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2014-12-17孟维娟
孟维娟
〔关键词〕 农村学校;制约因素;留守学生;教育投入
〔中图分类号〕 G6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22—01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政策为了适应改革的发展,在招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上必须进行改革发展,由于新旧事物的交替,中小学发展中矛盾更为突出,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制约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
随着国家对人才质量要求的相对提高,人才在部分地区的相对过剩,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外出打工热潮的逐渐兴起,农村学校教育相对滞后,师资结构的不合理配套,使得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其具体表现有: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导致大量学生流失。产生大量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个别家庭抓经济收入而忽视对学生正确引导。经济富裕的家庭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安排,导致学生不求上进,学与不学无关紧要,职工的低收入导致学生追求发生偏差。个别教师的不正确对待社会的态度误导学生发展方向,偏离正轨。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致使学生发展畸形。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对策
1. 转化思想、强化认识。针对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导致大量学生流失的问题,笔者曾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若干实例教育学生,如有因缺乏知识,外出打工四处碰壁而归的;有通过别人介绍寻到工作却不能胜任的;有因大学毕业外出打工效益显著、前途无量的;还将一个外出打工的学生因感心酸而劝其弟妹认真学习的信在全体学生中公开宣读,学生受到强烈震撼,笔者抓住此功效,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广泛宣传教育,使之渗透学生心灵,从而使学生安心学习,盲目外出打工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把学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更要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把友情和亲情融入教学当中,使留守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亲情,同学的友情,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学生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增强对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
面对个别家庭抓经济收入而忽视对学生正确引导的情况,主要采取家长进修学习,请成功家长传经送宝和个别家访等方式,使其懂得家庭的责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地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时间,家庭成员分工负责,既抓好经济收入,又培养了子女,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
针对经济富裕的家庭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安排,导致学生不求上进,学与不学无关紧要的现状,学校主要采取分类指导,开班会和个别交谈,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讲清充分利用家庭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才的开发利用、扩大再生产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相关知识,利用劳技课体验生活、辅之成功人才的经验交流等,使他们从有压力到产生动力,改变世界观,重新认识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重要而追求进步,努力学习。
职工的低收入导致学生追求发生偏差,因此学校主要引导学生看待人的价值不应只从资金上算账,还得看其社会价值,观其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世界、了解世界,明确奋斗目标。
3. 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就是各级政府应从多方努力,根据目前的状况,农民外出务工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只要地方政府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此带动农民收入,只要收入上去了,农民外出打工的就能自然减少了。另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强他们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尽量避免电话遥控式家教。与此同时鼓励父母尽量带子女一起外出。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他们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成长的空间。
4. 加大教改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三制一管理”。学校要加大教改力度,大力进行教改管理和尝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作用,让教师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而是“学者型” 、“专家型”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加深“三制一管理”力度,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竞争管理机制,让多数教师受益,真正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成为现实。
总之,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抓好留守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思想建设,要把农村教育工作搞上去;要开展对中小学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察矛盾突出的学校,进行科学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得农村学校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笙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