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情感新解

2015-01-10李莉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范柳原倾城之恋全知

李莉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句容 212400)

小说《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情感新解

李莉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句容 212400)

小说《倾城之恋》的叙事策略是引发“范白之恋”真伪争议的重要因素,只有拨开叙事技巧带来的重重迷雾后,细读文本才能发现两人之间确有真情,但白流苏囿于现实压抑了情感需求;而范柳原也因早年不幸经历将真心隐藏在面具下从而让这段感情变得扑朔迷离。

空白;叙事策略;理智;情感

小说《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历来受到研究者关注,其中“范白之恋”的真假更是争议的焦点。以女性主义评论者为首的“看空派”认为范白之间并无真情,“它是无数古老谎言、虚构与话语之下女人的辛酸的命运”[1]。而“看有派”则认为两人有真情,只因生活背景、文化差异太过悬殊而导致相互误解。一段虚构的男女感情引来如此分歧严重的争议实不多见。虽然陈思和教授分析认为张爱玲虚无的人生观是导致争议的根源[2]。但却鲜有评论者从叙事学角度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叙事空白,叙事视角的变化与叙事距离的改变等方面来探讨引发争议的各种因素;并尝试在厘清原因后对“范白之恋”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叙事策略与文本多义性

小说情节是故事的主干,人物、环境的支撑点。小说中白流苏陪七妹“相亲”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这是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从当天下午五点到晚上十一点,足有六小时相处,流苏虽非相亲主角,但期间两人言谈举止、心理变化都值得工笔细描。然而小说却只一句“他们是下午五点钟出发的,到晚上十一点方才回家[3]”举重若轻地略过此重要场景,形成了关键情节的空白。相亲所发生之事只通过事后白家两妯娌含沙射影的指责和七妹的不满让读者猜测到几分。

另一处重要情节“空白”是流苏从香港返沪后又再次赴港期间发生之事。这三个月是流苏承受压力最大的时期。但小说此处着墨极为节省,对流苏再次赴港的心理转变也一笔带过。小说对范柳原的背景、经历也采用了空白方式。作品没有交待他三十二岁之前的生活经历,只是由次要人物徐太太对他进行了简单介绍。重要信息的缺失给读者了解范柳原带来了很大困难。

上述几处关键情节的“空白”有助于产生悬念,增加了情节的吸引力和阅读乐趣,但同时也给理解人物及其情感设置了巨大障碍。

对于《倾城之恋》的叙事技巧,不少研究者都赞同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人物 (白流苏)限制性视角交替的方式。然而却没有人进一步指出叙事视角的自由转换造成的叙事效果,即读者易把人物视角误读成全知视角。比如相亲回家后从四奶奶指责流苏到流苏点蚊香,这部分采用全知视角,然后文本突然采用流苏的视角:“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她们一点颜色看”,此处虽然采用第三人称,但却完全是流苏的视角。文本没有明确表明这一点,所以多数读者会将其理解成全知叙事者的声音,认定流苏抢妹妹的风头并非故意。然而后来两人在香港跳舞时,范说好女人还是老实些好,她心想“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无意中透露了当初她与他跳舞确有引起他注意的用意,这与她声称“不是有意”显然自相矛盾。后面分析范柳原那段话也是流苏自说自话,话语间充满防范,很符合她的身份和处境,但可信度值得商榷。然而读者很容易受其暗示认为范柳原“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人。这一结论势必影响后文读者对范柳原的判断。

而范柳原除个人信息空白外,更重要的是采用“限知”方式,完全不透视其内心世界。读者只能像流苏那样通过观察柳原的外在行为,并在流苏意识的引导下对他进行各种猜测和误读。另外,徐太太对范柳原一知半解的判断影响了白流苏从而间接引导了读者的判断。

申丹在《全知叙事者面面观》中提出“全知叙述通常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客观性”[4]。《倾城之恋》中人物的个性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与心理活动来展示,但也存在一些直接议论。其中不乏提升作品境界,起画龙点睛之效的议论。如流苏从香港回家后,家人以其败坏门风而极尽漫骂嘲讽。叙事者不失时机地总结道:“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一个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杀了她也还污了刀”。叙事者以反讽方式揭露了封建男权思想对女性的道德碾压之酷烈,讽刺了持双重道德标准的卫道士们。

但作品某些点评却有画蛇添足之嫌。流苏第二次赴港后两人首次接吻,叙事者说“这是他第一次吻他,然而两人都疑心不是第一次了……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类似评论在文尾再次出现:“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是一个自私的女子”。许多研究者都受到了这两处评论的影响。钱思和先生质疑了这些议论的可靠性,认为是张爱玲本人不相信爱情,导致将“本应该深刻展示的情爱心理世界漫画化、肤浅化,以至于虚无化了”。这一分析很有道理,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全知叙事者不能等同于作者,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从评论产生的消极效果来质疑其必要性。

申丹提到“从高高在上的叙述权威的位置降到了人物的位置上”必然会削弱叙事者权威。不难发现,上述评论的叙事者对范柳原的评价与白流苏如出一辙。全知叙事者完全认同人物的观点(人物观点明显有局限)未能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叙事权威必然遭到质疑。由叙事策略所带来的文本多义性被全知叙事者不恰当的议论消解了,弱化了文本张力,有将观点强加于读者之嫌。

二、白流苏理智与情感

除叙述者的引导外,认为白流苏不爱范柳原的依据还有两点:第一,白流苏的处境使她无暇顾及感情;其二,流苏的心理活动没有透露她对范的爱慕之情,反而多处坦言“终究只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前者理由并不充分,后者看似充分,但白流苏的心理活动并非深层意识流,只是理性的内心独白和分析。关于这点陈思和教授曾著文指出她的内心独白暗含丰富的潜台词,并非真实的内心想法。但他没有通过分析潜台词形成的原因来破解流苏的心理防御机制。

生存的残酷迫使白流苏不得不以功利的态度来对待这段感情。而以其教养和身份,她只能想到通过谋取婚姻来获得保障。虽然结过一次婚,但“爱情”对流苏来说依然很陌生。在她的理解里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爱无非表现为性和孩子。正如陈教授所说“她对爱的期待和她的理想模式就是一个中国的封建家庭的期待和模式”。徐太太的话更证实了她关于男性的认知,“相亲”后的内心独白对此有极为精到的描述:“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多数读者认为流苏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被范柳原骗”;却忽略了话中隐匿的深层意思:更要当心自己爱上范柳原。保持冷静方能跟他谈条件或至少全身而退,而一旦爱上他则无异于飞蛾扑火。正因如此,理智的白流苏绝不会轻易触碰这点。所以在香港时她既要全力诱使范柳原向自己求婚,又要与对方保持距离,提防对方越界,更防范自己动心。故而她无法全心与对方相处,更无暇回应对方的情感需求。其实相处时间稍长,她已经感觉到范并非看上去那样玩世不恭,却并不想进一步了解,而是狭隘地将其行为理解为逼自己做情妇的伎俩。不愿与男方有任何亲昵接触却又时刻准备用身体当筹码换取婚姻。流苏的行为让范柳原非常不满,遂讽刺她“把婚姻当成长久的卖淫”。

可流苏虽处处谨慎,然人终非草木,尤其面对范柳原这样的“优质男”时,理智难以完全压制住情感的滋长,文本几处细节泄露了她内心的悸动:

流苏来香港初见柳原时,作品写道:“(流苏)虽然早就料到这一着,一颗心依旧不免跳得厉害。”既然早料到此次来港是范柳原的安排,为何还会“心跳得厉害”?有恋爱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心跳是见到心里惦记的人的条件反射,而绝不是见到“猎物”时的兴奋。再如两人在沙滩上互拍蚊虫的亲密场景。在那短暂的时光里两人都是很开心的,以至于白流苏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有点像个恋爱中的女子了。当然,这种忘情是极为短暂的,流苏很快因觉察两人的“失态”而离开了沙滩。但她回到旅馆后用望远镜去看范柳原时,却发现“他的身边躺着一个女人……就是把萨黑夷妮烧了灰,流苏也认得。”这是只有陷入爱情中的女人才会有真实心理反应!流苏对柳原身边的女人如此在意,只因为她再乎他。二人冷战几天后再相遇时流苏说了句“我对你好一点,坏一点,你又何尝放在心上?”连柳原都因察觉到话里的醋意而兴奋。

前文提到因结婚无望流苏回了家,本想借此逼范带优厚的条件找自己谈判,却被一份“乞来港”的电报召唤了过去。虽然流苏自认为第二次赴港掺杂着家庭的压力,然而谁又能否认她的“忍无可忍”没有对范柳原的思念?

流苏的感情掺杂太多现实因素,爱情难承其重,因此她对柳原的感情在理智的束缚下显得隐晦而脆弱,不仅无法传达给对方,也让她忽略了自己的真心。

三、范柳原面具背后的真心

范柳原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出身低微,不被家族接纳。少时阅尽人间冷暖,拥有财富后又大受追捧。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必然深刻影响范柳原的心态。因为有过相同的遭遇,他一眼便能看出流苏的不快乐,所以才想让她脱离上海。他们都对别人充满戒备,流苏怕被人骗失了身份;而柳原则是疑心别人的好都另有所图。

然而这样的人往往又最渴望真情,这也是为何范柳原会特别在意流苏爱不爱他。如果只贪图对方的身体,又何必纠结爱与不爱?有研究者认为“范柳原理想中的中国,是有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之爱情的浪漫国度……是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5]”然而肮脏的现实击碎了他的“中国梦”,绝望让范柳原变成了“把女人看成了脚底的泥”的花花公子。其实不管是玩世不恭还是绅士风范,都是范柳原对世人虚与委蛇,自我保护的面具,哪怕对着流苏也不例外。然而流苏身上毕竟寄托着他“中国情调”式的理想,因此他对她“说过一些真话”。但流苏只想达到自己目的,错过了两人真正了解的机会。而范本是敏感之人,“真话”一旦得不到回应很快就会带上面具,收藏起真心。

从香港饭店回酒店的车上,范柳原对萨黑夷妮的议论引来流苏的不满,范柳原说“你放心。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拿你当什么样的人待,准没错。”流苏原以为他是拿自己开玩笑,然而又直觉“他这句话,似乎并不是挖苦她的”。当他们来到城墙边,两人有了那段“关于真心”的著名对话。研究者只重视两人对话的内容,却极少有人留意两人表情和动作的细微变化:“柳原看着流苏道”到“柳原静了半响,叹了口气说”烦心事多着呢!”,当白流苏对他的自我辨别反驳时,“他突然笑了起来道:‘……’,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经绝望了,然而他还是那么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

范柳原说这段话时是很认真的,那堵墙触动了他,他向流苏敞开了内心,希望流苏懂他并拯救他于虚无之中。然而流苏无力走入他的内心。她嘴里说“我懂得”安慰着他,不经意又“想起了自己月光中的脸,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她缓缓地低下头去”,流苏并未用心体会柳原此时的无助,却想到柳原曾说自己最善于低头,因此刻意去展现自己的美以诱使对方早日求婚。小说虽未描述此时柳原的内心变化,但却通过表情变化准确传达出情感得不到回应的失望:“柳原格格地笑了起来,他换了副声调,笑道:‘可是有人说,只有十来岁的女孩子适宜低头……”。范柳原言不由衷的笑和半真半假的刻薄话无疑表达出他对流苏的失望。

第二次表露真心是他带流苏去吃上海菜,言谈间流苏误以为他说自己“做戏”,因此冷笑着说自己是“逼上梁山”,小说写道“柳原听了这话,倒有点黯然,他举起了空杯,试着喝了一口,又放下了,叹道:……”。他真切地表白自己为何要将流苏带来香港,又想带去马来亚的意图。最后“他笑他自己,声音又哑又涩……等付完帐出来,他已经恢复了原状,又开始他的上等情调——顶文雅的一种””。

跟语言不一样,人的微表情做不了假。留意柳原的细微表情,就能准确判断假意或真心。那通月夜电话是柳原真情流露时间最长的一次。他倾诉爱情,借《诗经》表露天地阔大而人生渺小的无奈。但这些听在流苏耳里却成了“不想结婚的借口”,面对流苏的功利,“柳原冷冷道:‘你不爱我,你做得了主么?”并且口不择言地说婚姻对于流苏不过是长期的卖淫,气得流苏浑身发抖。到了第二天范柳原又恢复了他的绅士面孔,两人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范柳原因了解流苏的处境而将其带离上海,希望她能向自己敞开心扉,却并未换来她的真心回应。这让他对流苏极为失望几欲放手,所以当流苏提议归沪时他并没有阻止。柳原对流苏的不幸虽有一定了解,却囿于自身未能多几分体谅与包容,因此对她时冷时热。两人同居才一个星期范柳原便要远赴英国,很多读者将此理解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渣男”本性被进一步坐实。实际上范柳原因无法放下流苏而要求她再次赴港,但同居后范柳原却面临尴尬处境:无法面对与不爱自己的女人同居的事实,更不甘承诺婚姻,只能将离开作为逃避的手段。柳原走后,流苏虽倍觉寂寞,但又觉得“空得好,取悦柳原原是太吃力的事情,他脾气向来就古怪,对于她,因为是动了真感情,他更古怪了,一来就不高兴。”他对流苏的态度真实反映了内心的纠结:分手会想念,在一起又疑心流苏的好只是讨好迎合,因此态度变化无常。而流苏未能了解这一点,单纯想“取悦”对方反而让敏感的范柳原更加疑心。

战争爆发后,柳原没去成英国便千方百计去找流苏,冒着炮火解救她。小说写流苏由于太害怕看到柳原后扑了上去,“把头磕在门洞子里的水泥墙上,柳原用一只手托住她的头,急促地说:‘受惊吓了吧?别着急,别着急。”对流苏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怎能说他只想调情不是爱?

结语

在这段感情中,范白二人都因世事疲惫而缺少爱的勇气,因此心底纵有真情也穿透不过现实和心灵的重重障碍。香港的陷落确实成全了他们,战争的突如其来让两人有机会共同面对战争带来的虚无和恐惧。当身份、财产、婚姻这些身外之物在战争面前都崩塌之后,唯有真情才能带给人温暖。白流苏从前为了获得保障煞费苦心却忽略了自己的真心,战争让她能撇开现实直面自我;而范柳原从两人的相濡以沫里也体会到流苏的诚意。虽然白流苏依然不够了解他,但他内心已经释怀。两人各自的心结在战争面前化于无形,让彼此有机会直面自己并了解对方,才有了这段传奇的圆满收场。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7.

[2]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57.

[3]张爱玲.倾城之恋[A].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4]申丹.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J].国外文学,1995(2):3-11.

[5]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者[J].名作欣赏,2012(17)33-35.

(责任编校:张广宇)

A New Annotation on Motion betweent Fan and Bai in Love in a Fallen City

LI li
(Dep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Arts,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of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Jurong,Jiangsu 212400)

The narrative blank,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angle and changing of narrative distance are the reasons for arousing controversy on love between Fan and Bai in Love in a Fallen City.In fact,there was true love between Fan and Bai. However,Bai suppressed her emotional needs due to cruel reality;Fan also hid his real feelings and became unpredictable due to hard experience in his early life.

blank;narrative strategy;sense;sensibility

I 207.425

A

1672-738X(2015)05-0097-04

2015-08-05

李莉(1977—),女,湖南邵阳人,中文讲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范柳原倾城之恋全知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倾城之恋
——张爱玲认为的真正的爱情
你若懂得,我便不再孤独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
全知视角下的《心迷宫》文本解读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