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
2014-09-15冯堂冲
冯堂冲
摘 要: 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处处闪烁学生的智慧。教师应重新审视课堂,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更好地发展学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不妨尝试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让“教室”成为“学室”,达到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的佳境;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意识。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现代与传统的“单一”为“整合”,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让“智慧之花”开得更广,更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整合
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不陌生:遇到老师提问,在低年级课堂上,小手如林;越往高年级,则逐渐少,甚至几乎没人举手。为什么会这样?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那么,以上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如何改变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这样稍作转变。
一、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特别是在自己精心设计过的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以高涨的、热烈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要让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其实并不是靠老师的有效组织。为师者不妨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求的欲望。“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是上课伊始,老师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境的最佳导入语。同时,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正是学好语文学科,做到每节课达标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公开课,尤其是名师的大型公开课,用得最多的就是“友好交往法”,于谈话的轻松、和谐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产生学习动机和欲望,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具实效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件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教学的设计流程固然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而是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激发和培养,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要摆脱老师“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心,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撤掉“讲台”,让“教室”成为“学室”。
语文教师“独霸”讲台的现象仍不在少数,教师总是用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环环相扣,时间安排很合理;实际上教师还是充当主角,学生只不过是机械地陪着老师表演的配角而已,一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浮华背后,过眼烟云”。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做了精心准备,有图片、配音朗读,幻灯片琳琅满目,很华丽。单是幻灯片就制作了近二十张,十多张上都设计与当堂所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随后展示答案……好像放电影一般。且不说学生是否有所获,就说学生一节课不断抬头,低头,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视力。
笔者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少分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读出独到的见解,然后交流切磋,再对自己的见解不断完善;不能以教参上的唯一答案“规范”学生。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师的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去获取知识,从而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考力。”老师应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的佳境。
三、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所谓“运用知识”,一些老师理解为:就是学生把装在自己记忆里的知识“倒”出来,即学生是知识的“搬运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着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用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的世界,并且认识其极其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把“知识运用”变为“实践创新”。新的教育观念也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达到“学以致用”。
创造始于问题,要想让学生把“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意识。其实,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情境、疑问、破绽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四、变现代与传统的“单一”为“整合”
社会不断发展,教学手段愈来愈先进:原本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为多姿多彩的课堂。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课件的精心制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形式、高的效率、浓浓的情趣、丰富的内涵,还有学生乐此不疲的热情。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闪亮的一面,也总有暗淡的一面。有些时候,我们总觉得有些课堂因此而“花”、“虚”,甚至“变味”了。出现这样的变化,当然,并不是现代本身的错,而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传统。
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征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他们通向大海深处,撷取最美的珍珠。语文学科也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情感,更要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和学校内外的沟通,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释放生命精彩的必由之路。
至此,笔者想到一个成语“如虎添翼”——学习刻苦,是一只翅膀;开动脑筋,是另一只翅膀,我们要多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开发他们的潜能,演绎他们生命应有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名教师的精彩课堂.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