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2015-01-15欧阳晟刘斌郑彦涛洪小英许智源金大地
欧阳晟 刘斌 郑彦涛 洪小英 许智源 金大地
急性脑血管意外(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CVD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1986年至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结果显示,CVD发病率为(109~217)/10万,患病率为(719~746)/10万,死亡率为(116~142)/10万[1]。研究表明,CVD是目前院前急救与转运的主要对象[2]。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对保全患者生命、降低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完成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前后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该平台系统在CVD患者救治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救治的84例CVD患者,根据是否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完成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后救治的患者)和对照组(未完成安装急救信息化平台前救治的患者)实验组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55~78岁;其中脑梗死27例,脑出血18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56~82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7例。两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及病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本项目包括120救护车、车载信息系统、PDA、CDMA无线网络、院内服务器、客户数据管理程序软件、院内信息接收端、车载电脑、院内信息共享系统。
本项目主要分为三部分:医院急诊科中心控制站的建立、车载移动信息平台的建立、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的整合。
1.医院急诊科中心控制站:实现患者生命体征信号(包括数值和监护波形)和前方或现场视频图像的接收和实时解码显示;经院方信息系统或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响应后,中心工作站同时向相关科室(急诊科、ICU、手术室、血库、介入科等)的普通工作站发出通知消息,布置抢救任务,以中心工作站为核心,科室工作站可以获取该名患者的全部医疗信息(实时生命体征,历史病案),即时观察患者的监护信息,根据不同的临床路径,确定初步的救治方案。
2.车载移动信息平台的建立:移动信息平台是安装在每台救护车上的一系列设备的合称,具体包含监护和检查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移动数据发送接收设备三部分。创建流动便携式ICU手术车,装备超声、心电图、POCT、X线机、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车载移动信息平台等,使救护车具备移动检查及监护、抢救功能。移动信息平台包括前端视频及医疗监护检查数据的信号采集与处理及传输系统。信号数据采集包括急救车上摄像机的视频图像、GPS定位信息、PDA录入的患者信息和一些专用的医疗数据的采集仪器,同时将采集到的信号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并且储存到本机的硬盘上。并对处理的信号通过CDMA无线网络,上传到医院。
3.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的整合:出车医师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抢救时,救护车上的生命监测仪则自动将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血压、呼吸等监测图形和POCT检测结果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医院急诊室的联网电脑上。急诊室医师或专科医师在患者未到急诊室前实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遇有疑难病症时,可以通过电脑或PDA在线指导出车医师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抢救。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手术或卒中单元ICU准备,让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免于急诊室分诊的麻烦,直接接受手术或特护,节省时间挽救生命。
4.观察指标:对比两组间院前延迟时间(指发病时间到具体专科就诊时间之间的时间段)及救治成功率。以患者生存超过7 d为抢救成功。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院前延迟时间段分布范围:本研究中,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的专科治疗延迟时间为4.53 h,而未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的院前延迟时间为5.6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两组现场急救成功率比较:实验组生存41例,死亡4例,生存率为91.1%;对照组生存28例,死亡11例,生存率为7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前后院前延迟时间分布
表2 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前后患者的救治生存率比较(例)
讨 论
近几十年,世界上多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这使得突发事故伤害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公害”,全球每年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以上[3]。众所周知,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所以对于现场创伤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4]。院前急救是一个紧急过程,从接到呼救、急救系统启动、奔赴现场、现场急救、转运,急诊室、住院专科治疗,每个环节都面临挑战。院前急救的效果和院前、院内急救的衔接,直接影响到救治的成功率。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因素:(1)急救反应的速度。(2)急救技术的熟练度。(3)现场救治是否得当。(4)是否准确评估病情。(5)急救设备和仪器的情况[5]。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正是针对院前急救和院前、院内急救的衔接而设计的系统,真正做到急救资源的共享,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1)急救信息资源的共享。所谓急救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指现场急救医师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抢救时, 救护车上的移动信息平台系统自动将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脉搏、血氧、血压、呼吸等监测图形和数据, 实时传输到医院急诊室的联网电脑上。急诊室医师在患者未到达医院前实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可随时通知专科医师到场协助,节省了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2)急救技术资源的共享。在院前急救中,每个急救单元只配备1名医师和1名护士,在抢救非重症患者时还能应付自如,但遇到抢救特别急危重患者时(例如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 医护人员常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就需要有经验的急诊医师或专科医师的协助。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可以让院内有经验的急诊科医师或专科医师通过网络在线指导现场急救医师,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正确、合理、有效的抢救, 从而实现急救技术资源的共享, 为患者在到达医院后进行专科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3)急救通道资源的共享。目前, 我国各医院对于急诊出车接回的患者,一般都是先到急诊科进行一般的检查和治疗后,再根据检查结果及病情转相应的专科治疗。这种做法对非重症患者是可以的, 而对那些特别急危重症的患者(例如急性脑血管意外)却极为不利,这样会耽误患者进入专科,进行专科抢救的时间,不能使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救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重症患者在未到达急诊科时,在院急诊科医师就开动绿色通道,通知相关专科、手术室或ICU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待患者到达医院后能够直接接受专科治疗,从而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安装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前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及救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救护车移动信息平台系统能将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 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效衔接, 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缩短了院前延迟时间。对CVD患者的救治是有价值的。
1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
2 阮海林, 杨春阳, 丁爱国, 等. 6646 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疾病谱研[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5, 8(20):1689-1691.
3 汤钊遒,候云德,秦伯益.医学院上世纪议[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2-193.
4 岳茂兴,何东,周培根,等.武进农村卫生应急救援快速移动医疗平台创建及关键技术应用[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3):213-217.
5 李贞.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分析[J]. 华西医学,2009, 24(9):2462-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