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2014-09-15张素炳
张素炳
摘 要: 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新课标的出台,更注重学生的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通过一节几何课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 学习主人 几何数学案例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及更新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虽已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却挥之不去。教师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屡不见鲜。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未很好地运用。那么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试以一节几何教学案例谈谈变革课堂教学的问题。
本题没有提供图形,而且DE与DF满足怎样的关系不清楚,学生感到难以入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结论呢?
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观察,猜想。
在《超级画板》中用鼠标先拖动关键点D演示:在等腰三角形中,点D的变化引起E、F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从而引起DE、DF长短的变化,激起学生猜想:DE与DF是和、差满足某种关系,还是积、商满足某种关系呢?还是……它有几种情况?哪种情况最特殊,又有何结论呢?是不是其他一般的情况也有类似的规律呢?然后用测量工具想办法验证各种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观察与实验获取经验材料,捕捉数学信息,进行大胆猜想,发现新事物。)
2.画图,分类。
二、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DE与DF又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图4)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进行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这里学生把新旧问题(知识)作对比,找到新旧问题(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在教学中渗透了结构思想,强调了比较与分析、归纳与类比等方法。
说明:这样设计数学活动,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合作,促进了学生在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以及解题方法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各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
三、反思小结,凝练思想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由特例入手,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要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加优越?(截长补短法和面积法;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一般性的结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能结合实例,写一篇数学思想方法小论文吗?(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柏拉图说过:他从不把自己看做一个教师,而是看做一个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思想的“助产生”。学习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可代替的原则。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不能仅靠灌输,应将概念、结论性知识、方法的教学设计成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此外,还进行了类比迁移、拓展应用(略)。
总之,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或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在方法指导、在兴趣激励下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