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会算”到“巧算”,让学生学得更灵动

2014-12-10邵毓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三位数个位竖式

邵毓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才能在童年早期就能形成。其中大部分是以计算能力——数的运算能力的形式出现的。当然,确切地说,计算能力还不能算是数学能力,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常常可以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推理的能力、求证的能力和独立掌握数据的能力。”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学生学习计算时,不喜欢算、容易算错。如何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不仅会算,还能算得巧呢?以《三位数连加》一课的教学为例,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积极的认知态势,激活学生思维

【片段一】

师:听说大家最近正在学习计算,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看看小朋友的计算水平怎么样。

1.出示一组口算题,学生口答:8+6= 7+8= 8+5= 6+7= 4+8= 7+9=

师追问:说说7+9是怎么想的?

2.每个图形中几个数的和是多少。

[9] [1] [4] [2] [3] [8] [7] [5] [5] [3] [3] [4] [5] [6]

3.抢答。

逐题出示:5+9+5= 8+4+6=

7+7+6= 6+8+2= 7+4+3= 6+6+6=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而数学教材又是螺旋上升的,前后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作好铺垫引导的工作: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做好铺垫工作,使学生在探索新知时有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胸有成竹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虽说是第一次出现,但与以往所学习的加法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一位数的连加计算,在本课之前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运算,本节课正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新课伊始,以六道一位数加法口算作为复习内容,抓住最后一题,向学生追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将学生的关注点自然引入“凑十”的问题上。三位数连加是一位数连加的拓展,抓住这种联系,接着用一组求几个数连加的和的练习,渗透在计算时先关注数字特点、观察是否可以简便计算这样的解题技巧,为实现旧知向新知自然迁移奠定基础。

多组形式各异的口算练习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了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了他们的计算思维状态,吸引了他们对加法计算的关注,营造了积极发展的认知态势。

二、构建竖式连加的模型,探索计算方法

【片段一】学生各自探索列竖式计算85+143+126的方法。

组织交流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之后,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三位数连加。

师:第一行写85,第二行写143,要注意什么?(板书:数位对齐)

具体地说,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百位和百位对齐,这也就是说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行左边写上+,再写126,画上横线。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算?先算什么?对,三个数连加也是从个位算起。(板书:个位算起)

【片段二】学生计算178+194+236。

交流算法: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算到十位时,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

师(追问):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这20个十也就是几个百?既然是2个百我们就进到百位上去,进几到百位呢?

强调:满一十进1,满二十进2,也就是说“几十就进几”,简单地说就是“几十进几”。(板书:几十进几)那满30进几?满40就——进4。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三位数连加的竖式与三位数加法的竖式算理、算法是相通的,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列出连加算式85+143+126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尝试列竖式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对竖式连加进行再次书写、交流算法。学生在经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就容易感悟到三位数竖式连加也是按照“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进行计算的,从而建立了竖式连加的模型,学生也从实际计算获得的体验过渡到了数学符号的抽象思维,更好地促进了新知的内化建构。

三、适时渗透计算技巧,提升运算能力

【片段一】交流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生:先算个位,5+3=8,8+6=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

师:个位上的三个数可以从上往下“依次加”。(出示:依次加)

师:十位上现在有四个数——8、4、2、1,该怎么算呢?

生:8+4=12,12+2=14,14再加个位进的1等于15,写5进1。

师:他是依次加的,有不同的算法吗?仔细观察,这些数字似乎很有特点。

生:先算8+2=10,再算4+1=5,然后用10+5=15。

师:哦,这种方法是先凑成十再加,咱们可以说是“凑十加”。(出示:凑十加)

【片段二】计算178+275+162,算至十位:7+7+6+1(个位进的1)。

生:7+7=14,14+6=20,20+1=21。

师:想想这里一共有几个7呀。你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1=7,3×7=21。

师:这是以乘代加,简单地说就是“乘代加”。(出示:乘代加)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计算教学要从“计算正确”和“计算巧妙”两个维度去思考,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能只停留在会计算、能计算上,计算简洁巧妙是计算能力的更高层次,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也需要学生不断地自我反思、领悟。

“三位数连加”一课在交流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就适时归纳了一些计算的技巧,比如学生按顺序计算个位上三个数的和,教师总结出“依次加”的方法;在计算十位上的四个数8、4、2、1的和时,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数字的特点,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在计算7、7、6、1这四个数的和时,老师提醒学生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乘代加”的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建构自己的理解,不断领悟,从而在面对不同问题时能通过分析判断找到计算的捷径,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潜心钻研、用心思考,找准计算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会算”到“巧算”,使计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学得更灵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位数个位竖式
云朵装礼物——三位数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东东“闯关”记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三位数密码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