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呕吐病证治规律研究与应用※
2015-01-23章浩军范文东罗秀清阙茂棋刘启华
● 章浩军 范文东 罗秀清 阙茂棋 刘启华
《伤寒论》呕吐病证治规律研究与应用※
● 章浩军*范文东 罗秀清 阙茂棋 刘启华
对《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病证治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初步整理出仲景呕吐病证治规律——六经皆有呕吐之证,而又以少阳较为常见,治呕倚重少阳可谓仲景论呕吐之真谛,并用诸指导临证。
《伤寒论》 呕吐 证治规律
《伤寒论》虽以论外感热病为主,但其六经辨证体系对内伤杂病亦有指导作用,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归纳《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病证治条文,探寻其证治规律,以期发掘出仲景论治呕吐病的理论体系,并用诸指导临床实践。
1 六经呕吐之证
在《伤寒论》中论及呕吐有“呕”、“呕吐”、“干呕”、“欲呕吐”、“呕逆”、“吐逆”、“胃反”及“哕”、“噫”等名称[1],涉及条文79条,遍及所有六经之病篇。
1.1 太阳病呕吐 太阳病之呕吐,作为次要症状而见于太阳病“伤寒”、“中风”,如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以及第12条:“太阳中风,……鼻鳴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二者皆均系邪中太阳之表,太阳经气不利,若影响胃气之和顺,使其气上逆则可见呕。
太阳之病未解向里发展,若同见阳明之证则成太阳阳明合病,其见呕者,如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汤主之”,是因里气为表病所伤,胃气上逆而致呕。若太阳与少阳证同见则为太阳与少阳合病,亦可见之呕,如第177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其为太阳之表邪并入少阳,邪犯肠则下利,而邪在上胃气上逆则呕。
故太阳之呕,因太阳属表,表证初起可见之呕,为表邪内干于胃,胃气上逆所致,而非主症;进而,太阳表邪向内侵犯阳明则成太阳阳明合病,伤及少阳则为太阳少阳合病,此时,二者之呕已升至主症,然其胃气上逆则更加显现。
1.2 阳明病呕吐 阳明之呕吐,一者可见于由太阳转属阳明之呕,如第185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其为太阳表证未罢,而里热阻于胃则呕不能食。二者为阳明病邪郁少阳致胃气不和者,如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三者阳明本病致呕者多属虚寒之证,如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及第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阳虚寒邪窃据则胃中虚冷,胃气不降则上逆而哕作,哕者,嗳气是也。再如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亦属阳明中寒,胃气虚寒,寒饮内蓄,水饮上犯,卫失和降而呕吐[2]。
故阳明之呕,因阳明属里,其病性一般认为多为热证、实证,然阳明之呕,除从太阳转属或邪郁少阳外,仲景却以阳明中寒所致为常,以胃中虚冷为其病机,凸显仲景“保胃气”之思想,当值临证者深思。
1.3 少阳病呕吐 少阳之呕,一者以呕与不呕为有无少阳证标志,呕吐之病位在于胃,为胃气上逆而致,《伤寒论》本应以阳明病多见,但却将少阳之呕列为常见,且仲景还特将“颇欲吐”、“不呕”分别作为太阳表证传与不传以及是否属少阳证之标志,如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以及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其见“不呕”者知病不在少阳。再如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能食不呕可知胃气尚和,故邪不内传而三阴不受邪。
二者少阳之呕可从太阳转属,如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与小柴胡汤”。此言表邪向内传途中,处半在表半在里之少阳,其呕因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失司所致。
三者少阳之呕特征为呕剧次频,从将第96条:“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之“喜呕”列为治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之主证之一以及第103条:“……呕不止,心下急……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之“呕不止”为少阳兼里实之大柴胡汤主证之一,即可见端倪,邪热郁阻胸中,气机不宣,影响于胃,胃逆则呕,胆病及胃是为其病机,此等正点出仲景良苦用心——呕吐较频或不止者常属少阳病。
故少阳之呕,从“不呕”、“喜呕”到“藏府相连”、“邪高痛下”等字眼不仅点出呕为少阳病的标志,呕之剧、之频当属少阳,而且还详析了胆胃相关连之病理机理,虽六经皆有呕,然从因从症到论到治俱全者,独见于少阳,故可看出仲景论呕倚重少阳之真谛矣。
1.4 太阴病呕吐 太阴病呕吐属其常见之证,故仲景在太阴病提纲即提及呕吐,如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太阴之病多为脾虚湿盛之证,寒犯中焦,胃气上逆则吐。
故太阴之呕,以脾虚不运为特征,常与腹满、食不下等症并见,其阳虚程度较浅,而有别于少阴呕吐。
1.5 少阴病呕吐 少阴病呕吐有寒热之分,其属寒居多,一者阳虚阴寒之邪上逆所致,如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此少阴病阴盛于下,阳扰于上,正虚邪僭,水火不济而致心烦欲吐不吐。又如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此为阳气外亡而阴邪上逆所致欲吐而非有物真吐。
二者少阴病之呕多“干呕”,如第315条:“少阴病……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及第317:“少阴病……或干呕……通脉四逆汤主之”,前者,干呕为阳无所附,欲上脱;后者,干呕属阴盛格阳之证寒气上逆而致,二者之呕,多为有声无物。
三者少阴病呕吐常与下利并见,如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为少阴阳复可治之证;而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却为少阴阴寒独盛虚阳欲脱之极危候,此一“不死”、一“死”可资鉴别。再者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其与上第296条文字相似但病情却有天壤之别,但是证之呕为寒邪犯胃,胃气上逆所致,而非真阳欲绝可比。
少阴病之呕属热者,可见于阴虚水热互结,如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为水热互结在里,犯胃则呕。
少阴病呕吐因水而呕,有阳虚水停与阴虚水热互结之不同,如第316条:“少阴病……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呕为阳虚不能化气,水饮变动不居上犯于胃所致,其与上第319条相比,二者之呕同为因水所犯,却有寒热之不同,故少阴属水火两极之性已显。
故少阴之呕,属寒者多见,常为阳虚重,甚则阳虚欲脱,阴寒内盛之证,其呕常为“干呕”或“欲呕不呕”之有声无物。属热者为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1.6 厥阴病呕吐 厥阴病呕吐,一见厥阴病属寒热错杂之吐蛔证,如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胸,胸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食则吐蛔,因于下寒,胃肠虚寒,得食则蛔闻食臭而上出。
二见寒格之呕,如第358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为阴寒格阳拒食不纳而吐。
三见厥阴病浊阴上逆作呕,如第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呕吐为肝胃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所致。
四见厥阴转少阳之呕,如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为脏邪还腑,自阴出阳,厥阴转少阳之证。三见四见,二者一阴一阳,一寒一热,相比之意,明矣。
故厥阴之呕,多属寒热错杂之性,其上热下寒、阴寒格阳、肝寒挟阴上逆、厥阴转少阳而吐,是为特点。
1.7 水饮呕吐 六经病中因水而呕者较为多见,特单列之。
一者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如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以心下为胃所居,其有水气,则胃气因而上逆而致干呕。而心下水气偏里之呕者,如第316条:“少阴病……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呕为阳虚不能化气,水饮变动不居,上犯于胃所致。若水饮较甚者则为水逆,如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此为饮水过多,不能下行,饮入则格拒而致,水入则吐而为水逆之证。
二者水饮停聚胸胁而呕者,如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水停于胸胁,阳气升降之道受阻,胃气上逆则呕。
三者痰饮内聚而呕者,如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伤寒汗下吐后表虽解而中阳气已虚,痰饮内聚而致胃气上逆,则噫气不除。
故六经病中水饮呕吐,皆因水而呕,其水均居处于胸胁、心下之所,水阻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是其发病共同机制。
2 呕吐之治
六经病皆有呕吐,观其脉证各有不同,故能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1 太阳呕吐解表和胃以止呕 太阳之呕初期:外邪初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胃气上逆而致,其属太阳中风表虚证者,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方中除桂、芍调营卫外,还有生姜温胃止呕,故能表解里自和,而呕逆得止。伤寒表实之呕则可用麻黄汤治之,发汗解表,表解里气自和而呕止。
太阳合病呕吐:表邪再进一层,若与阳明合病而呕者,以葛根加半夏汤治之,方中以葛根汤以解其表,加半夏降逆而止呕。若与少阳合病而呕则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之,方中黄芩汤清在里之热,再加夏姜以和胃止呕。
故治太阳在表之呕,宜分表虚、表实,重在解表,表解里自和而呕止,非专治其呕;太阳合病呕吐之治,则需分清所合之病不同而以表里同治。
2.2 阳明呕吐寒者温中和胃,热者从少阳论治 阳明之呕属阳明中寒所致者,治用吴苵萸汤,方中吴苵萸温中散寒、降逆下气,生姜散寒止呕,参、枣补虚和中,故能温中降逆而止呕。
阳明呕吐属热者为热结于胸胁,尚未成结于腹,只能从少阳论治,方选小柴胡汤,却不可轻率攻之,正如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是之谓。
故阳明呕吐之治,中寒者宜温中降逆而止呕;属热者常因其热结在胸胁,而不在腹,仍需从少阳而治,不可轻率攻之。
2.3 少阳呕吐清胆和胃以止呕 少阳之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致,其呕为“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方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疏解少阳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清泻少阳胆热,生姜、半夏调理胃气以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是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能疏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宣通内外,运行气血之功,为和法之代表方剂[3]。若少阳兼阳明之呕不止者,为邪气留积于里不去,胃气不降反升所致,方选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清里热,方中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参草恐其缓中留邪,加枳实、大黄、芍药涤除热滞,热清滞除而呕止,为少阳兼阳明双解之剂。
故少阳呕之治,因其病位在胸胁心下,为胆热犯胃所致,治其呕不可用汗吐下法,仅宜用和法治之,清胆和胃而呕自止。
2.4 太阴呕吐健脾和胃以止呕 太阴之呕因脾虚寒湿中阻而胃气上逆而致,即如第277条:“……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故治用理中、四逆辈温补脾胃而呕止。
故太阴之呕治,重在温补中焦脾胃之气,脾健则运化如常,而胃气自顺,呕吐自愈。
2.5 少阴呕吐阳脱者回阳,阴虚热结者清热滋阴 少阴阳虚寒呕者:若阳脱之干呕,方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阳回阳固脱而止呕。阳虚水泛或见呕者用真武汤温阳行水而止呕。
少阴阴虚热呕者: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之呕,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而止呕。
故治少阴之呕,其属寒呕者,若下焦阳虚较重甚者阳脱,治以回阳固脱为急,阳回脱固,不治呕而呕自止;若阳虚水泛者重在温阳化气,气化水亦行而呕吐止;其属热呕者,为阴虚水热互结之呕,则当清热与滋阴并用,热清水结除而呕自止。
2.6 厥阴呕吐温清和胃以止呕 厥阴呕吐,属寒热格拒而致者,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芩、连泄热于上而除吐逆,干姜温中助阳则利止,参以补胃气,而使阴阳升降之机复常,而寒热格拒自愈、呕自止;若属上热下寒之吐蛔证,治以温下清上、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乌梅丸;若为肝胃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而呕者,方选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止呕;若厥阴转少阳而呕者从少阳论治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解而止呕。
故厥阴呕吐之治,因其性多属寒热错杂,常以温清并用、攻补兼施治之。
2.7 水饮呕吐因势利导、邪去呕止 水饮呕吐,若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干呕者,治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而呕止;若阳虚水泛或见呕者,治以温阳化气行水,方选真武汤加生姜治之;若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者,方以五苓散淡渗利水而止呕;若水饮停聚胸胁之呕,方用十枣汤峻逐水饮,饮除气机得畅而呕自止;若痰饮内聚噫气不除之呕,用旋覆代赭汤涤饮降逆而止呕。
故水饮呕吐,皆因水阻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致,治之关键当据“水”居之位不同,而以因势利导之法,其偏在上者,吐之;其偏在下者,渗之;其偏在外者,汗之。如此,则水饮除而呕吐止。
以上所论,将《伤寒论》有关呕吐病证治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初步整理所得仲景呕吐病证治规律——六经皆有呕吐之证,应随证治之,其中又以少阳之呕较为常见,治呕倚重少阳,可谓仲景治呕之真谛。
3 呕吐病治验举隅
3.1 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吐案 王某(门诊号:0234651),女,53岁,农民,住福建省长汀县和田镇。
初诊(2012年7月21日):昨日下午汗出受凉,今晨进食后约一时许,呕吐胃物3次,且见胃脘稍痛,大便略溏,恶寒,不热,身痛,无汗,口干,喜热饮,尿淡黄,舌淡红,苔腻微白,脉浮紧。是证寒邪袭表,内犯阳明,胃气上逆而见呕,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重心在表,宜发汗解表,寒解阳明之气则和,而呕可止。拟用葛根加半夏汤加减治之。药用:葛根20g,麻黄15g,生姜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白芍10g,红枣10g,半夏20g。日进2剂,每剂以水600mL煎至300mL,每3小时温服1次。
二诊(7月22日):患者药后,身遍微汗出,呕吐止,今晨身痛亦除,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药已中病,方以桂枝人参汤加减,善其后。药用:桂枝10g,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0g,干姜10g,茯苓15g,再进3剂。
按 本案患者病发于汗出受凉,系风寒之邪犯太阳肌表,卫阳被遏,则恶寒、身痛、无汗;表寒不解内干于胃,则胃气上逆而见呕,是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吐。正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选葛根加半夏汤加减,以葛根汤解表散寒,而加半夏降逆止呕,故药后微汗遍及全身,太阳卫表之邪得解,在里之胃气因和,不专治呕,而呕自止。再以桂枝人参汤益气健脾,固其本。
3.2 小柴胡汤治少阳呕吐案 刘某(门诊号:0244611),男性,38岁,个体户,住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
初诊(2012年8月25日):患者近周来因家庭琐事不顺,常感胸闷不适,昨日又外出淋雨,今晨起发热,恶寒,呕吐次数频多,半日许,已吐十余次,脘腹连及胸胁闷痛,二便尚调,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当属少阳之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药用:柴胡30g,黄芩10g,半夏20g,桂枝10g,生姜50g,炙甘草6g,红枣10g。每剂水煎去滓后,将二道汁合再煎10分钟,药汁约500mL为2次剂量,每3小时服1次,昼夜连进2剂。
二诊(2012年8月26日):服药后,身微汗出,热退,寒除,呕吐得止,守上方,再进3剂。
按 是案患者情志不畅为内所因,加之雨淋为外所感,外邪直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而胸胁心下正为少阳之所,邪结于此,不仅可见寒热往来交替,脘腹痛连胸胁,而且呕吐频繁。呕与发热同见,正与《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相符,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清利少阳,和畅气机,药后,能寒热外解,气机得顺,里气因和而呕吐得止。
[1]李佳殷.浅析《伤寒论》呕吐证治[J].光明中医,2009,6(24):1010-1011.
[2]官庶敏,蒋小敏.浅述《伤寒论》六经之呕吐[J].江西中医药,2011,4(42):19-20.
[3]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48-14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No.国中医药发〔2008〕21号)
章浩军,男,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风湿病临床研究。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