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原”探识❋
2015-01-24崔家康刘晓玲
崔家康,陈 晓,刘晓玲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2.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引火归原”探识❋
崔家康1,陈 晓2,刘晓玲3△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2.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引火归原”是中医学的治法之一,是治疗虚阳上浮、肾之相火亢盛的一种方法,可归于从治法“热因热用”之中。“火不归原”即龙火上越,不安于本位,其原因有肾精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浮、阴寒内盛迫阳外越、肾阳虚所致虚阳上越等。治则当遵“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法,常用治疗药物有附子、肉桂等。故探讨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思想,以冀能为复杂的临床辨证提供些许思路,指导治疗。
引火归原;龙火上越;常用药物
“引火归原”最早见于张景岳论述肉桂作用时曰:“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原者,则此为要药,不可误执。”“火”即为“命门之火”,其禀于先天,又称“相火”、“龙雷之火”。人之两肾,真阳之根,真火之窟宅耳。此火宜藏而不露,蕴而不宣,则暗中生长,方能吹煦百体,酝酿太和[1]。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曰:“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其首创的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肾为先天之本,藏肾精,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其在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命门之火的衰弱则温煦功能下降,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 火不归原的类型
1.1 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根,原气之宅。“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水火相抱,阴平阳秘,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五脏六腑,统领一身气化,可身和无病。如因外感六淫邪气、饮食情志内伤等,导致人体真阴亏损,阳气失去依附,真阳不能内守,浮越于上,即为“水浅不养龙”。龙雷之火,望文生义,它发生于须臾之间……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2]。《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水亏于下,阴不能抱阳,则浮游之火上犯,火不归原而出现下利滑脱不禁、口舌糜烂、舌质红嫩、面红如妆、腰膝酸软无力、厥逆无脉或脉虚大按之空等症。张景岳《类经》:“善补阳者……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赵献可《医贯》:“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择其同气招引归宇,则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故在治疗上应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肾阴的同时兼以补阳。此类方剂有《金匮要略》的崔氏八味丸,费伯雄的潜龙汤,傅青主的引火汤和张介宾的镇阴煎等。
1.2 阴寒里盛,逼阳外越
阴寒盛于内,迫阳不能安于本位,虚阳上浮头面,即为“戴阳”;格阳于外,为“格阳”。
1.2.1 “戴阳” 主要表现有颧面浮红、下肢逆冷、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两条皆是说明少阴阴盛而致“戴阳”,脾肾阳虚水谷不化则下利;肾阳虚衰,不能鼓动气血生成与运行,则脉虚大甚则脉微欲绝;至于少阴主证四肢厥冷但欲寐,亦必有之。然后者病情尤甚于前者,同时出现阴寒太盛格拒热药,逆于胃而干呕,虚热扰心而烦,所以应破阴回阳,挽险势于瞬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胆苦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置阳药不被格拒。”故在白通汤基础上加咸寒反佐滋阴养液之猪胆汁、人尿,从阴引阳,消除格拒。如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所云:“面赤者加葱白,则是葱白通上焦之阳,下交于肾;附子启下焦之阳,上承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上下交,水火济,利自止矣。”1.2.2 “格阳” 主要表现有四肢厥冷、下利淸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为少阴寒化的重症,阴盛格阳,虚阳外浮,则身反不恶寒;虚阳上浮所致之面赤当为嫩红色并游移不定,与阳明病面赤有本质区别。此方与四逆汤组成相同,但四逆汤治真寒假热证之轻者,若出现阴盛格阳证,应用具有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功的通脉四逆汤治之。故重用附子,倍用干姜,以大辛大热之药,速除内寒,急回外越之浮阳。
然“戴阳”与“格阳”都属火不归原的病理变化,是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常可互见,不能截然分开。
1.3 肾阳虚,虚阳上浮
张景岳《景岳全书·火证》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肾阳虚衰,阳气外浮,“气有余便是火”,浮阳在表,郁积发热,则会导致各种热象的出现,如身热、面赤、头痛、眩晕、齿衄、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此为肾阳虚“寒火”证,亦属于虚火范畴[3],但不是阴虚火旺,而是肾阳虚虚阳上浮,本质为寒、表而似火的证候。此为假热,纯属阳虚,当用温阳散寒之法,宜用温热药治疗。
虚阳上浮与阴不敛阳、寒盛格阳之证,虽同属“火不归原”,肾之阴阳水火失调,但其“虚火”与“虚阳”的产生病机有别,治法亦不同。应遵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则,按照辨证论治以补阴配阳,此乃“引火归原”治疗的着重点。
2 引火归原的常用药物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其概括引火归原方剂配伍的特点,即在大量壮水药中加入少量的引火归原药,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本浮阳在上,火不归原,若峻补阳气,恐在上之虚阳飞跃而出,反变坏证。引火归原法治疗的病证有眩晕、咳喘、惊悸、阳痿等达19种之多[4],常用药物有如下几种。
2.1 肉桂
《汤液本草》:“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本草求真》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有招导引诱之力。”因其大热入肝肾,可使下原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欲引火归原以降虚热,须与滋阴药合用方可,用量宜小,过量易助阳耗阴则阴益虚、阳益亢。以少量甘温辛热之肉桂,热因热用,促其阳附于阴,阴平阳秘。
2.2 附子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本草汇言》:“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大热之附子配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之熟地,能相得益彰,既可益阴又可补阳,助阴敛阳,阴阳平和。
3 结语
引火归原法除内服外尚有外敷,如《石室秘录·引治法》:“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齿间……乃用外治之法,引之而愈。方用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亦有用蜜制附子噙含咽津,治疗喉痹、口疮等。故当临床遇疑难杂症,其他方面入手效不明显,又有火不归原的表现时,此思路可为一试,或可收意外之效。
[1]张山雷,邵宝仁.张山雷论引火归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6:36.
[2]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1-242.
[3]刘长波,黄春林.阳(气)虚火动病机浅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5,12(3):43-45.
[4]彭格非.引归法探微[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80.
R222.19
:A
:1006-3250(2015)09-1071-01
2015-03-1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61700097)
崔家康(1989-),男,河南睢县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刘晓玲(1964-)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风湿病的中医药临床与实验研究,Tel:13688890909,E-mail: all04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