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公关下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2014-11-19江亚林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政府

江亚林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普遍,网络舆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力较大。本文主要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在网络时代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政府网络舆情做出正确引导,从而完善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系统。(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1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网络问题。有调查显示,上网已经成为了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很多人将时间花在上网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多。网络舆情指的是网民对于网络上的热点新闻或社会问题发表的看法,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表达了网民的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别有用心的网民在网上制造虚假舆论,扭曲事实,为了发泄郁闷情绪,采用一些偏激的语言发表舆论,甚至含有攻击、侮辱、谩骂政府的语言,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本文从网络公关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舆情下的政府引导对策。

2 网络舆情与政府的关系

胡锦涛曾指出,应通过网络渠道,深入民众,掌握民生动态,并利用媒体的影响作用,监督政府,为民众提供一个民主舆论平台。网络舆情正是由此产生,是广大网民的表达方式,现已逐渐转变成一种社会舆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部门应给予重视。网络公关是随着网络舆情逐渐建立起来的网络公关系统,主要通过多媒体渠道与公众进行沟通,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1]。网络普及给网络公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做好网络公关工作,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我国政府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在网络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3.1 采用先入为主方针,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我国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网络公关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正面的热点信息,提高民族凝聚力,建立文明的网络环境,做好网络管理工作。网络公关应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占据话语主导权力,对舆论进行调控。如果政府可以获得网络舆论的支持,将会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为政府建立良好的亲民形象。因此,做好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通常具有广泛、复杂、快速、突然等特点,发生3~5小时候将会成为网络热点,被人们熟知,并激起强烈的讨论和反映,转载率越来越高,紧接着就会达到讨论高潮,许多人参与其中,发表自身看法。在此期间,若政府未能及时出面澄清,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则会导致谣言流传,事实扭曲等局面,损害政府形象。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后的12小时内,是疏导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机,政府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策略,争取话语主导权,占据主动地位,及时发布有关新闻报道,尽量避免出现公众胡乱猜测,导致失实报道发生。温总理虽然公务缠身,但仍然坚持关注网络动态,关注民生,留意网络舆情,曾说过,政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时,应及时做出解释,可免去请示步骤,及时还原事情真相,给民众一个说法,以免事态扩大,扭曲恶化。可见,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和反应,占据话语主动权,是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手段[2]。舆论发生12小时之内给予解释和回应是网络舆情最佳引导时机,当然,12小时后政府采取的应对方法也十分重要。给出回应后,应及时向民众报告整个事件的进展,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用事实证明事情的真相,不可说一些空头话和客套话糊弄民众,以免舆论压力增加,民心混乱,民众猜疑,对政府产生怀疑。公关传播教授曾说过,在网络舆情面前,民众提出质疑或批评后,政府若保持沉默,则会招来更多批评的声音,这个时候再进行解释,会导致舆论扩大,令更多人质疑,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政府面对网络舆情时,应及时作出回应,及时向民众汇报事情进展,在突发事件面前,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针,积极回应民众,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的引导,确保政府形象不受损,创建文明的网络环境。

3.2 建立网络公关机构,制定网络舆情解决对策

网络舆情出现后,政府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与民众交流,充分发挥网络效应,避免网络舆情事态扩大。舆论产生后,很容易被人扭曲,导致谣言产生,且流传速度较快,网络公关机构不健全,是导致舆情发展的主要因素。应针对网络舆情,建立一个健全的网络公关机构,配备网络公关人员,并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代表政府,向民众公布政府看法,掌握话语主导权,引导网络舆情,防止舆情扩大。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对于网络舆情相关政策不够健全,或政策并未得到落实,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络公关意识,防止网络舆情损害政府形象。大连市15个相关部门成立了网络公关机构,以媒体为载体,向民众发布党务相关信息,对于民众关注的事情做出回应,并以此作为民众监督政府的平台,接受来自社会、来自民众的监督。东莞市对网络公关工作十分重视,不仅建立了网络公关机构,配备相应的网络公关人员,还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因此,在网络时代,应建立网路公关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代表政府发言,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3.3 建立专业的网络公关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为民众看法发表提供了平台,由于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政府公关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政府该如何在代表千千万万民众的表达里,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掌握民意,了解民众思想,应做好以下工作[3]。首先,应建立专业的网络公关队伍,及时引导网络舆情,配备相应的网评人员,负责整理负面的网络舆情,维护政府形象。网评人员应在热点新闻、热门博客以及网络热帖上发表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文章,表达正确的看法,对公众的质疑作出解释和回应,反驳谣言,对热点事件作出阐释,还原事情的真相,在网络舆情中掌握话语主导权,并通过网络舆情引导人员,对新闻热帖进行审核、导帖、公告、跟帖以及问答,来消除网上过激言论,引导民众的负面思想,充分发挥网络公关的作用。其次,应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来说,网络舆情都是通过聊天室、新闻评论、微博、BBS以及博客等网络渠道产生,政府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这一特点,开设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系统的分析,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了解民意,清楚民众的表达。可通过技术应用来分析、跟踪和识别网络上的热点新闻,并进行统计,以免出现网络舆情危机,做好防范工作。最后,应充分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民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网络舆情中,80%民意通过20%的网民来表达,其中,20%为代表性民意,这一部分民意的说服力更高,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一般来说,代表性民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可以感受到社会关怀,视野相对来说较广阔,有利于引导网络舆情,纠正民众不正确的思想。政府应采取措施,从网民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意,并与之进行沟通,避免一些破坏性意见产生,使网民的提议更加具有建设性。

3.4 加强政府人员的公关培训,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根据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在公关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应加强政府人员公关培训,尤其是网络公关人员,应不断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可以聘请公关专家,采取授课指导方式,对政府人员和网络公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重点讲解网络舆情引导技巧和方法,使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发生时,快速解决网上舆论,平复网上风波。例如,在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网上有言论称,日本将会发生核泄漏,使用碘盐可防止辐射。此言论一处,很多地区就发生了疯抢食盐现象,部分商家趁机抬高价格,将一袋500g零售价为2.0元的食盐价格抬高至10元以上。日本地震是该事件的导火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民众的知识掌握能力,对防辐射和碘盐的了解程度不够,未能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抢盐现象[4]。为了确保各个地区食盐供应充足,维持正常的供求秩序,盐业总公司及时向各地区做出回应,重视抢盐事件,并观察市场变化,采用市场应急措施,平复抢盐风波。盐总公司加大了生产管理力度,并增加了食盐库存,确保食盐供应充足,除此之外,政府应利用信息平台,对网民做出回应,公布专家看法,使民众了解食盐相关知识,盐资源充足,可以确保供应,日本核泄漏与海域距离较远,矿盐污染的发生率很小,不必慌张,也无需担心食盐供应问题。有关部门应出面查处散播谣言的群众或商贩,严厉打击不法行为,防止舆情扩大化和严重化。发生群体性危机事件时,政府应先对事件作出解释,公布真相,并对不法分子进行法律惩罚,对问题官员采取惩戒措施,通过网络平台曝光这一过程,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出现有损政府形象的热点新闻时,应对负面信息进行调查,如反映情况属实,应立即采取措施,严惩无良官员、问题官员,将责任明确到具体对象上,做好“切割”工作,以免由于个别无良官员,导致政府形象受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网络化的信息时代,网络舆情影响力不可忽视,应将网络媒体作为民众监督政府的平台,做好政府本职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效应,加强与民众的沟通,贴近民众生活,应采用开放、正义、民主、真诚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从中了解民意,掌握民众思想,对民众提出的质疑予以回应,做出必要解释,制定科学的公关应对策略,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10,10(05):124-125.

[2]张新烽,刘磊.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及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8(02):216-217.

[3]郝遥,董德兵.新时期我国各级政府网络舆情掌控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12(06):162-163.

[4]张妙玲.论突发事件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引导[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0(03):158-159.

作者简介

江亚琳(1988-),女,江西东乡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引导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