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寿学术成就探析❋
2015-01-24何明举
何明举
(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郑州 450046)
滑寿学术成就探析❋
何明举
(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郑州 450046)
滑寿是元末明初著名医家,一生勤于著述,其著作“简而通,决而明”,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通过对其所见到的医学著作进行研读,总结其学术成就,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节略类编;学术成就;滑寿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撄宁生,元末明初的著名医家。少时习儒,长而弃儒从医。滑氏是一位勤于著述的医家,一生所著医书有记载的就有20余部,现存12部之多。《中国分省医籍考·河南省卷》称其“笃实谨敏”,赞其著作“简而通,决而明”[1]。笔者所见著作有《撄宁生五脏补泻心要》《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扁鹊难经》《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脉理存真》《医学引彀》《麻疹全书》等9部。其中《麻疹全书》四卷,王大淳先生在“滑寿《麻疹全书》系伪书考”一文中,已证明其为伪托之作。通过研读其著作,笔者认为滑寿学术本于《内》、《难》,博采众家之长;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而有发挥,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就其学术成就略述如下。
1 依五行生克之理,明脏腑补泻之方
中医脏腑辨证源于《黄帝内经》,以后诸家各有发挥,然多不完备,或有论无纲,或有纲有论而无方,或方论结合不甚紧密,直至北宋·钱乙以“五脏所主”、“五脏病”为纲进行辨证并创立相应方剂,使脏腑辨证与论治相结合。而金·张元素则倡以脏腑寒热补泻为纲来归类用药。滑伯仁在前人的基础上,著成《撄宁五脏补泻心要》一书,以脏腑寒热补泻,脏腑所属五行的生克关系为纲,列举相应的组方,将脏腑辨证落实到立法处方,对后世学者的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2 节略类编《素问》,启迪后学研经
滑寿《读素问钞》一书,依照科学的分类方法整理《素问》,开节略类编《素问》之先河,有利于读者对《素问》中有关问题的整体把握[2],为后世习医者学习经典开辟了有效门径,对研究《内经》的分类体例颇有启迪。滑寿之前整理《内经》者代代有之,特别是隋·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全文进行了分类编注。但《太素》流传至宋代以后失传,公私书目均未见著录。滑寿首次节略类编《素问》者,删其繁芜,撮其枢要,分为十二类,有利于读者对《素问》中各类问题的整体把握。故明·汪机赞曰“非深于岐黄之学不能也”,对后世研究《素问》产生了重要影响。张介宾的《类经》亦仿滑寿分类方法而成。之后出现的《内经要旨》《内经知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等都受到其影响,可见《读素问钞》研究《内经》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3]。
3 注释《难经》,传承经典
滑寿注释《难经》首先从《难经图绘》的勘误着手。他认为该书旧本浮冗,亥豕甚多,其十二经流注之图舛漏尤甚,以讹承讹,所以进行了正误补遗,进而对《难经》中的字词、名物、病因、病理进行了注释,对三焦、命门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4],著成《难经本义》一书。该书对《难经》的阐释有诸多独到之处,不仅继承了元以前诸注家的成就,而且其注释方法、对医理的阐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整理《难经》的重要参考文献,为后世研习《难经》提供了又一较好的参考书。滑寿逐条对《难经》的全面注释,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其某些观点深化了后人对癫狂的认识,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6]。历代医家对此书评价很高,均视之为善本[5]。
4 参考前贤,考穴论经
滑寿为阐发《内经》、《难经》中的经络学说,密切经络与针灸腧穴的关系,参考并扩充了元·忽泰必列所撰《金兰循经》,著成《十四经发挥》一书。该书循经考订穴位657穴,卷上通论经脉循行规律,卷中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的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卷下对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及主病等以系统论述。全书附有俯、仰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经穴图,其主要贡献如下。
4.1 考订穴位,倡循经取穴
《十四经发挥》一书首倡循经取穴法,以十二经脉的流注先后为序注明有关穴位,因任督二经也有专穴,故附入总称为十四经。并制其经络图谱,编写腧穴韵语,较为完整地绘制出经络穴位分布路线的全图[8]。该书对于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针灸基础理论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其学术价值不仅为国内医界所重视,而且对日本、朝鲜等国的针灸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影响。
4.2 经穴并论,指导临床
对于经络和穴位曾有人主张废弃经络,而单纯用常用穴位指导临床针灸治疗。然而我国历代经络专著均重视经络,滑寿更详细具体地阐述了经络的重要作用。滑寿论经脉不舍腧穴,论腧穴不离经脉,这种腧穴与经脉密切结合的论述对于发展针灸学科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9]。穴位离不开经络,穴位是不可能脱离经络理论而孤立存在的,这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滑寿的经穴排列对以后经络专书有直接的影响,《针灸聚英》将经穴、排列全按十四经的顺序,《针灸大成》《灵枢经脉翼》《循经考穴编》无不以滑寿的《十四经发挥》为主要依据[10]。
4.3 总结任督二脉之功,开拓奇经治病思路
滑寿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除督脉、任脉有独立穴外,阴阳维脉、阴阳脉、冲脉,带脉六脉没有专属穴位,附于他经,但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他吸收总结了《素》《难》《甲乙》等书的资料,将其单列为“奇经八脉篇”附于《十四经发挥》之后以备参考。滑寿对任督二脉的起止交会及所联系的部位作了论述,详细绘制了穴位图,并对任督二脉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相互对待、交感和合的活动规律作了阐发,这对后世医家、养生家开拓奇经论治思路有着重要意义[11]。
5 分类对比,详论脉诊
滑寿对脉法研究透彻精当,其贡献有四。
5.1 规范诊脉方法
关于诊脉时调息、布指、举按寻等方面的描述已成为《中医诊断学》“诊脉方法”的经典论述。他指出:“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闰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断之。”
5.2 详论诊脉大法
滑寿在《诊家枢要》中确立了诸多脉学大法,如“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腑脏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持脉之要“举、按、寻”、“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及“明脉须辨表里虚实”等。
5.3 厘定三十脉,设六纲,统诸脉
《诊家枢要》19篇详述脉象30种,又把30种脉象主病与六部定位结合起来诊断疾病,指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脉之纲领并统领诸脉。
5.4 重妇人、小儿脉,专论危重脉
滑寿论妇人脉法涉及妇人常脉、病脉、妊脉及妊娠后生男女之脉。尤其指出女性不同生理阶段所主脏腑不同,并据脉象断其是否患有妇科疾病。小儿脉法中,滑寿指出小儿3岁以下看虎口三关纹色以定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提出“纹色在风关为轻,气关渐重,命关不治”的辨证要点。3岁以上小儿则一指按三关,一息六七至为率,至数多则为热,至数少则为寒。进而指出小儿主要病脉,如“脉虚濡,为惊风;紧实,为风痈;紧弦,为腹痛”。并详论“七绝脉”,以告诫后学者临证宜小心应对,使脉诊无误,病无可遁。
6 撰书传学,泽被后人。
滑寿晚年又倾其心血为指导临证诊治,并撰《医学引彀》一书。该书以病为单元,论病、审脉、辨证、处方兼述单方,书后又附两卷各病治验之方,便于临证查找方剂,方便后学。滑寿之学尚有继承者,据《余姚县志》称:“弟子得其传者,骆则诚、吴温夫。”可知得滑寿真传弟子分别是骆则诚、吴温夫。
综上,滑寿毕生从事医学研究,其节略类编《素问》、逐条校注《难经》,影响着明清两代乃至当今对医学经典的研究。《十四经发挥》至今仍指导着针灸临床、教学,《诊家枢要》则汇通元代以前的脉学精华,为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精通医理,而且也是一位临床实践家。滑寿行医50年,江、淮、吴、甬间尊之为神医,所到之处人争延致,皆以得撄宁生一言而决生死为无憾。《绍兴通志》称“滑寿医通神,所疗无不奇效”,足见他的高超临床技术水平堪为元末明初时期医中之翘楚,其学术价值得进一步研究学习。
[1]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李玉清,齐冬梅.滑寿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25.
[3]丁光迪.金元医家[M].南京.江苏科学技出版社,1987:407.
[4]李玉清,齐冬梅.滑寿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27.
[5]张瑞麟.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上[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60-61.
[6]刘景超,王单一.滑寿学术思想管窥[J].河南中医,2003,23 (1):23.
[7]陈婷,李淑杰.析滑寿注释《难经》的特色[J].天津中医,2006,23(6):473.
[8]李恒.古今足少阳经经穴图对比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25.
[9]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51.
[10]李鼎.从《十四经发挥》到《十四经合参》[J].汲古书斋,2001,3:19.
[11]烟建华.奇经理论的建立与发挥[J].中国医药学报,1994,9 (6):20.
R222.15
:A
:1006-3250(2015)09-1069-02
2015-02-1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研究(2014-gh-580)
何明举(1971-),男,馆员,医学硕士,从事图书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