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法”培养学生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2014-10-17陈春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整体观策略性三步法

陈春云

纵观整个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诗歌阅读鉴赏约占四分之一,而鉴赏诗歌的一个重点无疑是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新课标中就明确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正是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将大量的精力用在探究诗歌的主旨内涵上。然而新课标同时也强调阅读教学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这样看来高中探究诗歌思想内涵的教学,就不应是仅仅讲清楚几首诗的思想内涵,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诗意的能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能力呢?首先应该明确探究诗歌主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知人论世,兼顾文本。这是一种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这种阅读策略,从知识的分类来看属于策略性知识,若要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就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而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为了让学生成功地建构这一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通过讲授,让学生明了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的概念内涵。

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性知识也属于一种特殊的过程性知识,因而其习得过程也就与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过程相似,必须要经过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因此,在学生构建概念之初,教师首先就得明确整体探究的阅读策略的概念内涵。

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就要求探究诗歌主旨时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知人论世,整体探究。教师既要让学生懂得要解读诗歌主旨,就要读懂诗歌,抓住字词句及意象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要立足文本,又要让学生确切地明白任何诗歌都是诗人的一时一地之作。一方面它摆脱不了时代和诗人个人经历对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诗人个人的性格气质的左右,因此探究诗歌主旨时必须要知人论世。总之,在探究诗歌的主旨内涵时既要关注重点的字词句,也要看其他词句;既要关注意象、意境特征,亦需知人论世。

学生明白这一方法内涵并不代表他们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理解其概念框架还需结合实例分析。

我在教授这一阅读策略时,举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探究诗的思想内涵,学生通过题目,锁定这是一首送别诗,然后再透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种空阔、寂寞之景,就说此诗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如果我们用整体探究的阅读策略来重新审视这首诗,就会发现这样的解读不够全面。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人表现出一种离愁别绪无可非议,但还需注意一些其他问题,如作者的性格特征及时代特点。首先,作者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他一生漫游,广交朋友,离别本是常事,因而离别在其笔下并不显沉重。而被送别的又是一位风流天下闻的文士,离别的日子是在“烟花三月”,去往的地点更是令人向往的扬州。再者,本次离别正处盛世,别离是为了追求美好的事,一朝的别离不意味着永别,因而别离也就不显得沉重。采用整体探究的阅读策略就不难发现,全诗描写的是一位风流的诗人在美好的日子送另一位风流的诗人去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又恰逢盛世。这其中固然有不舍,但那种向往、羡慕也是确切存在的。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师还要结合不同诗人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来比较说明。如苏轼和白居易都有一首以夜起赏花为题材的诗:

海 棠

宋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题材相同,但所抒情感有何区别?为了引导学生品出其中情感的差异,首先要立足于文本。苏诗东风袅袅,香风阵阵,月色朦胧,色彩流溢,意境空蒙,如梦如幻。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同样面对将要凋谢的花,白诗中的“惆怅”“残”“衰红”,将怅惘哀伤之情表露无遗。同时也需知人论事,诗人的性格差异无疑在此有着很大影响,白居易忧时忧民,而苏轼豁达洒脱,因而两人的关注点自是不同。

这样结合实例分析,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阅读策略的知识框架。

第二步:设计程序化步骤,让学生掌握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引导学生建构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的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对这一策略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由以往对策略性知识的探索向策略性知识的情境化和个性化的转变,也就是要将这一策略转化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

在实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思想情感时,我力图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具体的赏析步骤。具体的做法:一是看题目、作者、注释,即知人论事;二是抓住关键词和意象意境特征体味情感,即立足文本;三是结合整体认知的策略来验证结论有无错失。

例如,解读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我先引导学生看题目,了解清明是一个思故怀远的时节,作品作于此时也就难免有凄凉之情。同时,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再看作品意象意境,首联一句是春花灿烂,心意舒畅,一句是野田荒芜,愁心难抑。颔联春雨绵绵,草木丰盛。虽有凄凉,但充满生机。颈联通过“乞”和“士”二字,将对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与守志自持这不同人生态度的毁誉之情表达得清晰明了。尾联虽然有死了人生归一的感叹,但仍承认了活着的“贤愚”之别。学生在探究了这些后,前后对比验证就很容易归纳出此诗不仅有喜春乐春之情,亦有对死者之悲,但更多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读诗意时尤其要关注“验证程序”,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检查疏漏。如研讨品读《临安春雨初霁》,有的学生抓住题目及诗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就说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安适、惬意之情。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结合陆游的性格气质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中其他的句子再思考验证一下,就会发现陆游本望做个马上将军,却不期做了个案前文人,闲适不是他的追求,因而此时的闲适反而反映了他内心的无聊和空虚,再联系首联、尾联的相关词句,就不难看出诗中对于这种京华客居生活的厌倦,以及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失意和无奈。

通过这样的程序化的练习,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对于这种策略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步:注意练习的设置,让学生熟练运用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

学生掌握了此策略性知识,并不代表其能熟练运用。在具体赏析时,学生仍容易断章取义,往往是窥其一斑而不见全豹,造成对诗的主旨探究错误或不准。因此,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这一策略,还需让学生多加练习。

在这一阶段初期,教师要注意降低难度,可以多设置情境,创设讨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详细具体,提出的问题应该注意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探究的阅读策略,且需适时启发。如在《长恨歌》教学中,可先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及历代不同文人对他们爱情的不同评价,然后组织讨论。一开始我设置的问题是:对《长恨歌》主题历来有不同观点,如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请用知人论世、立足文本的整体探究诗意的阅读策略说说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然后请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为了启发他们更好地思考,我又追加了三个问题:1.如果支持爱情说,如何解释诗前部分的一些讽喻性的话?2.如果支持讽喻说,如何解释后半部分所描写的两人真挚思恋之情以及作者祝福的寄语?3.如果支持双重主题说,如何解释这两种近乎矛盾的观点在文中的统一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启发引导,让学生熟练运用,进一步建构起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

最后,随着学生对这一阅读策略运用的逐渐熟练,教师的启发引导也应同步适当减少,最终让学生自主搜索材料,自主探究。

按照上述三步走,学生基本上就能建构起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最终培养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当然,整体探究作为一种阅读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让学生建构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整体观策略性三步法
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探析
新课改下课堂提问“三步法”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三步法”在球柱处方转环曲面处方中的运用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三步法”教会学生写作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