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节苷脂钠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4-11-15潘昆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脑水肿神经节达拉

潘昆仑

河南叶县人民医院内科 叶县 467200

急性脑出血(ICH)是神经内科危重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可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分化和再生,同时,其也可保护细胞膜,促进细胞膜各种酶活性的恢复。依达拉奉可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对脑出血患者有保护作用。笔者对我院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GM1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患者脑水肿减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降低了致残、致死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01—2012-01收治的10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头颅CT或头颈MRI证实为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出血判断标准[2]。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患者;(2)原发性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脑肿瘤;(4)严重精神障碍、痴呆患者;(5)遗传性糖脂代谢异常者;(6)深度昏迷或脑疝形成者。102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4~71岁,平均(58.8±9.1)岁;发病到入院4~12h,平均(9.8±2.3)h;出血类型:基底节区出血27例,丘脑出血18例,脑叶出血2例,脑干出血3例;其中破入脑室6例,中线移位3例,合并高血压31例。观察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45~76岁,平均(59.3±10.2)岁;发病到入院3~11 h,平均(9.4±1.8)h;出血类型:基底节区出血25例,丘脑出血20例,脑叶出血2例,脑干出血5例;其中破入脑室5例,中线移位4例,合并高血压3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脑出血类型、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急诊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等。对照组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注射液100mg(20mg/支)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2组患者均连续应用14 d,对比2组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方法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并以其减分率作为疗效的判断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足18%;(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显效为基本痊愈+显效,总有效为基本痊愈、显效与有效之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脑水肿体积按多田公式计算:π/6×长轴×短轴×水肿层面,治疗前后由两名神经科医师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

2.2 2组治疗前后BI评分、脑水肿体积比较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14d对照组 50 11.8±6.2 8.4±4.4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观察组 52 12.4±6.6 5.2±1.6﹡△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3 2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s)

表3 2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BI评分(分)脑水肿体积(mm3)14d对照组 50 44.8±10.8 64.2±14.6﹡ 21.4±4.2 14.5±2.1治疗前 治疗后14d 治疗前 治疗﹡观察组 52 45.6±11.2 81.5±15.8﹡△ 20.8±4.4 9.6±1.9﹡△

3 讨论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主要病理改变为血肿本身及周围继发性损害,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脑出血病死率高,有报道称,其30d内的病死率高达35%~55%[4],死亡原因多为血肿扩大、严重的脑水肿以及脑疝形成。脑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压迫临近的脑组织,导致其水肿,脑血肿越大,脑组织缺血就越严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脑出血后继发性病理改变与应激、缺血缺氧及细胞毒性作用有关,引起脑代谢紊乱、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神经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Na+-K+-ATP酶失活,细胞内外 Na+-K+交换受到影响,细胞内Ca2+无法排出,久之形成细胞肿胀[5],进而神经元继发性坏死,形成恶性循环。

GM1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细胞膜中,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在神经发生、生长、分化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对损伤后神经修复也非常重要[6]。GM1是唯一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神经节苷脂,可恢复细胞膜上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神经细胞内含水量,抑制Ca2+内流,阻止Ca2+积聚,进而减轻脑水肿,消除脑肿胀;同时,其可对抗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坏死,促进神经轴索生长,加快受损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恢复。

本文结果表明,采用GM1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ADL显著提高,其效果优于单一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对照组,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脑出血的致残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建议有条件病人早期使用。

[1]张艳丽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7-2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王拥军,张婧 .脑血管病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7-45.

[4]夏德雨,李巍,吴正成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7):15-16.

[5]葛朝明,粱德胜,张永权 .脑出血继发性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0):959-960.

[6]张新莉,刚丽,蒋志宏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1):31-32.

猜你喜欢

脑水肿神经节达拉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脑钠肽的动态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