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教学引导
2014-11-06刘霞
刘霞
摘 要:“风险社会”以其不稳定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日益引起了当今人们的关注及反思。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步入风险的高发期,风险社会问题频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因此加强风险社会视域下政治认同的教学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风险社会; 政治认同; 困境;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30-03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对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概括。风险社会以其不稳定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日益引起了当今人们的关注及反思。贝克指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1]他基于西方价值立场的表述与中国现实情况相比可能有所偏颇,但也提醒我们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当代中国正处于从封闭传统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整体结构、制度体制与社会心理、大众思维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使原有的社会平衡状态和风险防范机制被打破,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呈现出的社会风险逐渐积累起来,使当代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风险社会的某些特征。具体来讲,这些特征体现在风险的多元化,即经济风险、生态风险、科技风险、阶层矛盾以及各类不确定风险共存;风险的历时态,前工业社会风险、工业社会风险和信息社会风险同时出现;风险的互连性,即某一方面、层次的风险可能激发引起其他方面层次的风险。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以历史浓缩的形式,将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呈现出来,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也给当今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往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而政治认同的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政治认同主要是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执政党、具体制度及政策等理解趋同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而风险社会问题频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第一,风险社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全球化导致大学生对认同对象的困惑或者边缘化搁置。其一,在风险社会中,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风险的全球化,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变得更加直接和深入,也增加了某些带有政治目的的组织深入他国境内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权力,影响民众对国家的政治忠诚。同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刺激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而出现了某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只以现有的经济、科技差距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对西方国家产生崇拜,盲目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其二,风险社会视域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影响着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政治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运用“经济牌”,同时也利用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介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对大学生树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有着不良影响。西方国家这种隐蔽多样和无孔不入的渗透确实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风险的全球化冲击着当代国家赖以维系的价值基础,导致大学生缺乏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对社会主导价值难以认同,因而无法有效付诸具体的政治行为。正如有学者认为,风险的不确定性、反思性使人们对主导价值规范产生理性质疑和边缘化搁置,从而影响着主导价值观功能的发挥,不能对多元利益和多元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导致一定的价值认同困境。[2]
第二,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大学生对认同对象的反思和批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虽然“公平正义”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历来被党和政府极力倡导,但改革是在摸索中进行,而且在风险社会价值评判的实践中,公平正义的内涵具有相对性,其最终判断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制度缺失和不完善带来的弊端也会损害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的利益,从而导致民众产生公正失衡的认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还表现在责任主体的模糊和缺失,这必然造成社会成员对政府职能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质疑和批判,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从而引发民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危机。当今社会信息的传递非常迅速,大学生获知各类信息的途径也非常便利,而且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认知水平较中学生而言已有所提高,因而风险社会中各类事件的发生会刺激大学生对认同对象的反思和批判,可能引发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危机。因此,正确对待风险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加强风险社会视域下政治认同的教学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风险社会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路径
1.关注风险案例,加强风险认知
一般来说,民众比较关注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发展与工业生产带来的人为灾难,如核泄漏、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潜在风险的不断发生,人们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变得越来越强烈,风险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当今人们的关注。风险案例教育以现实内容为突破口,具有生动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的特征,因此把风险案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加强国内风险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把理论和现实案例结合起来,增强风险认知和政治认同。就前些年来说,非典、雪灾、地震、三聚氰胺奶粉、金融危机以及近年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让我们感受到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分析和解读政府治理风险的进程以及党和政府对社会风险的反映和举措,对主导意识形态可以起到很好的诠释和宣传作用,有助于增进政治认同。其二,让学生认识到风险具有全球化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国内与国外风险应对的比较。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在保持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以开放的胸襟和创造性精神,增加国外风险和西方文化的内容,在开放中比较,找出差距,并在比较中深刻认识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国内国外各种风险的分析、比较和鉴别,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破除“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迷信,感同身受地认识到中国摊子大、问题多、任务重的现状,从而引导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其三,增加应急求生方面的隐性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可以说,在促进政治认同方面,应急求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目标殊途同归。在风险社会,环境和技术危机的时常来临会暴露这些社会的政府能力不足,还会加剧公众的不安全感。然而,风险社会并不是注定要面对一个具有无限忧虑的未来的,因为它们都有机会选择一条能够克服慢性焦虑的发展道路。[3]因此,避险求生等非意识形态内容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能更有效地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对于风险所造成的不安进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中,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或现实热点可设计应急求生教育内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抢险救灾、防洪防汛防火、地震逃生等一系列急救常识。当然,更具有系统和规范的应急教育内容和实践的课程应该普及于校园或各个社区。这种教育方式以其独有的自然性和隐蔽性更容易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2.呼唤价值理性,培育责任伦理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问题既表现在地震、洪水、冰雪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上,也涉及道德滑坡、失业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这些风险问题的出现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以及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自然风险。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谈道,科学变成了水、空气和食物的全球性工业污染,以及相关的普遍化疾病和动物、植物与人的死亡的合法保护人。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是因为科技理性在面对文明的风险和威胁的增长时的失败。[4]可见,风险社会凸显工具理性的潜在危机,呼唤价值理性的重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价值理性的缺位会导致全球经济受损,社会问题增加。在风险社会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寻找责任主体时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出现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在风险社会,人类面临着威胁生存的社会风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无责任状态只会加剧社会矛盾与不安全状态,因此在制度重建基础上的责任伦理培育值得重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规模的市场入侵跨越了国界,导致了这样一种风险:它使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居民都规避相关的产品,从而给那些本身与这些风险制造企业毫无直接关联的工业和行业造成很大的负担。[5]风险社会中有些风险的出现是由于人为因素,如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等。问题奶粉、红心鸭蛋等都造成相关行业的寒流,致使一些合法企业利益受损。现代网络的发展更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因此,增强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唤起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和意识,不乱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利润,增强责任伦理的自律等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3.加强课堂对话,激励政治参与
加拿大女王大学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迈尔克·梅赫塔认为:从本质上讲,风险冲突是一种政治冲突。其中,对民族智慧和常识的诉求以及对历史优先性的考虑,比技术专家确定政治争论语言的方法以及规范这种方法的技术统治程序更有可能使广大民众感到满意。这种对待风险和公共政策的方法将封闭的规制环境变为更加开放和有责任心的环境。同时,哈贝马斯提出了这么一种可能性,即通过适当的“交往行为”——运用国民投票决策代替技术专家决策以及政治的科学化——实现一种普遍的理性。[6]也就是说,风险社会期待公众对风险决策的公共参与。风险社会视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话,激励大学生积极思考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是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及政治认同的重要路径。
其一,消解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路径。对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不回避,可以批判,但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分析和研究,讲清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风险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着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视觉。面对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严峻的信息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者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手段单一,方法单调,教育内容老套,空洞、单调地说教已不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对西方各种“泛意识形态”思潮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做出分析和批判。在对现实批判和对未来展望的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和民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面对风险事件和案例,问题的设置和教师根据学生思想状态的临时发问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师生共享话语权,思想、情感得到沟通与交流,其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才得已实现,才有可能外化为积极的政治行为。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话中,除了要“破”,更主要的是要“立”。风险社会的问题常常体现政治真空的存在。风险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而不是任由人类社会陷入风险或灾难的宿命。风险社会需要社会各个领域都发动起来,确立生活政治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面对风险社会中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力,引导他们为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置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将会成为风险社会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面对风险问题的矛盾和问题,作为大学生不应当一味地抱怨和冷漠,而应当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责任,主动思考及献计献策。教师应积极创设平台,采取多样化手段和途径激励学生关注热点社会问题,如讨论、辩论及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撰写提案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把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相结合,增强政治参与度,这不仅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反映,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参政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48.
[2] 闫纪建,范迎春.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137.
[3][5][6]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9,16,268.
[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69.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