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软环境建设促成数学课堂的“洼地效应”
2014-10-21于荣
于荣
【摘要】 初中后进班级的数学就如同一块“洼地”,在学校硬环境均衡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后进班级的数学成绩,必须在“软环境”上入手. 文章从分析“软环境”建设的依据以及内涵着手,通过构建“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原来我能行”的学习氛围、创造“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模式,着重寻找数学课堂“软环境”建设的路径,从而促成数学课堂的“洼地效应”的形成.
【关键词】 数学课堂;软环境;洼地效应;促成
众所周知,“软环境”和“洼地效应”一般是用于经济学中的术语. 其实在教学中也需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促成课堂教学出现“洼地效应”.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常任教一些后进班,班级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弱,尤其是数学成绩,这就为自己实现数学课堂的“洼地效应”提供了可能. 学校的“硬环境”对于同一所学校所有班级的同学来说是没有“厚此薄彼”的,所以要想实现后进班级的“洼地效应”只能依靠“软环境”的建设.
一、课堂教学“软环境”建设的依据以及内涵
依据经济发展中对于环境的概念界定,教学中的“软环境”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而言的,要想真正地了解这所学校的教学实力,就必须深入了解其“软环境”建设情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效率的高低不是在于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学生是需要促进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的,是需要点燃其激情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软环境”建设,需要教师首先立足于学生,时时立足于学生,事事立足于学生,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激活学生沉寂已久的热情,使后进班级的数学课堂“熠熠生辉”,使班级数学成绩赶上甚至超过先进班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洼地效应”.
二、数学课堂“软环境”建设的路径
初中数学课程有着其学科的显著特征,要求学生具备精确的演算能力、科学的推理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对于概念、公式能够深入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要想在数学课堂上建设好“软环境”,必须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情况、数学学科特点.
(一)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学讲方式”
学生对于数学课是否喜欢,直接决定着他们数学这门课的成绩,而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 数学课一般来讲,不如文科类的课程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数学教师再不能在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上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就会彻底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是抵制、排斥.
现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前一段时间充分学习一些先进课改学校的基础上,依据主管教育局的精神,正在实施“学讲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突出地位,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疑问提出来,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解,也就是尽量不通过教师的讲解,主要是运用生生互助、生生互教等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学进去——讲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摸索、反思,这种“学讲方式”在数学课堂上逐渐完善,教师解放了,学生积极性成倍增长了,教学效率成倍提高了.
(二)营造人人皆可成功的学习氛围——“原来我能行”
由于笔者所带的班级是后进班,班级整体上数学成绩薄弱,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不高,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浓,甚至有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情绪明显,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享受不到学习的成功带来的自豪感. 让后进班的学生体验成功,才能够唤醒学生的热情,这也是教育的艺术.
记得在海头中学参观学习先进课改经验的时候,其中一条就是,不要批评最差的20%部分,要表扬最优秀的80%部分. 每次考完试的时候,笔者总是点名表扬大多数同学,从不批评考差的同学,而且在班级中张榜公布每次考试有进步的同学. 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很多单项榜单,如:“进步生光荣榜”“书写最美观示范榜”“选择题得分优秀榜”“填空题得分优秀榜”“应用题得分优秀榜”“超乎想象表现榜”……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优秀的地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我能行”,当每次更新榜单的时候,是学生最期待的时候,也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他们都发现了自己进入了榜单.
初中的学生可塑性很强的,学习也是最感性的. 我在班级里营造人人皆可成功的氛围,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都盼望着上数学课,盼望着考试的来临,自然学生的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之中. 一个学期过后,班级学生的数学整体成绩已经接近先进班.
(三)创造新型的课堂内外学习模式——“合作与竞争”
研究表明,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又统一的,没有纯粹的合作或者竞争. 数学课堂上也是如此,引入“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良性发展. 在数学的课堂上需要合作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在小组中不断地互助、互教,小组内部之间合作是常态的,即使是小组之间也是需要合作的,比如,对于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小组内部又无法解决,所以就需要提出来在班级各小组之间交流,需要其他小组成员不断提出建议或者是补充思路,甚至是由其他小组成员直接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无疑都是互助合作促进成长的过程.
但是课堂如果只是合作,时间一长就会暴露出缺陷,成长就会变得缓慢,这时就需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成长. 数学课可以利用竞争的地方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形成竞争,由小组长负责;还要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由班级组成考核小组负责,老师负责监督. 当然竞争需要有完善的规则,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包括发言的次数、作业的完成、在小组内的贡献、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考试的成绩等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
后进班就如同一块“洼地”,如何才能使“洼地崛起”,就必须在學科教学的“软环境”上做文章,让学习的各种有利要素都往这里注入、汇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洼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