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早期肺癌的影像诊断
——附17例报道
2015-01-24王亚芹
王亚芹
(辽宁省铁岭市中医医院CT室,辽宁 铁岭 112000)
周围型早期肺癌的影像诊断
——附17例报道
王亚芹
(辽宁省铁岭市中医医院CT室,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 利用X线平片DR、CT检查,分析周围性早期肺癌的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周围性肺癌患者的影像特点。结果 早期周围性肺癌病灶大小直径平均在1.60 cm,常见为两种类型:结节型和浸润型(磨玻璃型),所有病灶周围无卫星灶,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强化密度在25~55。结论 本文这17例周围型早期肺癌,总结和分析了周围型早期肺癌的影像表现以及病例的选择方法和标准,同时也对周围型早期肺癌最常见的影像表现有了说明,讨论了周围型早期肺癌与肺内直径在2.0 cm以下的结核球及肺良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早期;肺癌;影像;X线;CT检查
肺癌多发生在50~60岁,约占40%左右,发生在60岁以上者占25%左右。近2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体检查,对肺癌的认识也在提高,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肺癌的存活率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目前,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肺部的DR和CT检查[1-3]。本文收集了市中心医院10例,我院7例,计17例,均经过手术病理证明,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
1 资料分析
1.1临床资料分析:17例早癌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40~66岁,50岁以上者12人,占本组病例的70%。发现病变时,12例无任何自觉症状。从最初发现到手术切除时间一般超过3个月者就属于误诊病例。本组病例中的误诊率达到了为30%左右,大多数印象诊断的是炎症和结核瘤。
1.2影像资料分析:本组17例早癌中,鳞癌6例,腺癌1例,17例早癌的影像表现归纳如下:结节影最多14例,磨玻璃影3例;有分叶者12例;边缘毛刺12例;血管集束征7例;胸膜凹陷征3例;条形影1例。密度中等的9例;密度低的8例;均匀的9例;腺泡征7例;条形影1例。
2 讨 论
2.1两种周围性肺癌的影像学研究方法:①未经开胸探查及术后病理证实者单凭细胞学的阳性结果而诊断为肺癌的,或者仅仅因为病灶最大径<2.0 cm而诊断为早癌的,其根据是不足的;②回顾性研究手术未发现胸内淋巴腺及胸膜转移,如手术时已确定有转移病灶的,即不能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我们认为按上述两个条件选择病例是合适的。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在肺非癌性病灶上或已有转移的癌性病灶上去探讨早期肺癌的影像征象,做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仅举一例说明:患者张XX,男52岁,CT号24870,病理号350。CT检查病灶位于右肺上叶尖段,1.5 cm×1.8 cm,边缘有浅分叶,纵膈可见一肿大淋巴结,但根据大小,诊断为早期肺癌,开胸探查发现病灶位于上叶尖段,纵膈淋巴腺已有多发转移,病理诊断为肺泡癌,淋巴腺转移。可见仅仅由于病灶小而诊断室不确切的。
2.2周围性肺癌最常见的X线和CT表现:以分叶小而浅的结节影最多见,其次是磨玻璃影或浸润影。病灶边缘不规则,短细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在早期肺癌出现的概率最高。周围型早期肺癌最初可能仅表现为多个小结节堆积出现;也可起自肺的瘢痕组织。病灶密度低或中等密度,可不均匀,灶内见小气泡样透光区或空泡征[4-5]。
2.3周围性早期肺癌的鉴别诊断
2.3.1与肺内良性瘤的鉴别诊断:肺内直径2.0 cm以下的小结节,边缘分叶征象是区别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本组17例中的14例表现为结节影,12例边缘有小而浅的分叶。癌性病变以浸润性生长为主,向周围肺组织浸润和蔓延,故在病变边缘形成分叶状改变,也就是“分叶征”。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纤维包膜,经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少有分叶征。结核球是肺内一种孤立的、有纤维包膜、境界分明的球形结节,有分叶的机会不多。因此,直径2.0 cm以下的肺内孤立性结节,若具有分叶征象,肺癌的可能性很大。
结节边缘毛糙和毛刺也是区别良恶性的最重要的鉴别点,本组表现为结节的14例中分别为12例和2例,无1例病灶是边缘锐利的。如前所述,肺良性肿瘤和结核球都具有完整的包膜。所以,绝大多数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而癌性组织是浸润性生长蔓延和浸入肺组织,导致病灶边缘形成肺组织和癌性病灶的交替存在方式,因而经常出现病变边缘毛刺或边缘不整齐的外观。若结节内形成瘢痕组织,即是在慢性病灶的基础上,瘢痕组织逐渐癌变过程中,在病灶的边缘会形成放射状的条索影,牵拉病灶,使肺的原有位置会有移位现象,病灶的边缘也就呈现出更加的毛糙和不整齐。与炎性假瘤和结核瘤的鉴别中,这两个病变其周围经常会出现有炎症和卫星病灶,尤其结核球,周围的小干酪性卫星灶及结节内的钙化是其主要鉴别点。
区别肺内结节良恶性改变的另一重要鉴别点是病灶内的小泡征,早期癌灶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灶内出现小泡影透光影,本组7例有此种表现。当癌灶体积小时,癌细胞团与残存的肺组织相间存在,而肺泡腔内仍含有气体,这是形成病灶内小腺泡征的主要因素。而肺内良性结节几乎没有此种表现。所以腺泡征是周围性早期肺癌的第二个特点。
病灶密度低是区别肺内良恶性病变的第三个重要鉴别点。本组8例表现为病灶密度低,另9例表现为中等密度,而无1例表现为病灶密度高。早期癌灶密度低与早期癌灶内腺泡征的其病理基础基本相同。肺内良性瘤的密度偏高或密度中等,而早期癌性病变会表现为密度较低。因此,病灶密度低是早期肺癌的第三个特点。
2.3.2与肺内浸润影鉴别诊断:若肺癌表现为磨玻璃样影,则与肺内渗出性炎症灶不易鉴别,本文有3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影,若出现小的磨玻璃样改变,嘱患者进行抗炎和抗结核治疗,如果经过治疗后病灶大小形态无改变甚至有增大的迹象,则要高度考虑恶性的可能。HRCT上见磨玻璃影内有极小的结节影,则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2.4肺内瘢痕组织诱发的肺癌早已为人们所承认。有人统计,约有1/2的腺癌(包括肺泡癌)起自肺部瘢痕组织——即所谓瘢痕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腺癌(包括肺泡癌)。因腺癌的倍增时间最长,平均是163 d,所以在瘢痕的局部出现的结节影,密度中等或密度低,发展缓慢,则非常有助于肺瘢痕癌的诊断。此外,癌灶内瘢痕组织的存在即纤维组织增生限制肿块的生长,也是肺瘢痕癌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5早癌在其开始阶段可能仅表现为2~3 mm大小的结节,成堆出现,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结节影。
2.6癌灶与邻近胸膜形成胸膜凹陷征,是由于癌灶内瘢痕或增生的结缔组织牵拉,使邻近脏层胸膜产生凹陷所致。结核瘤也会出现此征象,但结核瘤多数会同时伴有卫星病灶,而瘢痕癌出现的概率会更多些。
[1]范若兰.我国肺癌流行病学研究及病因研究概况[J].中国肿瘤,1993,2(11):3.
[2]杨钧.局限性磨玻璃密度影与早期肺癌[J].国外医学,2004,27(1):22-23.
[3]田巍,李龙芸.螺旋CT低剂量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J].癌症进展杂志,2005,3(2):120.
[4]Carucci LR,Maki DD,Miller WT.Clustered pulmonary nodules highly suggestive of benign disease[J].J Thorac Imaging,2001,16(3):103.
[5]Swensen SJ,Viggiano RW,Midthun DE,et al.Lung nodule enhancement at CT: multicenter study[J].Radiology,2000,214(1): 73-80.
R445;R734.2
B
1671-8194(2015)17-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