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5-01-21李卫东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读写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同时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执教者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来生硬地灌输人文思想,而是抓住其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环节,从而实现心灵与文本、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真诚对话。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读写教学;能力;提升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础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的提出强化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却显得抽象,操作性方式方法需要更多的实施经验来总结归纳。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阅读教学中偏重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和运用特性常常被忽视。在2010年的“两会”上,包明德先生就提出了如何更加重视语文教育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建议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考试,并提升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分值,不能和外语等同。因为语文教学包含“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欣赏”和“写作”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和学生的心灵乃至人生观的构建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明德先生高度重视与维护汉语言在国家教学考试中的地位,也正表现出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

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则需要先了解这两种性质。语文的工具性集中体现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备传递信息的工具。人文性则是着眼于塑造人、发展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这两者的统一,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同时强调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执教者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来生硬地灌输人文思想,而是抓住其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环节,从而实现心灵与文本、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真诚对话。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首先,人文性要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一)语言与思想结合

先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之后,就进入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从中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共鸣。最后,引导学生再从思想中走出来,回过头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与思想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也自然而然地到达了统一。

(二)整体与局部结合

整体,着眼于读通、读懂全文,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其次,抓住“局部”的细节描写寻找理解文本的突破口,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探究;最后,归结到文本“整体”。从整篇文章出发,对“局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个性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提升,形成新的共识。在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加深的学习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相互渗透融合,令学生有所收益。

(三)语文与生活结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语文与生活相辅相成,二者紧密联系。语文学习不但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识字,学会表达技 巧;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创造性地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位和言语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桥梁

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具备听、说、读、写、思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写作是把了解的内容、懂得的道理、明白的规律及思考的问题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是知识的积累,是内在的吸收;写作是知识技能的运用,是外在的表达。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结论一致,阅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的。长期的时间证明,读练结合,相得益彰;读练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教学中如何架设“读”和“写”之间的桥梁?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训练有主次之分,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小练笔就是一个不错的训练方式。《荀子·大略》中就有如此表达“夫尽小者大,积微成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功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日积月累,将小练笔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融汇在教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细教学目标

研究阅读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目标,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都会涉及学生几项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中必然有学生情感体验这一项,利用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借由这个情感的真实感悟和延伸,创造小练笔的机会。如五年级的教材中就有几课时,可以完全融入学生的小练笔。《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对学生的感情体验实际上是一个冲击,面对这样厚重而强烈的父爱,学生自然地能联想到这个拥有了不起的父爱的儿子阿曼达,而文中恰恰没有地震中被困儿子的具体描写。这样,就给了学生发挥联想、抒发感情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将心比心,填补文中的这块空白。在这样特定情境下进行小练笔,学生会自然地表达情感,写出来的文字也会真实、生动,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endprint

(二)预设练笔内容

“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叶圣陶先生这样提醒我们。语言的训练方式有许多,教师们最常选择的就是提倡课外阅读,多看书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还有诵读或背诵精美优秀的教材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有故事性强的课文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篇章,这类文章在六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较多。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就有《山中访友》《山雨》《中华少年》等。这类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意志的篇章中,就有适合学生欣赏水平的好句佳段,学生在感悟文字之美之精致的同时,会有想要表达、试试的心态。在这类阅读教学中预设进行小练笔,给学生一个“恰巧”抒发情感,展现身手的机会,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欣赏的同时提升,达到训练的目的。在小练笔中,教师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在自己的文字中迁移了名家名篇的写法,有些虽然稚嫩,但童趣童真十足。

(三)激发练笔兴趣

小练笔与习作是不同的,不仅仅因为篇幅要求不同,还因为小练笔提倡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坚持“仿写”过渡到“原创”,“原创”过渡到“创作”的思路,让学生体验到的是写作的快乐,而不是写作的压力。学生可以将自己最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不用为了完成习作的篇幅要求而生拉硬拽一些内容来凑数。小练笔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及时评价反馈

在六年级上册中,有这么一个自由的习作天地——轻叩诗歌大门。在这个单元中,语文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古代诗歌精华之后,一定要让孩子了解现代诗歌的自由与趣味。学生面对如此自由抒情的表达方式——诗,一定会有跃跃欲试的积极性,此时教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引导就对学生的写作欲望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而在这股力量成功唤醒了一批“小诗人”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评价,给予正确的反馈,帮助学生将写作的瞬间热情转化成持久钟情。此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修改后收集成册,这将会成为学生坚持训练写作的动力源泉。

读与写就在课文教学中完成了连接。其实,教材就是最好的取材来源,向课文借“语言”,将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归类摘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素材,就能提高语言驾驭能力。面对提升语言驾驭能力的训练,我们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个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坏,思想也有好坏,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凤. 浅论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4).

[2] 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叶圣陶.怎样写作[M].上海:中华书局,2007.

[4]李楠.小学语文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卫东,男,1967年生,就职于福州市主题公园小学,一级教师(语文)职称。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写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探析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师生“齐读共写”感悟小语教学的幸福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
初中读写教学的瓶颈剖析和有效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