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键岗位的岗位能力构建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2014-09-15周霞卓志宏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标准

周霞 卓志宏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的内涵,提出了一个专业基于关键岗位的岗位能力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从关键岗位的建立、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组织模式的改革与考核方法的更新四个方面对课程标准的开发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以期对高职教育中课程标准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关键岗位;岗位能力;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8-0071-03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可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顺应职业发展趋势,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的办学宗旨。在这样一个办学定位中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是职业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即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也要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要以关键岗位的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二、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开发

所谓关键岗位的岗位能力是指胜任某一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拓展能力。其中,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包含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抽象与概括、决策、判断与评估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意志品质、乐于助人、质量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当劳动者组织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使得劳动者能够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的能力,这是一种在工作中学习和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总体思路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从岗位群、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四个层面着手,以对本专业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依据专业课程专家与企业一线专家的意见提炼出本专业的关键岗位(一般一个专业设定二个到三个关键岗位,因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为四到六门),从关键岗位中找出岗位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最终由这二至三个关键岗位确定本专业的基于关键岗位的核心课程以及岗位能力的相关课程。

最后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构建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依据岗位的职业素养确定课程的教学方法,依据岗位的职业能力确定符合职业技能标准的考核评定方法,依据岗位的职业核心技能建立与行业项目实施流程一致的项目实训,最终建立基于“关键岗位”的课程标准。

(二)开发模型

依据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设计了如下图1所示的基于关键岗位课程标准开发模型,这个开发模型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标准开发模型,会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与改进。

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具体的步骤如下:

(1)岗位需求调研:整个开发流程始于对岗位群的梳理和分析,摸清本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从本专业的岗位群中得出本专业在现阶段的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通过人才市场对这些岗位的需求量的调查,进而确定本专业的关键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

调研的方式:主要以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座谈、毕业或实习学生反馈信息等;同时辅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讨论、工作室项目合作时现场交流等。

调研范围:主要限定在阳江地区、周边地区以及珠三角城市,对象包括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同类学校、人才市场、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等。

(2)典型任务分析:本阶段工作选取关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分析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工作内容,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关键岗位需要完成任务的分解,完成对职业能力的解构,并以此为基础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一起经过深入、科学的分析归纳得出关键岗位能力需求。这个阶段工作的成果是能力标准报告,并将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依据。

(3)课程体系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关键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遵循“能力导向”的原则,重构课程群和课程,构建多维、多层次、梯度渐进的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以关键岗位能力为核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构。

(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程承担培养某个职业能力或职业能力的某一部分,确定课程的定位、目标和任务,为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提供原则依据。

(5)以关键岗位综合能力为依据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每门课程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通过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能够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另外,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特别是与国际标准的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使学生通过高职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快胜任该职业、行业的工作。

(6)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制定考核方法,考核指标。

(7)以行业项目实施的流程制定项目实训:以行业项目为载体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三、关键岗位能力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

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职业能力本位的有效手段。

(一)推行“基于关键岗位的岗位能力”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而设计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教学内容是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而设计的。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老师在这种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策划、指导与监督的作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了解并胜任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以下图2为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项目式教学组织模型。

(二)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三个基本的评价环节:课堂引导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课堂同步训练评价和课外拓展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考核评价方法呈现“四多”特点,即:(1)多元评价主体,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包括企业技术专家评价);(2)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口试、笔试、上机操作、上交作品、编写程序、完成规定任务等多种评价方式;(3)多个评价环节,包括课堂引导训练评价、课堂同步训练评价和课外拓展评价等多个评价环节;(4)多样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三类:态度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将组织纪律、团队合作、规范操作纳入考核评价内容,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以终结评价为辅。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基本原则,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以企业、行业应具备的岗位能力作为依据,采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教学方法,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符合,达到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海波,刘志宏.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8(2下):20-21.

[4]苗彩霞,梁卫海.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2(3).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建筑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