好。

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了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见表1。表1表明,KMO值为0.870,Bartlett球检验也显著,因此,这份学习效率量表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效度非常高。

表1 KMO和Bartlett 的检验

2.3施测过程

在征得被试本人的知情同意后,对被试一对一进行施测。主试为经过严格培训的大学本科生。调查前向被试说明问卷内容将严格保密,问卷结果仅做科学研究使用,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认真、独立作答。被试完成全部问卷约需10min,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2.4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录入在EXCEL软件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和STATA软件。

3结果与分析

3.1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选择了排序和压缩小于0.38的负荷值,得出上表旋转后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因子排列较为恰当和明显。维度1由问卷中题号为1、2、3、4、5、6、17、19、25题所组成;维度2由问卷中题号为8、9、13、14题所组成;维度3由问卷中题号为12、15、16题所组成;维度4由问卷中题号为7、11、18、20、21所组成;维度5由问卷中题号为22、23、24所组成;维度6由问卷中题号为10所组成。

表2 旋转成份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在因子分析结果中,由于维度6仅包含一道题目无法进行信度分析,且由一道题来诠释一个维度会使得得分不可靠,因此删除第10题和维度6。

因此,本问卷最终由24个问题,从5个维度分别衡量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情况,这5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学习计划性、学习负面情绪和学习集中力。

除了对总量表,本研究也分别对由因子分析得出的五个维度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α1 =0.799,α2 =0.721,α3= 0.678,α4= 0.646,α5= 0.684,表明分量表信度良好。

3.2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所有测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在考察不同体育锻炼等级的大学生在学习效率上的差异时,采用以学习效率、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学习计划性、学习负面情绪、学习集中力为因变量,对不同锻炼等级及是否有学习目标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学习负面情绪外,体育锻炼行为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明显受到有无目标的影响。因此,下文的回归分析将被调查学生分为有目标的无目标的小组,分别研究体育锻炼行为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表3 有无学习目标与锻炼程度对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多元协方差分析均值比较

3.3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的回归分析

3.3.1学习效率的多元回归分析。如前文所述,由于个体是否具有学习目标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对于有学习目标的个体,其所有的行为都会围绕其学习目标展开;而对于无明确学习目标的个体而言,更容易受到社会、家庭、同学及校园环境的影响,学习较为被动,容易随波逐流。因此,本研究以学习效率为因变量,将被试分为有学习目标和无学习目标两组分别进行回归。由于体育锻炼量仅包括一次锻炼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许多研究表明锻炼者已坚持锻炼的时间也很关键,因此回归中控制了变量“锻炼坚持时间”。此外,本研究还对被调查者是否有锻炼计划进行了控制。回归结果见表5。

表5显示,对于无目标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效率存在显著正相关(β=0.19,P<0.001),支持假设。对于没有学习目标的被调查者,由于其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的目的不清晰,对待学习较为被动,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并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有效促进学习效率。值得关注的是,有无锻炼计划与学习效率存在显著负相关(β=-11.35,P<0.01),这表明,无目标的大学生在没有锻炼计划的情形下更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行为所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正面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意外收获”,这与体育锻炼的无目的性相符合,即在锻炼过程中个体愈是懂得享受锻炼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期待从体育锻炼中获得具体的收益,反而越是容易体验到体育锻炼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对于有目标的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效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清晰的大学生,他们所有的行为均聚焦于如何接近自己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他们会采取更多的释放学习压力和不适的方式,例如主动寻求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和朋友的支持,获取家长、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体育锻炼反而可能被视为一种浪费时间的娱乐方式,会耽误学习。因此,未发现体育锻炼行为对其学习效率产生促进作用。此外,结果不显著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样本量不够大,这有待未来做进一步的检验。

表5 学习效率的多元回归结果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学习正性情绪的多元回归分析。除对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进行回归分析外,下文对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5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正性情绪是指个体以自定的标准面对各种环境时感受到放松、快乐、自豪、精神饱满等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表6为以学习正性情绪为因变量进行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无目标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正性情绪显著正相关(β=0.12,P<0.001),支持假设;对于没有学习目标的被调查者,由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意义不明确,更容易从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放松的积极情绪,因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不适,并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使锻炼者较容易获得社会支持。此外,有无锻炼计划对其学习正性情绪的影响与学习效率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而对于有目标的小组,体育锻炼量与学习正性情绪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目标理论认为,目标与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目标达成等因素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清楚的大学生,由于其学习目标被无限放大,只有当其感受到自己在一步步更接近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的情绪较容易被忽略,从而,没有发现体育锻炼对其正面情绪产生显著积极的影响。

表6 学习正性情绪的多元回归结果

3.3.3学习策略的一元回归分析。表7为以学习策略为因变量进行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无目标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策略显著正相关(β=0.04,P<0.001),支持假设;而对于有目标的小组,体育锻炼量对学习策略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没有学习目标的被试组,由于其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对学习产生迷惘情绪,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并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从而有效改善其学习策略。而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清楚的学生,他们本身已具备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体育锻炼对其没有显著影响。

表7 学习策略的多元回归结果

3.3.4学习计划性的多元回归分析。表8为以学习计划性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无目标的大学生还是有目标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计划性之间均不相关,不支持假设;方程整体F值不显著,拟合效果不佳。这表明体育锻炼与学习计划性之间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表8 学习计划性的多元回归结果

3.3.5学习负面情绪的多元回归分析。表9为以学习负面情绪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无目标的大学生和有目标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负面情绪负相关,即参与体育锻炼行为能够降低其负面情绪,这与预期相一致,但均不显著;这说明一次性的身体锻炼不会对负性情感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一些研究者提出的一次性身体锻炼后没有报告状态焦虑、应激等负性情绪的降低的观点。

表9 学习负面情绪的多元回归结果

3.3.6学习集中力的多元回归分析。表10为以学习集中力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无目标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学习集中力显著正相关(β=0.05,P<0.001),支持假设;而对于有目标的小组,体育锻炼量与学习集中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没有学习目标的被试组,由于其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较为被动,生活较为松散,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其精力充沛,体力旺盛,并促使其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高度集中。而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清楚的学生,他们懂得围绕自己的目标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并不完全依赖于体育锻炼。

表10 学习集中力的多元回归结果

4讨论

本文以上海高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身体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大学生学习效率可以从学习正性情绪、学习负面情绪、学习计划性、学习策略、学习集中力5个维度进行衡量。

对于无明确学习目标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能够明显改善其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和学习集中力。无目标的大学生在没有锻炼计划的情形下更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行为所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正面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意外收获,这与体育锻炼的无目的性是相符合的,即在锻炼过程中个体愈是懂得享受锻炼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期待从体育锻炼中获得具体的收益,反而越是容易体验到体育锻炼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育锻炼不能够抱急功近利的思想,愈是期待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反而越容易失望。就如Csikszentmihalyi所描述的“流畅体验(flow)”[12]必须是在无目的的状态下才能体验到是相同的道理。

对于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大学生,未能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这类学生所有的行为均聚焦于如何接近自己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他们会采取更多的放松自我、调整学习的方式,例如主动寻求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和朋友的支持,获取家长、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体育锻炼反而可能被视为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因此,体育锻炼行为对其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其次也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的原因造成的,这有待未来做进一步的检验。

5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对于无明确学习目标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能够对其学习正性情绪、学习策略和学习集中力产生积极影响,明显改善其学习效率。由于本研究仅仅针对锻炼的时间、次数及运动量进行分析,未能进一步区分不同的锻炼项目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今后的研究中可区分不同的锻炼项目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Shephard, R. J.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Nutrition Reviews.1996,54:S32-S36.

[2] Keays, J. J., and K. R. Allison. The effects of regular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on student outcomes: a review[J].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5,86(1):62-66.

[3] 傅正军,范辉,等.开发小学学龄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杨乐群.加强课间体育锻炼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6).

[5] 魏孟田,魏胜敏.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与提高学习效率的探讨[J].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3).

[6]Howard T.,Physical Activit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t School[J].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Aug 2005,75(6).

[7] North, T.C., McCullagh, P., Tran, Z. 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J].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990,18(1):379-415.

[8]Petruzzello S. J. Landers D.M.Hatfield, B.D. et al. A meta-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s[J].Sport Medicine,1991,11:143-182.

[9]Bosscher, R.J.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170-184.

[10]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里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杨立宝.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

猜你喜欢

学习效率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建立中职课堂规则,提高学习投入效率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