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

2015-01-15朱斌侯进申永军邢耀军苏齐

上海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朱斌+侯进++申永军++邢耀军++苏齐++钱华

摘 要 目的:评价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6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复位、中药和外固定基础上,分别采用康复路径和传统方法治疗。采用改良Gartland 和 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部功能。结果: 69.4%的患者(77/111)达到优,24.3%(27/111)达到良。研究组治疗1个月和6个月的优、良疗效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有增加疗效的作用,可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整复 小夹板固定 康复路径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4-0060-03

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高,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不断增高。本中心在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和夹板固定的非手术治疗基础上,制订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5例,从中抽取50岁以上自愿配合随访患者111例。按照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2012年1月-12月)和研究组66例(2013年1月-2014年2月)。研究组男14例,女52例,年龄为(68.22±11.62)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26例,右侧40例;对照组男5例,女40例,年龄为(66.31±9.34)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和右侧分别为24例和21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两组均采用复位(闭合手法)、中药(外敷)和夹板外固定。早期用院内协定方八味吊伤散消肿止痛,中期和晚期用狗皮膏加丁桂散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复位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肩外展,患肘屈曲至90°,前臂中立位,掌心向下,助手握住肘部和前臂上段,术者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他4指置于骨折远端掌侧,握紧骨折远端,先顺势牵引2~3 min,矫正重叠移位,然后尺偏并掌屈,使之复位。

固定方法

前臂均匀缠绕棉纸衬垫后将前臂用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屈肘90°,颈腕带悬吊于胸前,固定3~6周。

康复路径

研究组加用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包括:①强调早期锻炼,从开始复位夹板固定时,就针对掌指功能指导患者行握拳锻炼,第3次换药约1周时,针对上臂、前臂功能,指导患者行肘关节屈伸锻炼和肩关节旋转锻炼。②解除夹板后,患处使用院内协定方(伤科熏洗方)熏洗。③指导患者恢复手和上肢功能,具体为对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腕关节,准备1个矿泉水瓶和100粒花生,用患手将100粒花生放入水瓶中,3次/d,熟练后将花生换成黄豆,如能熟练将100粒黄豆放入水瓶,为完成锻炼。对肘关节练习屈伸运动和前臂力量的对抗,对肩关节行内收、外展、抬肩、旋转等运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

随访和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GW(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1]评估腕部功能,包括主观和客观评分。①主观评分(0~6分):无痛、无活动受限为0分;偶尔疼痛、轻度活动受限、无残障为2分;偶尔疼痛、轻度活动度受限、无残障、轻度影响日常生活为4分;经常疼痛、活动明显受限、有残障、日常活动明显受限为6分。②客观评分(0~20分):背伸丢失为5分;屈曲丢失为1分;尺偏丢失为3分;桡偏丢失为1分;旋后丢失为2分;旋前丢失为2分;屈指丢失为2分;握力(试验3次最大值kg)对侧的60%或更少为1分;正中神经受压为3分。合并主观和客观评分得到不同的功能等级:0~2分为优,3~8分为良,9~14分为中,≥15分为差。

通过X线摄片记录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前、复位后及临床愈合时的骨折复位及骨折愈合等情况。治疗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1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 1、3、6个月进行评估,总体优为69.4%(77/111),良为24.3%(27/111)。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评分达良以上者分别为96例(86.5%)和104例(9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后1个月的31例(27.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 1、3、6个月时,研究组66例中疗效达良以上者分别为24例(36.4%)、58例(87.9%)和64例(97.0%),对照组45例中则分别为7例(15.6%)、38例(84.4%)和40例(88.9%),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GW评分显示,研究组治疗1个月时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康复途径对桡骨远端骨折有增加疗效的作用(表1)。两组在整个研究过程未出现不良事件。

讨论

据文献报道,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年龄段[2]。但近年来,高能量创伤所致青壮年桡骨远端关节内严重骨折日益增多,其骨折形态与断端移位复杂,且易累及邻近关节,如治疗不当易导致多种并发症[3]。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如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切开钢板螺钉内固定[4]、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5]等。这些治疗方法都以尽量恢复骨折解剖复位和腕关节功能为目的。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和随访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并不是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社区,接诊患者大部分为年龄>50岁的老年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是否必须接受手术治疗尚无定论的情况下[6],非手术治疗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郭军芳[7]的研究证明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在复位、中药和外固定基础上,采用康复路径增加治疗效果。通过早期握拳、肘肩关节锻炼、局部熏洗以及手和上肢功能运动的指导,促进了桡骨远端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值得在社区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周祖彬, 曾炳芳, 刘闻欣, 等. 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及临床研究[J]. 上海医学, 2002, 25(1): 13-16.

Hanel DP, Jones MD, Trumble TE. Wrist fracture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2, 33(1): 35-57.

于金河, 冯建书, 李增炎, 等. 桡骨远端骨折成角改变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0): 750-752.

张洪, 赵国梁, 杨徐松.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8例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3): 268-269.

李全修, 蔡月艳, 樊培新. 急诊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体会[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11): 1040-1041.

Lichtman DM, Bindra RR, Boyer MI, et a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93(8): 775-778.

郭军芳.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00例[J]. 江西中医药, 2011, 42(6): 40-41.

(收稿日期:2014-09-17)

摘 要 目的:评价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6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复位、中药和外固定基础上,分别采用康复路径和传统方法治疗。采用改良Gartland 和 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部功能。结果: 69.4%的患者(77/111)达到优,24.3%(27/111)达到良。研究组治疗1个月和6个月的优、良疗效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有增加疗效的作用,可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整复 小夹板固定 康复路径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4-0060-03

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高,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不断增高。本中心在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和夹板固定的非手术治疗基础上,制订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5例,从中抽取50岁以上自愿配合随访患者111例。按照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2012年1月-12月)和研究组66例(2013年1月-2014年2月)。研究组男14例,女52例,年龄为(68.22±11.62)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26例,右侧40例;对照组男5例,女40例,年龄为(66.31±9.34)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和右侧分别为24例和21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两组均采用复位(闭合手法)、中药(外敷)和夹板外固定。早期用院内协定方八味吊伤散消肿止痛,中期和晚期用狗皮膏加丁桂散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复位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肩外展,患肘屈曲至90°,前臂中立位,掌心向下,助手握住肘部和前臂上段,术者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他4指置于骨折远端掌侧,握紧骨折远端,先顺势牵引2~3 min,矫正重叠移位,然后尺偏并掌屈,使之复位。

固定方法

前臂均匀缠绕棉纸衬垫后将前臂用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屈肘90°,颈腕带悬吊于胸前,固定3~6周。

康复路径

研究组加用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包括:①强调早期锻炼,从开始复位夹板固定时,就针对掌指功能指导患者行握拳锻炼,第3次换药约1周时,针对上臂、前臂功能,指导患者行肘关节屈伸锻炼和肩关节旋转锻炼。②解除夹板后,患处使用院内协定方(伤科熏洗方)熏洗。③指导患者恢复手和上肢功能,具体为对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腕关节,准备1个矿泉水瓶和100粒花生,用患手将100粒花生放入水瓶中,3次/d,熟练后将花生换成黄豆,如能熟练将100粒黄豆放入水瓶,为完成锻炼。对肘关节练习屈伸运动和前臂力量的对抗,对肩关节行内收、外展、抬肩、旋转等运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

随访和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GW(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1]评估腕部功能,包括主观和客观评分。①主观评分(0~6分):无痛、无活动受限为0分;偶尔疼痛、轻度活动受限、无残障为2分;偶尔疼痛、轻度活动度受限、无残障、轻度影响日常生活为4分;经常疼痛、活动明显受限、有残障、日常活动明显受限为6分。②客观评分(0~20分):背伸丢失为5分;屈曲丢失为1分;尺偏丢失为3分;桡偏丢失为1分;旋后丢失为2分;旋前丢失为2分;屈指丢失为2分;握力(试验3次最大值kg)对侧的60%或更少为1分;正中神经受压为3分。合并主观和客观评分得到不同的功能等级:0~2分为优,3~8分为良,9~14分为中,≥15分为差。

通过X线摄片记录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前、复位后及临床愈合时的骨折复位及骨折愈合等情况。治疗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1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 1、3、6个月进行评估,总体优为69.4%(77/111),良为24.3%(27/111)。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评分达良以上者分别为96例(86.5%)和104例(9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后1个月的31例(27.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 1、3、6个月时,研究组66例中疗效达良以上者分别为24例(36.4%)、58例(87.9%)和64例(97.0%),对照组45例中则分别为7例(15.6%)、38例(84.4%)和40例(88.9%),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GW评分显示,研究组治疗1个月时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康复途径对桡骨远端骨折有增加疗效的作用(表1)。两组在整个研究过程未出现不良事件。

讨论

据文献报道,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年龄段[2]。但近年来,高能量创伤所致青壮年桡骨远端关节内严重骨折日益增多,其骨折形态与断端移位复杂,且易累及邻近关节,如治疗不当易导致多种并发症[3]。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如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切开钢板螺钉内固定[4]、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5]等。这些治疗方法都以尽量恢复骨折解剖复位和腕关节功能为目的。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和随访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并不是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社区,接诊患者大部分为年龄>50岁的老年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是否必须接受手术治疗尚无定论的情况下[6],非手术治疗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郭军芳[7]的研究证明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在复位、中药和外固定基础上,采用康复路径增加治疗效果。通过早期握拳、肘肩关节锻炼、局部熏洗以及手和上肢功能运动的指导,促进了桡骨远端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值得在社区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周祖彬, 曾炳芳, 刘闻欣, 等. 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及临床研究[J]. 上海医学, 2002, 25(1): 13-16.

Hanel DP, Jones MD, Trumble TE. Wrist fracture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2, 33(1): 35-57.

于金河, 冯建书, 李增炎, 等. 桡骨远端骨折成角改变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0): 750-752.

张洪, 赵国梁, 杨徐松.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8例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3): 268-269.

李全修, 蔡月艳, 樊培新. 急诊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体会[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11): 1040-1041.

Lichtman DM, Bindra RR, Boyer MI, et a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93(8): 775-778.

郭军芳.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00例[J]. 江西中医药, 2011, 42(6): 40-41.

(收稿日期:2014-09-17)

摘 要 目的:评价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6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复位、中药和外固定基础上,分别采用康复路径和传统方法治疗。采用改良Gartland 和 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部功能。结果: 69.4%的患者(77/111)达到优,24.3%(27/111)达到良。研究组治疗1个月和6个月的优、良疗效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有增加疗效的作用,可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整复 小夹板固定 康复路径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4-0060-03

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高,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不断增高。本中心在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和夹板固定的非手术治疗基础上,制订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5例,从中抽取50岁以上自愿配合随访患者111例。按照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2012年1月-12月)和研究组66例(2013年1月-2014年2月)。研究组男14例,女52例,年龄为(68.22±11.62)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26例,右侧40例;对照组男5例,女40例,年龄为(66.31±9.34)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和右侧分别为24例和21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两组均采用复位(闭合手法)、中药(外敷)和夹板外固定。早期用院内协定方八味吊伤散消肿止痛,中期和晚期用狗皮膏加丁桂散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复位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肩外展,患肘屈曲至90°,前臂中立位,掌心向下,助手握住肘部和前臂上段,术者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他4指置于骨折远端掌侧,握紧骨折远端,先顺势牵引2~3 min,矫正重叠移位,然后尺偏并掌屈,使之复位。

固定方法

前臂均匀缠绕棉纸衬垫后将前臂用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屈肘90°,颈腕带悬吊于胸前,固定3~6周。

康复路径

研究组加用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社区中医康复路径,包括:①强调早期锻炼,从开始复位夹板固定时,就针对掌指功能指导患者行握拳锻炼,第3次换药约1周时,针对上臂、前臂功能,指导患者行肘关节屈伸锻炼和肩关节旋转锻炼。②解除夹板后,患处使用院内协定方(伤科熏洗方)熏洗。③指导患者恢复手和上肢功能,具体为对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腕关节,准备1个矿泉水瓶和100粒花生,用患手将100粒花生放入水瓶中,3次/d,熟练后将花生换成黄豆,如能熟练将100粒黄豆放入水瓶,为完成锻炼。对肘关节练习屈伸运动和前臂力量的对抗,对肩关节行内收、外展、抬肩、旋转等运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

随访和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GW(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1]评估腕部功能,包括主观和客观评分。①主观评分(0~6分):无痛、无活动受限为0分;偶尔疼痛、轻度活动受限、无残障为2分;偶尔疼痛、轻度活动度受限、无残障、轻度影响日常生活为4分;经常疼痛、活动明显受限、有残障、日常活动明显受限为6分。②客观评分(0~20分):背伸丢失为5分;屈曲丢失为1分;尺偏丢失为3分;桡偏丢失为1分;旋后丢失为2分;旋前丢失为2分;屈指丢失为2分;握力(试验3次最大值kg)对侧的60%或更少为1分;正中神经受压为3分。合并主观和客观评分得到不同的功能等级:0~2分为优,3~8分为良,9~14分为中,≥15分为差。

通过X线摄片记录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前、复位后及临床愈合时的骨折复位及骨折愈合等情况。治疗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1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 1、3、6个月进行评估,总体优为69.4%(77/111),良为24.3%(27/111)。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评分达良以上者分别为96例(86.5%)和104例(9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后1个月的31例(27.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 1、3、6个月时,研究组66例中疗效达良以上者分别为24例(36.4%)、58例(87.9%)和64例(97.0%),对照组45例中则分别为7例(15.6%)、38例(84.4%)和40例(88.9%),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GW评分显示,研究组治疗1个月时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康复途径对桡骨远端骨折有增加疗效的作用(表1)。两组在整个研究过程未出现不良事件。

讨论

据文献报道,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年龄段[2]。但近年来,高能量创伤所致青壮年桡骨远端关节内严重骨折日益增多,其骨折形态与断端移位复杂,且易累及邻近关节,如治疗不当易导致多种并发症[3]。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如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切开钢板螺钉内固定[4]、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5]等。这些治疗方法都以尽量恢复骨折解剖复位和腕关节功能为目的。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和随访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并不是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社区,接诊患者大部分为年龄>50岁的老年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是否必须接受手术治疗尚无定论的情况下[6],非手术治疗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郭军芳[7]的研究证明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在复位、中药和外固定基础上,采用康复路径增加治疗效果。通过早期握拳、肘肩关节锻炼、局部熏洗以及手和上肢功能运动的指导,促进了桡骨远端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值得在社区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周祖彬, 曾炳芳, 刘闻欣, 等. 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及临床研究[J]. 上海医学, 2002, 25(1): 13-16.

Hanel DP, Jones MD, Trumble TE. Wrist fracture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2, 33(1): 35-57.

于金河, 冯建书, 李增炎, 等. 桡骨远端骨折成角改变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0): 750-752.

张洪, 赵国梁, 杨徐松.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8例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3): 268-269.

李全修, 蔡月艳, 樊培新. 急诊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体会[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11): 1040-1041.

Lichtman DM, Bindra RR, Boyer MI, et a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93(8): 775-778.

郭军芳.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00例[J]. 江西中医药, 2011, 42(6): 40-41.

(收稿日期:2014-09-17)

猜你喜欢

桡骨远端骨折
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与中药熏蒸治疗效果分析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掌侧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