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综述和展望
2014-09-15罗伟王文涛刘峰
罗伟 王文涛 刘峰
摘 要:大学生自我管理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完整人格塑造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结构与测量工具以及影响因素和塑造路径等方面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8-0159-04
自我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显著特征,也是因为自我管理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Zimmerman所言,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1]自我管理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君子通过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方式实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的自我态度和行为上的管理。自我管理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却是西方的产物,肇端于20世纪初。早期的自我管理研究集中在于临床治疗领域,近年来自我管理研究对象扩展至学生群体、军队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学生群体是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群体处于自我统一性形成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熟,因而有着很好的自我管理的习得和培养的基础,同时大学生群体的可塑性极高。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大学管理资源相对不足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对于自我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大学生的适应大学自我管理模式为主的学习和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一种多学科视野描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结构和测量,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塑造路径,在此之上提出现有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中努力的方向。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的内涵
大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在借鉴自我管理研究相对成熟的理论和结论基础上,将研究对象由普通被试细化至大学生这一群体而形成的相关研究。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管理的内涵与结构给出了许多明确的结论,但由于不同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或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使得对于自我管理的定义仍是莫衷一是。受此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也尚未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概念,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研究者们对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呈现以下两种类型。
(一)描述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是一种非逻辑定义,定义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需要适当地罗列被介说的对象。早期的界定多是基于这一思路。如(马怀德,1992)将大学生自我管理界定为自我教育的过程。霍洪典等(1999)将大学生自我管理界的内涵扩展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为我教育。陈克江(2004)把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界定为不断为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于自我管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因而在描述这一概念时的内容不断增加,同时也认识到自我管理中的各个部分是一个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描述性的定义来源与真实情景,有助于人们直观、形象地把握抽象概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复杂概念的理解与操作,但基于描述性的概念不能清晰、完整的界定大学生自我观念,更不利于我们完成对这一复杂概念的科学认识。
(二)定义性概念
随着自我管理的研究深入,研究者们发现通过罗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无法完整的描述这一概念,就尝试着通过结构分析探索大学自我管理的实质。许多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没有明确说明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被试,实际上大学生群体多是这些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因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构。Albert Bandura(1986)认为自我管理是通过观察、评估、惩罚和强化来实现某种目标,在这过程中并形成一种自我效能感。[2]Manz(1990)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一套认知和行为策略。[3]Schunk等认为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情绪、思想、行为以及环境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4]王益明等(2002)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5]杨骞(2009)等从微观层面构建了战略系统、特质系统、职能系统三个分系统的自我管理系统模型。[6]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定义性概念虽然没有完全依据逻辑原则,但基于结构和操作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管理的复杂结构以及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述和测量。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结构与测量
〖BW((5mm,,)〗〖BG(〗〖BHDWG5mm,WK17mm,WK144mm,WK17mmW〗〖SQ*6〗·〖HT5"H〗教学管理·〖HT5SS〗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综述和展望〖BHDFG0.5mm〗〖BG)〗〖BW)〗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一般技能是许多特殊能力形成的载体和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了解大学生为我管理能力的结构不仅有助于了描述和测量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和塑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Bandura认为个体的自理性有四大特征:前瞻性思维、行为的目的性、自身活动的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同时认为自我管理有三个维度:自我评估、绩效观察自我反应。[7]王益明等(2001)认为完整的自我管理心理系统应包括 ego 意义上的内在自我管理心理系统 和 self意义上的外在自我管理心理系统。 [8]张天昕(2005)认为道德行为自我管理共有:自我评价、情绪自我控制、环境自我控制、目标和计划、自我监督、自我强化和情绪自我反馈7个心理环节。[9]张国礼在编制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时采用了目标设置、情绪稳定、自我定位、学习行为情绪调节、学习时间、日常行为和休息时间等8个维度。[10]有研究者从涉及的具体事务方面归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构:总结起来,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应包括学习管理、健康管理、金钱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管理、公共人际关系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
国外研究者对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测量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量表,主要是针对个体的自陈式问卷,其中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问卷有:Rosenbaum(1980)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 Rosenbaum编制的SCS是较早的利用问卷形式反映个体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量表包括4个维度:采用认知策略处理情感和生理上的问题、使用问题解决策略、个体的延迟满足能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Brandon等(1990)编制的自我控制问卷(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 SCQ),SCQ测量了个体自我管理的六个方面,分别是:饮食行为、时间管理、锻炼行为、社会行为、情绪控制、财政计划。 [12]Tangney等(2004)编制的自控量表(Self -Control Scale,SCS),SCS主要包括5个维度:情绪控制、思维控制、绩效调节、冲动行为控制、习惯矫正。 [13]Mezo(2005)编制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量表 (Theelf -Control and elf - anagement cale SCMS)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强化三个维度。[14]
相对于国外的自我管理测量问卷,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测量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贺小格 (2004)编制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通过实证的方法归纳出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目标计划、知识学习、自我控制、观念意识、研究思考、资源利用、人际公关、趋势需要、思想表达、工作态度、自我效能、自我表现、心理健康等十三个因素。[15] 邹志超(2007)对贺小格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建立了湖南地区的区域性常模。[16]张国礼等(2009)通过文献分析建构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8个维度,分别是日常行为、学习行为、情绪调节、情绪稳定、目标设置、学习时间、休息时间、自我定位。经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7]此外,还有邹丹杰等(2005)修订了大学生学习自我监控量表。[18]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前因变量
现有的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因变量有性别、在校时间、家庭子女数、区域、专业或学科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张国礼等(2007)通过自编量表对2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认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各个维度上有差异。大学男生在情绪管理的稳定性和情绪的调节能力上明显优于女生, 而大学女生在行为管理、认知管理和时间管理上要优于男大学生,同时在校时间也是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因素,总体而言,高年级大学生在自我定位和目标设置方面表现较好,而低年级大学生在学习时间和休息管理上优于高年级大学生。张伟峰等(2006)认为虽然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知识学习的维度上独生子女的水平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资源机会利用和自我控制维度上,非独生子女要显著优于独生子女。[19]邹志超(2007)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在出生地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城市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同时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在专业与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与专业上交互作用显著。[20]胡媛艳等(2012)认为女生较男生发展了更好的自行为控制能力,同时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及均呈负相关,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均呈正相关。[21]武玲对苏州地区的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调查后认为:性别、专业、生长地、年级、学校类型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及其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22]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果变量
现有的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会对就业、学习活动、情绪状态、成就动机相关产生影响。陈益民(2012)对663名南京林业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后认为,自我计划设定、自我情绪管理与就业机会负相关,自我生活管理、自我认知和社会活动管理与就业机会正相关, 自我生活管理、自我认知和与就业满意度正相关, 自我生活管理与就业代价负相关,自我计划设定与就业代价正相关。 [23]仲蕾蕾等(2013)通过问卷考察了产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内在机制,认为自我管理策略通过求职清晰度可间接影响职业决策困难。[24]吴春卿等(2008)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习活动相关性,认为环境与个体的自我管理共同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作用,其中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则起着主导作用。[25]宋传颖(2013)利用问卷分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与焦虑水平关系,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整体水平与焦虑水平呈现出负相关(r=-0.279),其中研究自我控制、思考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对大学生的焦虑水平的预测作用更显著。 [26]张国礼等(2012)利用问卷探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认为我管理与成就动机成正相关,其中时间管理、行为管理对追求成功、合成动机具有正向解释力,而对避免失败具有负向解释力;同时认知管理可以通过行为管理、时间管理对成就动机产生正向的影响。[27]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塑造路径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既关乎到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和生活适应,同时也关系到到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谐人格的重要成分。现有的塑造路径大致分为两个维度: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其中在学校层面,孟献雷(2011)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热为应当在建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新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强化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合培养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28]蒋洪甫(2008)认为学校应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积极完善学生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29]武艳艳(2012)等认为高校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大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同时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和优化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30]任瑞红(2007)认为走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提倡学生间的互动学习。[31]家庭层面的研究较少,其中胡媛艳等(2012) 建议父母应当更多采取积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32]韩静宜(2011)针对硕士研究生群体提出了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改进教师指导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措施增强自我管理学习水平。[33]
四、对以往研究的评价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自我管理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已经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研究学科群,各学科分别利用本学科的专业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内涵和定义、建构结构和寻找有效的测量方法、探索影响自我管理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以及寻找培养和形成自我管理能力的结构和路径。当前,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和内容探讨、影响因素分析和调查研究。整体上表现出来有以下不足,需要未来的研究者加以改进:
第一,对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还不够清晰,概念的模糊带来对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构和内容的争议,因而在测量工具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评估上观点不一。第二,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自我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借助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现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与自我管理研究不同步,多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基于个体经验的总结和描述,没能很好的借鉴自我管理领域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因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水平有待深入。第三,需要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多样与改进是促进研究深入的重要保障,当前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以经验总结的多、采用实证研究少。鉴于自我管理的复杂性,未来的研究应坚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重,既重视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也要在应用研究上有所成果。第四,基于个体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系统研究非常薄弱。现有研究结论和建议多缺乏实操性或者有效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尤其是对于干预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建议较少,未来需要更加清晰自我管理的结构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发系统和操作的干预方案和策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BF〗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 B. J.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C]M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M. Ze idner. Handbook of S elf-regulation. SanD iego: Academ ic Press, 2000: 13- 39.
[2]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617.
[3]Manz C C, Keating D E, Donnellon A. Preparing for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 Employee Self-Management: The Managerial Transi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0, 19(2): 15~26.
[4]Schunk,D.H,ZimmermanBJ.Socialoriginsofself-regulatorycompetence[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997,32(4) 195-208.
[5] [8]王益明等.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2, 25(4): 453-464.
[6]杨骞等.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0(3):10-14.
[7]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617.
[9]张天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10] [17][18]张国礼等.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7(3):312-314.
[11]Rosenbaum M. A schedule for assessing self-control behaviors: Preliminary findings. Behavior Therapy, 1980, 11(1): 109~121)
[12]Brandon J.E, Oescher J, Loftin J.M.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 Anassessment. Health Values: Health Behavior [J]. Education & Promotion, 1990, 14(3) 3-9)
[13]Tangney J.P, Baumeister R.F, BooneA.L.HighSelf-ControlPredictsGood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 72(2) 271-324.
[14]Mezo P.G.The self-control and self-management scale (SCMS): A general measure of self-controland self-management skills [D].Hawaii: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2005.
[15]贺小格.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6][20]邹志超.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8]邹丹杰等.大学生学习自我监控量表的修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4-99.
[19]张伟峰等.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23):98-100.
[21] [32]胡媛艳等.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8):1005.
[22] 武玲.苏州地区大学生自我管理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3] 陈益民等.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就业关系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例[J].高教探索,2012(4).
[24]仲蕾蕾等.理智型决策风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策略、求职清晰度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理研究[J].2013 ,6(3):88-94.
[25]吴春卿等.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习活动相关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在校大学生个案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31-134.
[26]宋传颖.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分析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3,11(3).
[27]张国礼.学生自我管理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C].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
[28]孟献雷.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9]蒋洪甫.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30]武艳艳等.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C].创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31]任瑞红.从他律走向自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3]韩静宜.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学系状况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