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①
2014-12-06王裕临
王裕临
(铁道警察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3)
浅谈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①
王裕临
(铁道警察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3)
1990年以来,我国体育标准化工作已持续了24个年头,这期间,取得了一些明显成就。武术是中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体育标准化工作的背景,从多种角度研究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中国武术 武术标准化 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体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体育标准化盛行开来。武术标准化发展工作不甘落后,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新机遇新形势下,武术标准化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对这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助力于我国武术的科学推广及健康发展。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标准化是推动经济增长、振兴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武术的标准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竞技武术和武术段位制,这已成为武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
1 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涵盖内容
中国武术分类方式有多种。武术标准化指武术所涵盖内容的标准化,因此,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应尽可能全的包括中国武术内容的方方面面。经查阅资料及研究发现,目前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工作主要涉及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竞技武术竞赛规则标准化、学校武术标准化等方面。
2 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状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2.1竞技武术竞赛规则标准化发展及其挑战
建国后国家对民族体育文化高度重视,为了能用竞赛的办法推动其发展,1953年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武术作为主要比赛内容。由于我国传统武术门派林立,套路繁多、杂乱,且本次大会对武术套路技术、项目种类、器械、服装、计分等都没有统一规定,不适于竞技比赛。但这次大会依然存在积极意义,即打开了竞技武术新篇章。面对这一现状,竞技武术比赛规则迫切需要一个统一标准才能适应其快速科学发展。
1959年国家体委公布施行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主要借鉴体操的评分方法,标志着竞技武术有了自己的比赛规则,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
1960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了男、女分组比赛。这是武术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并对不同拳种套路有了统一的规定,增加了可比性,便于裁判评判和观众欣赏。
随后,1962年、1973年、1979年武术竞赛规则逐渐完善,慢慢成熟和发展起来。尤其是1979年首次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宪章和国际奥委会的有关要求,进行兴奋剂检测规定[2]。这是武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
越发展越完善,随着比赛项目的增设,打分办法的量化和动作规范化,1982年的《武术竞赛套路规则》中男、女比赛项目都已增加到16项。1991年的《武术竞赛规则》对轻微错误的扣分从0.1分降到0.05分,在评分上允许出现小数点后二位数[3]。1994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武术工作训练会议上制定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增加了裁判员的监督管理,使比赛朝着标准化方向更近一步。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对长拳评分的各项规定标志着武术走上了标准化发展之路。
2002年试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最大变化是创新难度加分增至2分。此外,利用计算机设备对动作进行处理,更使得评分操作体系去掉了人为化因素,变得更客观、更量化、更标准。
2.2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状况及其挑战
段位制是为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水平,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定的一项全民武术锻炼的等级制度。
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规定了武术运动员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级。有了这样的规定,武术练习者就可以根据自身水平为自己制定发展目标。不同武术练习者根据自身的等级作为相互切磋的依据。可以说,有了标准化的等级,多出了量化的标准,更有利于习武者的交流。
散打(又称散手)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国家体委颁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规定将散打运动员级别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
1997年国家体委下发《中国武术段位制》将武术段位定为九段,包括初、中、高段位。其中,初段位:一段、二段、三段;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从一段到九段,每个段位有明确的考核内容和晋段标准。有学者把武术段位制和当前在我国盛行的跆拳道、健美操的晋级标准相比较,得出武术每个段位的技术考核内容以及晋级的器械考核内容复杂多样,很难找到一个标准。这也就是说,目前的武术段位制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2.3学校武术标准化发展状况及其挑战
1916年武术进入学校。学校武术教学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一是学校武术标准化的重要体现。不同时期的学校武术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地编写大纲、设置课程、编写武术教材。这就使得学校武术标准化工作较为复杂,且要随时更新。
2.3.1学校武术大纲发展状况
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没有武术教学内容,仅出现了对抗和角力。
值得庆幸的是在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列为教学内容之一,并规定每学期应有6~8学时。这个举动,有助于推动武术标准化工作的启动和前进。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武术大纲标准化工作逐步开展。其中,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了具体教材内容。1987年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武术课时改为4~6学时。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将武术改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增加了五禽戏、八段锦,拳术(少年拳、青年拳)以对练套路为主。所有这些成就无论对于推广武术还是对于武术标准化工作的进行都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增加了形神拳等,出现了以发声助力的动作,并配备了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了武术课的特色,为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改革探出新路[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首次将各地特色拳和自编拳术或器械套路规定为教学内容,武术套路的动作数量减少、难度降低。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执行,只提出了武术学习目标和评价原则。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武术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武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2.3.2学校武术教材发展状况
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而编写或选择的。就武术教材方面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教材遵照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要求而进行6次改编,这些教材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和狭隘性,但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教学提供了参考性依据。值得指出的是,2003年4月,编委会根据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编写了《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整套教材内容更加全面、充实,富有新意[6]。
相信,随着校本课程的日益盛行,把武术教学与地方、学校优良武术传统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材也会相继出现。这不是阻碍武术标准化发展的绊脚石,相反,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推行的这些课程会助推武术标准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1]郭玉成,康戈武.中国武术的“标准化”战略[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2.
[2]丁丽萍,郭志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40年评鉴与思考[J].体育文史,1998(2).
[3]郑爱民.从1996年至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探讨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风格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4]王国凡.“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5]郑媛.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浙江体育科学,2011(9).
[6]吉灿忠.我国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G852
A
2095-2813(2014)10(a)-0144-02
王裕临(1962—),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教授,研究方向: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