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编好导学案
2015-01-21黄光热
黄光热
【摘要】编制导学案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而且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本文提出三个讲究:讲究主体性、讲究层次性、讲究思维性,遵循这三个原则,我们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编制;主体性;层次性;思维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而且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何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呢?
一、讲究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导学案的编制必须从学情出发,充分彰显学习主体的绝对地位。导学案虽然由执教者一手打造,但是它的服务对象却是学习者,它的语言呈现形式必须吻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即不能从“教”的角度去架构,而是从“学”的角度来衡量。导学案的编制能否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编写者的教学观、学生观。沿袭教案,不是学案,因循传统课堂样式,不能适用学案。
请看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两个不同版本的导学案对目标的设计:
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学习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3.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重点】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主题。
设计二:【学习目标】1.知道莫泊桑及其作品,积累并学会运用文中的生字生词。2.初步掌握多方面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3.体会小说的主题,初步懂得如何面对金钱、亲情。【学习重难点】如何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这两个导学案都把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这就明确了导学案“导学”的功能,值得肯定。但是在具体呈现形式上却有不小的差别。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1)“设计一”中的“了解”“理解”均是教案的常用语,学生所熟知的应当是“设计二”中的“知道”“体会”。(2)“设计一”的目标3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表述生硬,不够生活化,不接地气,不如“设计二”中的“初步懂得如何面对金钱、亲情”。(3)“设计一”中的目标1对词汇积累确立的目标仅限于“识记并理解”,表述不符合逻辑。因为只有先理解才能更有效地识记,再者语文课程提出的词汇学习目标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这体现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和“力求识用结合生字生词”的基本理念。“设计二”对词汇的学习目标更指向“运用”层面,重视实践性,比较科学、精准地体现了课程理念和目标。(4)“设计一”中目标2的表述同样过于教案化,不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理解,“设计二”的设计既有语文的学科性,又易于学生理解。(5)“设计一”规定了本文的主题为学习难点,不符合实际。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后,一般对金钱、亲情都能产生自己的看法,只是可能对于“小人物的辛酸生活”这一主题的另类理解稍有难度,而这只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即可。塑造人物的艺术需要较强的构思能力和写作技巧,应当确定为学习的重难点。“设计二”即体现出这样的认知。
可见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导学案的一词一句之中,必须慎之又慎,围绕“学”编制,力求精致。
二、讲究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在编制导学案时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般导学案的编制采取板块式:第一大板块为“学习目标”;第二大板块为“学习过程”,包括“导入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五大环节。这样的体例体现出层次性,螺旋上升,宛如登山,拾阶而上,逐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请看下面的《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的节选:
【自主预习案】1.了解莫泊桑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写作背景。(具体内容略,下同——笔者注)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该部分的编写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生字生词等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但是该部分内容仅仅指向低级目标,缺乏层次性。即使在自主学习阶段,编写者也应该提出一些关乎文章整体把握且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独立地完成,为合作探究等深层次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比如不妨添加上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编制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准备讲给大家听。问题二:你认为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各是怎样的人?问题三:这篇文章给你带来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的疑惑有哪些?
问题一设计意图是引领学生熟悉内容;问题二、三指向人物形象的分析,体现三维目标。问题一为问题二、三铺垫,问题二为问题三铺垫,且这三个问题都可以交织在一起,为课堂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讲究思维性
所谓思维性指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思维的价值,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互动的,而不是单一的。我们设计问题的思维价值越高,就越具有挑战性,越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过低则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问题的思维含量。比如下面的问题:
设计一: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设计二:题目改为“水手于勒”,可以吗?带着你的评价等待着与人辩论吧。
设计一过于笼统,学生分析找不到抓手,不能使他们很快找到思考点。设计二则比较具体,且具有情境性,容易引燃思维爆破点。当然,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适当地提升有潜力的学生。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1]。编制导学案是一个高难度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体现这三个方面,就能编制出较好的导学案,高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习。[2]
参考文献
[1]张兆科.导学案设计[EB/OL].[2014-07-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6095a0100gabb.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