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素养研究

2014-11-06过仕明邸春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教师素养

过仕明 邸春姝

摘 要: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急盼生命教育型教师。建构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养,首先要正视当前生命教育素养培育方面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归因。

关键词:生命教育; 高校教师;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117-03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里倡导和践行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诸多学者也开始了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生命教育探索,对生命教育概念做了诠释。综合较权威的观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生命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但高校的生命教育仍存在着开展不普遍、不系统、不规范、效果不好等问题。大学生漠视生命,诸如自杀、杀人等现象屡见报端,2014年6月14日济南一大学生因挂科多门而跳楼自杀再次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除了归结为社会、家庭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作为生命教育实施者的教师素养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素养问题是关乎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审视当今高校教育现状,提升教师生命素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构成包括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和技巧。内容涉及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常识,且不仅仅是这些内容的简单相加,它需要将各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质。其中教育理念是指导或左右行为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或方式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当前一些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理念淡薄,在学生时代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原有知识结构和储备具有局限性,其所掌握的所教学科的知识远没有生命教育所需知识那样宽广,加之不掌握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很少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活动中,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依试卷上的分数判断学生的发展。或忽视学生的生命成长,或对大学生的“生命学”指导明显力不从心。

2.生命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课堂是当前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课程的组织实施等都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些专业课教师忽视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把教育对象当做培训工具,没有更多地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学生生命价值的熏陶和引导,更缺乏与大学生个体的沟通和对话。于是,课堂成了师生生命情感培育的真空地带,一门专业课教学历时一到两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有些学生竟然叫不出任课老师的名字。这种师生关系把一些学生带入与教师疏离的困境与焦虑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无法形成“对话”和“交流”,学生就不可能对老师敞开心扉。这种师生关系便任课教师无法走近学生,无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存在的价值观不正确、学业不顺、发展受阻、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校园中践踏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生命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二、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缺失归因

1.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师道尊严”,为教师设定了特定的形象:严格、严肃,处处以身示范,是社会规范的代言人。教师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与这种无条件的“尊师”相伴的是对教师过高的期待和要求:甘做人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时下,人们仍然对教师的认识“神圣化”。一旦出现与人们理想不相符的言行,就会遭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指责。在“神圣化”的角色面前,教师们努力成为“先知者”,无端地凌驾于学生之上。无法建立具有生命教育意识的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而造成师生交往中的孤立、分离。大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很容易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无法在教师真实的情感下体验、领悟人生的意义。他们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为代价,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此外,这种“甘做人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要求,给教师也造成巨大的职业压力,忽视了教师作为生命存在的内在需求。

2.价值取向的偏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受到极度推崇,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信仰,现实社会中物质与精神失衡,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一度左右我们的教育取向,课堂教学强调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大学生间接经验和技术。以便于学生利用知识去通过考试,获得文凭学历,赢得好的工作,拥有理想的社会角色。教师们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造成学生智育与德育、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老师则辛辛苦苦做个教书匠,关注不到教育环境中生命之间的交流、对话与互动。难以享受到工作的幸福,难以欣赏到生活的美好,更多表现为职业倦怠与疲惫。

3.高校评价体系的制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在迅速转型,转型期所产生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同化了教育。各级评价制度使学校的行为日趋功利化,200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不少高校办学方针为利益所驱使,一味扩充学校规模,宽进宽出,以培养“工具”型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功利化管理迫使教师脱离育人为本,被束缚在评估体系的各种项目和规则之内,终日为应付考核、职称评定而劳碌,难以体验职业的内在幸福感。教师的职业情感淡化,大学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处于“不在场”的状态,偏离教育本质,看不见人性的光辉、人文的色彩和人才的健康成长。较长时间以来,因高校本身忽视生命教育,回顾教师们成长的历程,更多的人也曾经历高校学习期间生命成长烦恼的困扰,有过紧张与焦虑,甚至受过不正当的教育惩罚。源自这样的高校的教师,任职前,面对就业等压力也曾深陷迷茫无法自拔。任职后,本身生命教育知识和生命感受能力相对贫乏的教师,根本无法实现有意识地针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中高校教师素养建构

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提升教师生命教育基本素养,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

1.更新生命教育理念

“所谓生命教育理念,是指关于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是未来生命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它对生命教育的发展和未来走向起着指导、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学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讲座等形式对高校教师进行先进的生命教育理念教育,使高校教师明确生命的不可尽述,树立潜在性与差异性的生命教育对象观。明确个体生命的超越性,树立生命成长的必然性的生命教育观,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引领学生不断超越,追寻“真善美”的世界;明确生命具有向死而生性,对生命和死亡进行深刻而理性的思考。

从新的生命教育理念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生命也是处于发展的过程。高校教师的生命健康发展与我们教育事业的成功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高校教师的生命质量。把教师生命看作是知、情、意、行的协调成长过程。努力为教师提供宽松的舆论氛围,使教师在与其他生命个体的相互沟通中得到接纳和尊重,获得各种生命经历,各种友谊和爱,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学校管理者需要摒弃功利主义的管理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大力促进教师的自我管理,力争做到管理的民主化、平等化、自觉化。关注教师基本生存需要和生命价值实现的需要,为教师生命发展搭建平台。

2.掌握生命教育知识

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教师顺利实施专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但是,生命教育是复杂化培养人的科学和艺术。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良好的生命教育效果,更需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精神教育。要使教师广泛涉猎生物、历史、政治、艺术、心理、伦理等学科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生命境界,力求自我生命完善。唤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首先,要加强教育知能培养,使教师懂得教育规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如何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如何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内容。

2000年以来,以非官方机构和官方机构组织的以高校生命教育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了部分高校教师,在他们的努力下使一些高校生命教育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快高校生命教师队伍的培训步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当成为今天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3.锻炼生命教育技能

教育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是推动生命教育良性循环的灵魂人物。这就要求教师在丰富生命教育知识的同时,在教学和活动中不断锻炼,逐渐培养生命教育技能。需要经过演习,强化全体教师的自救及应急处置本领。需要教师掌握组织辅导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活动的基本技能,诸如培养学生如何保护个体生命不受伤害、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学会感恩、如何体会幸福、如何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何自我解压……培养教师学习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真实的教育文化氛围,凸显“生命元素”于教学过程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让个体的尊严与个性的表露不再畏缩。教育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强调情感效应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努力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关系,师生在和谐共处中完成心灵的沟通,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善于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实践上给学生以指导和训练。

4.培育生命教育情怀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他生命的全部——才学、智慧、人品、个性和心灵所致,决不是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带来的。一旦形成活跃、向上、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氛围,课堂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就会被开发出来,它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雨露。因此,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成功地渗透和体现生命教育的内容,必须培育教师生命教育的情怀。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有针对性的讨论与活动,激发教师富有爱心的生命情怀和高尚的心灵,使教师用一种爱的胸怀去关照生命,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自身生命充满珍爱,主动摒弃功利诱惑,追求精神价值,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一种恬淡的心态应对和化解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实现自身生命的解脱。如此情怀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生命的润泽、点化、关怀和提升作用。

印度诗哲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也说过:“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由此看来,让高校师生同时感受生命活力的涌动,构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性化的教育世界。因此,加快教师素养的研究步伐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2] 刘志军等.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 赵爱荣,张有龙.关注教师——生命教育的深层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06(12):56-57.

[4] 席梅红.论教师生命的意蕴[J].现代教育论丛,2007(11):19-23.

[5] 李道友.论高校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0(3):114-115.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高校教师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