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对心血瘀阻型ACS血清GMP-140的影响※
2015-02-23熊尚全
● 王 婷 熊尚全 林 超
活血化瘀法对心血瘀阻型ACS血清GMP-140的影响※
● 王 婷 熊尚全 林 超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心血瘀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血清GMP-140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中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nT水平、血清GMP-140的水平。结果:1. 两组患者治疗后CTn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以降低心血瘀阻型ACS患者血清GMP-140水平。
活血化瘀法 心血瘀阻 GMP-14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完全性或非完全性闭塞。在我国每年因ACS死亡的人数超过30万,其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已经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血清GMP-140参与了从白细胞的粘附到不稳定斑块及血栓形成与破裂的全过程,故降低其水平可达到治疗及预防ACS的目的[1]。现将我们观察活血化瘀法对心血瘀阻型ACS患者血清GMP-140水平影响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筛选自2014年9月1 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病科就诊的ACS患者。本研究共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62.83±9.57)岁。其中男性33例,平均(58.18±9.44)岁;女性27例,平均(71.77±5.80)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1例,不稳定心绞痛19例;ST段抬高者25例,ST段压低者28例,ST段无明显抬高或压低者7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2],及2011年公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制定。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心血瘀阻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制定,包括心绞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口唇及齿龈紫暗,舌下脉络曲张,脉弦、涩、结代或无脉等症状或体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30~80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心肌桥或X综合征者;②合并心脏瓣膜病变、心房纤颤等需要使用口服华法林者;③血小板<100×109/L者;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STEMI患者可予以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PCI术等,NSTEMI和UAP可予PCI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活血化瘀中药内服治疗。每组均治疗1个月。
活血化瘀中药:血府逐瘀汤(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川芎4.5g,桔梗4.5g,牛膝9g),为我院全成分颗粒,相当于上述药材原生药饮片剂量,加温开水150mL充分溶解,每日早晚饭后温服。
1.6 疗效评价 检测治疗前后CTnT水平,同时记录发病1月内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各采上肢肘静脉血1.5mL,并予以编号,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GMP-140活性。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女患者中途放弃治疗,治疗组2例男患者中途失去联系,57例患者完成实验。
2.1 两组CTnT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CTnT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CTnT水平相当。见表1。
表1 两组CTnT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2.2 两组血浆GMP-140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血浆GMP-140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浆GMP-140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值比较,△P<0.05。
3 讨论
ACS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斑块大小无直接关系,炎症在导致斑块不稳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稳定的斑块在外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寒冷刺激作用下,使纤维帽破裂,脂质溢出,血小板和内皮下的粘附因子发生聚集和粘附,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血栓,使管腔发生闭塞。血小板黏附聚集是造成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前提条件,在稳定性心绞痛演变为ACS中扮演了关键角色[4]。
GMP-140是目前所知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反映最特异的标志物[5]。ACS患者的血浆GMP-140表达明显增加,其参与了从白细胞的粘附到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全过程[1]。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MP-140水平明显升高。
ACS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其病位在心。有研究发现ACS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最为多见,血瘀与气虚是最常见的标实与本虚证型[6-8];亦有临床实践证实ACS中气滞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9-10]。因此可见心血瘀阻证是ACS的最主要证型。血脉运行不畅为瘀,其阻滞于心,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则发为胸痹心痛。血瘀为胸痹的基本病机,贯穿于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故本实验选用活血化瘀中药来治疗ACS。血府逐瘀汤为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其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在降低CTnT含量上均有明显效果,且两者在降低CTnT水平的效果相当。但是治疗组对ACS心血瘀阻型在降低血浆GMP-140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推测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血瘀阻型ACS,可能通过降低GMP-140水平,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疗效,到达治疗目的。
[1]杨丽霞.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2):13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4]Moliterno DJ.Advances in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ACS and PCI[J].J Interv Cardiol,2008,21(1):18-24.
[5]刘 芳,沈小梅.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388-390.
[6]吴焕林,阮新民,杨小波,等.319例冠心病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498-500.
[7]衷敬柏,董绍英,王 阶,等.268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100-101.
[8]石 刚,刘 婷.冠心病常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医药刊,2007,25(8):1675-1676.
[9]张 鸥,马涵英,张维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2012,7(5):532-534.
[10]马涵英,张 鸥,王立群,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及短期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药,2013,8(2):154-156.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No.XB201401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3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