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重大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2014-11-06王永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进展思考问题

王永贵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纵览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新成就与新进展,但在宣传环境、范围、对象等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新要求与新挑战。因此,不断总结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经验与教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发展、深化与创新,对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问题; 进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05-05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担负着价值引领和思想激励的重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特点,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探寻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制,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趋向及面临挑战研究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形势进行了准确解读,并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态势。

1.关于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趋向

学术界认为我们党在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主流文化思想的宣传与教育等领域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学者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指出,伴随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社会各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思想精神领域最强劲的主旋律”[1]。也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进程中,“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认识也不断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2]。

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还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全党应提高对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从宏观角度,我们党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另外,还有学者从努力抓好思想认识提高、努力抓好舆论导向把握、努力抓好宣传队伍建设以及努力抓好宣传力量协同四个微观方面指明了贯彻落实宣传思想工作的具体行动计划。[4]

2.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众多学者认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多重挑战,这就对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双重因素说”。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开放与发展的背景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双重挑战,即结构性挑战和发展性挑战。前者是来自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后者则是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适应性不足造成的。[5]

第二,“综合因素说”。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网络化的新境遇、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社会和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6]此外,还有学者从新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两大意识形态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7]

第三,“文化因素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并将目前我国推进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概括为成绩突出而问题不可忽视,前途光明而任重道远。具体而言,文化日益交流交融,但交锋更趋激烈;理论创新实现飞跃,但信任危机不可低估;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任务艰巨繁重;“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得到贯彻,但文化发展理念亟待变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力推进,但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亟待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但文化人才队伍质量亟待提高。[8]

第四,“国际因素说”。有学者指出,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使我国越来越受到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重点关注,我国意识形态成为中西方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而且,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与国际联系的紧密使得“和平演变”在中国迎来新的机会。[9]

二、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问题研究

伴随当代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有学者认为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效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当下人们的信仰归属和精神追求,意识形态表达的话语认同度和内涵的明确性,意识形态的真实感与倡导者的言行一致性等则是基本因素。[10]如何认识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1.关于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研究

近年来,众多学者不仅针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创新在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适应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就它们的科学内涵、目标导向、培育路径等问题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一方面,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展开的研究。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内涵界定、话语凝练、引领机制以及践行方式等问题上。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个字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对此,思想理论界进行深入阐释,形成了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共识。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尽管“三个倡导”是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研究凝练和丰富。可以说,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分散到系统、从专业领域到社会普及、从学术研究到党的文献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凸显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展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第一,“和谐型意识形态论”。持该观点的学者将1992年至今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而倡导的和谐理念与和谐哲学称为和谐型意识形态,并认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真正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11]

第二,“建设型意识形态论”。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从公民道德建设深度这三个层面采取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

第三,“批判性意识形态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新时期重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坚持在批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和意识形态的“辩护性”的统一,对体现不同价值观的核心话语进行综合,以此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解释力。[13]这些研究对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关于多样化社会思潮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

第一,重视多样化思潮的危害。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思潮发展所呈现出的多元并存、关注现实、复杂多变和相互影响的特点,影响了人们对指导思想的正确选择、对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建设。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引,则势必会影响社会风气,严重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4]

第二,辩证看待多样化社会思潮。社会多元思想中,既包含正面的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思想,也包括负面的起消极影响的思潮。例如,“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通俗化表达,也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巨大力量。对于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思潮,有的学者认为,诸多不同的思想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某种威胁和损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得以补充和完善。因此,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斗争又合作,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15]当然,关于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观点并不准确,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第三,警惕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有的学者阐述了新时期西方文化渗透的手段与特征,即鼓吹“普世价值”、以经济交往为载体、利用现代媒介以及注重对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并指出这些新的文化渗透方式使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性与冲突性,甚至加剧了我国转型时期民众的信仰危机。[16]有的学者是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军事、互联网以及民族宗教问题上详细论述了西方分化战略的主要表现,强调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7]还有的学者则具体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内涵与本质,对其危害性进行了深刻揭示。诸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反思”的名义企图否定历史、歪曲历史,歪曲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对此,有学者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是一种非主流思潮,但其产生的负能量危害极大。任其蔓延,就会涣散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使人潜移默化地容忍和接受隐藏在这种思潮背后去史灭国、改旗易帜的图谋。”[18]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我们要进行有效反击,坚定地走中国道路。

3.关于网络信息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

一方面,针对网络环境下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学者从现实意义角度指出,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是确保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决策,是顺应我国媒体格局、舆论格局发展变化的战略抉择,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要求,更是净化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19]有的学者从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下特定的传播环境这一角度指出,全球网络空间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对传播领域的革命保持清醒的认识,即传播领域的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执政环境,主流意识形态亟需“再编码”,呼吁灵活反应与塑造“软实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解释框架”。[20]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另一方面,针对网络环境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影响,有的学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充分挖掘。其中,积极意义包括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党的公信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沟通资源、传播资源、甄别资源、拓展资源,搭建了增强党的凝聚力、创新党的组织运转机制和科学管理虚拟社会的舞台,并开辟了展示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和提高党的工作运行力的新途径。消极意义则体现在网络舆论引导缺位削弱民众理想信念、网络失实报道管理缺位诱发民众抵触情绪、非法网络公关管理缺位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境外网络攻击应对缺位引发民众怀疑党的执政合法性以及网络报道失范情况应对缺位引发民众质疑党的“执政为民”理念。[21]

4.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拓宽意识形态建设多重路径的研究

第一,处理好六对关系。有学者认为要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关系、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全党动手和部分负责的关系。[22]

第二,把握好六个方面。有的学者从宏观角度对掌握舆论主动权进行了阐述,即坚持党性原则是首要前提,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核心要求,占领新兴舆论阵地是重中之重,增强国际话语权是重要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是迫切要求和关键所在,加强领导和管理是有力保证。[23]

第三,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有学者认为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容、工作阵地、工作对象和工作技能上,要始终做到聚焦我国发展的鲜明主题,牢牢掌握互联网管理权,真正抓住主要群体,把握好时、度、效,牢固掌握话语主导权。只有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扭住关键和重点,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打好主动仗。[24]

第四,转变意识形态领导方式。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化传播彰显出多元性、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和高技术性等新特征,这就对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必须要致力于由独白式向对话式、由抽象式向形象式、由单一式向融合式的转型。[25]

第五,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其实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较量。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世界理念真正被世界认同和接纳,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世界性大国的作用;也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思潮、影响世界,才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26]

第六,开拓意识形态建设的全球性视野。持该观点的学者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出发,提出加强以各国共产党的联合为基础、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导、以多边交流为手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与交流,强调在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样性、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国内与国外的开放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并且要求在树立传播者的良好形象和构建全方位传播体系上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与影响。[27]

三、关于加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几点思考

当前,应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深化新形势下的“两个巩固”和“中国梦”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明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8]。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之一。尽管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仍然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和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是我们新时期演进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选择”[29]。另一方面,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成果,而且是我们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深化对“两个巩固”和“中国梦”的研究,坚定地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胜的信念。

2.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30]而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人民群众的具体价值实践,成为聚合社会正能量、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31]。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积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这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既要注重理论层面,更要深入到社会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地方和区域特色,为形成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协作的精神纽带提供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举措。

3.实现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全方位、多领域的引领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32]。这就需要树立世界眼光和全局观念的“大宣传理念”。一方面,学术界应深入展开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体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研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意义、特征、实践原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系统阐释。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从来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统一的意识形态作指引,那么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因缺乏动力和方向而杂乱无序。因此,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应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全方位、多领域的引领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人们行动的思想基础和科学指南。

4.注重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开展思想文化建设和治理的手段、方法创新研究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营造支持改革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3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意识形态之争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应关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特别是“应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尊重规律,强化职责,完善互联网舆论引导体系,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34]。总之,学术界应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新特征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任务、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路径,努力形成理论阐述有所突破、宣传方法有所创新、宣传力量有所整合、基层工作有所拓展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等相互统一的意识形态建设新格局,积极占领思想宣传和舆论的制高点,真正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切实发挥其有效思想引领、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宝善.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N].人民日报, 2013-09-14.

[2] 肖巍. 作为国家发展之魂的意识形态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10):30-36.

[3][28][32][33] 习近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3-08-21.

[4] 朱明国. 凝聚起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N].人民日报, 2013-10-09.

[5] 朱光磊,于丹. 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70-74.

[6] 肖应红.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J].人民论坛,2012(1):42-43.

[7] 王岩,杜锐.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N].光明日报,2011-05-09.

[8] 石云霞.我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新情况新特点研究[J].思想理论研究,2012(11):28-32.

[9] 聂圣平. 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J].求实,2012(6):66-69.

[10] 曹泳鑫. 意识形态发挥效能的基本因素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8):40-43.

[11] 张梅. 论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意识形态的变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36.

[12] 李建华. 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1-26.

[13] 陈锡喜.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3.

[14] 孟雅超,李彦宏. 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1):37-39.

[15] 孙晓晖. 当代社会思潮变动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路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77-82.

[16] 臧传军,刘昕霞. 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13(3):238-240.

[17] 申文杰,陈春琳. 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7.

[18] 田居俭.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44-46.

[19] 鲁炜. 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3-09-17.

[20] 沈逸. 新媒体环境中的主流价值观塑造[N].文汇报,2013-09-02.

[21] 王绍平. 论网络环境下党的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59-64.

[22] 秦宣.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体会之一[J].前线,2013(9):6-10.

[23] 李从军. 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N].人民日报,2013-09-04.

[24] 吴杰明. 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N].光明日报,2013-09-09.

[25] 梁刚. 论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184-187.

[26] 何怀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26.

[27] 郭文亮,杨菲蓉.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4-299.

[29] 吴远,李秀娟.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整体性的逻辑推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6.

[30] 戴木才,彭隆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12-08.

[31] 林培雄,王玉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46-47.

[34] 李志文,韩晓玲.自媒体时代完善互联网舆论引导体系论析[J].理论学刊,2013(8):79-82.

[责任编辑:孙明哲]

猜你喜欢

进展思考问题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April Fool’Day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