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痹症学术思想初撷❋
2015-01-24杨永晖冯云霞
胡 谦,杨永晖,冯云霞,李 艳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合肥 230031;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
汪昂痹症学术思想初撷❋
胡 谦1,杨永晖1,冯云霞1,李 艳2△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合肥 230031;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
汪昂为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诊余致力著述,多奏发蒙指路之功,为后世所宗。其痹症学术思想集中在《医方集解》与《本草备要》之中,上遵《黄帝内经》四时气候相关的痹症思想,中禀《金匮要略》祛邪治痹之法,下撷历代诸家之论不乏新解,并首次提出痹痿统一的观点,于方药后注明六经所归以明病所,重视外邪强弱与气血盛衰,以祛风、理血、补养为治痹大法,在服药方法上取用能够增进药力的酒水作为溶媒。
痹症;学术思想;新安医家;汪昂
新安医家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徽州休宁人,业医40余载,尊经旨而不溺,致实用而法轨,考其痹症之方药理法,主要述之于《医方集解》1和《本草备要》2之中,两书从方剂学与本草学角度体现了中医药关于人体机能盛衰与调节作用,并于一方一药之后,载其病性病名,阐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亦述明药之气味功能,及入某经某络所以治某病之故。笔者就此以两书为据,交互疏证,将散在的学术观点作一整合,呈现汪昂痹症学术思想之概貌。
1 痹痿杂合论
汪讱庵认为“风痹痿厥,病多杂合”(《医方集解·祛风之剂·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本草备要·草部·当归》:“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痹与痿乃虚实两端,《黄帝内经》将二者作两篇分别论述,但又存在许多“痹痿”的连词表达。就此《说文》认为:“古多痿痹连言,因痹而痿也。”痹,通闭,《康熙字典》:“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症因脉治·卷三》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著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痹则经络气血不得畅达,久则手足失养而偏废致痿,此即“因痹而痿”。反之,亦有“因痿致痹”,或由气血虚而受邪致痹者。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蠲痹汤》:“凡风痹偏枯,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也。”《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七宝美髯丹》:“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气血不足。”或由肝肾亏虚、风湿内攻致痹者,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独活寄生汤》:“肝肾虚热,风湿内攻,腰膝作痛,冷痹无力,屈伸不便。肾水脏也,虚则寒湿之气凑之,故腰膝作实而痛,冷痹者,阴邪胜也。”或由脾肾阴血两亏所致,如《本草备要·草部·豨莶草》:“若痹痛由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得者,忌服。”
2 四季时痹论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祛风之剂·三痹汤》中引《内经》之说,认为节令时邪导致痹症的病位各有侧重,即风寒湿邪合而为痹,冬令则为骨痹,春令则为筋痹,夏令则为脉痹,长夏则为肌痹,秋令则为皮痹。筋、脉、肌、皮、骨分别与春、夏、长夏、秋、冬相应,所病者合于四时时邪之所胜。春应风,风胜伤筋。《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夏应火,火胜伤脉。《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长夏湿胜,邪与土合,故犯肌腠发为肌痹。秋三月燥金当令,合于皮毛。《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冬令寒气胜,与肾与骨通气。《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3 按病因论痹
汪昂论痹沿袭经旨,病因种种亦不出内伤外感。内伤者又有虚实两端,虚者乃气血阴阳之虚,实者乃酒酿湿热为患,外感者总不出风、寒、湿三邪。
3.1 内伤痹症
3.1.1 周痹 周痹,出自《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此言痹症因周身经气之虚所致。《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汪昂认为经气之虚是由于气血亏虚。《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七宝美髯丹》:“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气血不足。”
3.1.2 酒湿痹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顺风匀气散》:“酒湿之病,亦能作痹症,口眼喎邪,半身不遂,舌强不正,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汪昂提出酒湿亦可致痹且似中风,易误以祛风之法治之,应利其湿毒。《本草备要·谷菜部·酒》:“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灼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酒之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又归入十二经,其内生湿热为患甚焉。
3.2 外感痹症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在具体注述中,汪昂将行痹、痛痹、着痹分别以风痹、冷痹、湿痹之名行文,以彰病因之侧重,另有新见与发明。
3.2.1 风痹 风痹出自《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风寒湿杂至,风胜则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又称作行痹。汪昂认为风痹亦有不由外感风湿所致,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豨莶丸》:“若风痹由于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得者,亦忌服之。”脾肾阴血亏虚,先天与后天之根基动摇,正邪之间此消则彼长,正气衰弱而不耐虚邪贼风,此言虚体自招之过。
3.2.2 冷痹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独活寄生汤》:“冷痹者,阴邪胜也。”冷痹又称作寒痹。《中医辞典》:“冷痹,病名。痹症偏于寒邪伤人者。其证脚膝酸疼,行履艰难,身体俱痛,甚至身不随。”汪昂认为冷痹与皮痹相类,如《医方集解·理血之剂》:“湿滞于血,则为湿疹,凝涩于皮肤,则为冷痹。”
3.2.3 湿痹 湿痹又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亦是湿邪合于肌腠之肌痹。同时,汪昂又受到《金匮要略》的影响,认为湿痹是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湿邪为甚的痹症。《本草备要·草部·独活》:“湿流关节,痛而烦曰湿痹。”正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与后世所论湿痹之证候有所不同。
4 酒水入药治痹
《本草纲目》∶“天下之水,用之灭火则同,濡枯则同,至于性从地变,质与物迁者,未尝同也。”汪昂用药重视药媒,常以酒水入药,以助药势,以增药力。
4.1 急流水与百沸汤
风痹之证,在外则性善动,在内则合于足厥阴经,汪昂以急流水煎煮诸药,取其性速而趋。《本草备要·金石水土部·急流水》:“急流水,性速而趋,下通二便,风痹药宜之。”
冷痹之证,其性静滞,无阳则难痊。汪昂受《黄帝内经》“烫、熨、浴”之法的启发,认为百沸之水具有发散之力。汪昂按:“感冒风寒,而以热汤澡浴,亦发散之一法”,以百沸之水入药煎煮,取其助阳之性。《本草备要·金石水土部·百沸汤》:“助阳气,行经络。”
4.2 酒
《前汉·食货志》:“酒,百药之长。”观《医方集解》所辑痹症的几首方药,多以酒炮制诸药,如酒洗当归,酒浸枸杞,酒拌蒸豨莶草,酒炒黄柏,更有治疗痿痹的史国公药酒方,数药先以酒炮制再行浸酒。《本草备要·谷菜部·酒》:“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辟邪逐秽,暖水藏,行药势。”
另外,在《本草备要》中,汪昂治痹所辑诸药,凡40味攻补兼备,先辨性味,次著归经,并从病因着眼,明确了功用与所忌。在《医方集解》中,汪昂治痹所辑诸方,补养之剂1首即七宝美髯丹;祛风之剂7首即顺风匀气散、豨莶丸、上中下通用痛风丸、史国公药酒方、蠲痹汤、三痹汤、独活寄生汤,且明确了方药之归经,间接地指明了病所。其方药以祛风胜湿泻热之药居多,而养血补气固本之药较少,除补养之剂七宝美髯丹补足少阴厥阴经之气血以疗周痹外,祛风之剂中只有三痹汤入足三阴经,以补养为主,祛邪之药从之,取扶正祛邪之义。总之,汪昂治疗痹症的遣方用药思想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1]清·汪昂.医方集解[M].苏礼,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清·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
R255.6
:A
:1006-3250(2015)09-1074-02
2015-02-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国中医药人教发(2010)32号);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0)59号);安徽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中医痹病(皖卫中医药秘(2011)521号);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11010402173)
胡 谦(1985-),男,安徽绩溪人,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中医古籍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李 艳(1961-),女,安徽歙县人,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Tel: 13093626158,E-mail:Liyan.03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