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2016-11-14黄倩杨京燕
黄倩 杨京燕
摘要:该文从“领班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需求出发,探讨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进行整体设计,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岗位能力;实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18-02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和网络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理实一体化、通过项目实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机制,培养网络建设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为后续《中小型企业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以及网络软硬件开发方面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特征、心理特点等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高深理论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在通过2-3年的大学学习生涯后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生就业现状和岗位分析
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量日益攀升,计算机网络专业实用性强,就业面广。我们通过对浙江网高科技有限公司、台州精通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台州飞速网络有限公司、台州日报等多个单位的调研,同时参考各等专业招聘网站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中型城市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网络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主要岗位有:网络管理、网站管理、系统管理、网站运营管理、售前服务、售后服务,综合以上素质的人才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称为网络工程师。
伴随着社会对IT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有着广大需求的同时,企业对从事计算机网络人员也有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网络专业毕业生有不少从事网络相关工作,我们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据他们的反馈表明:高职学校的学生通过大学学习生涯后直接就业,其“领班”岗位职业定位为“网络工程师”,其职业进阶为“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助理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高级网络工程师”。因此,刚工作的学生能够获得的专业岗位多数为“网络管理员”或者“系统管理员”,岗位要求“组网、用网、管网”。因此从学生一开始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上就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领班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需求出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课程结构,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基于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进行,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更好更实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以适应社会需要,在今时今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教学设计
2.1 设计理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按照以下的理念进行设计:
1)以实际工程项目构建教材体系,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建网、用网、管网的能力。
2)从企业工程实践出发,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体例采用学习情境、项目、任务形式。
2.2 设计思路
针对我院学生的来源状况和课程的特点,基于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在教学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教学设计过程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课程。
2)如何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3)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制订不同等级的工作任务,各个项目任务的设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教学内容设计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内容设计中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采取实践任务导向教学,把课堂搬到网络实训室以及校园网实训基地,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式。
课程设有构建小型对等网络、构建中型网络、构建无线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网络安全与网络编程等六个学习情境。在每一学习情境下设立若干项目,再将每一项目进行分解,设计若干任务(见表1)。教学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次推进,循序渐进。
在教学实践设计上,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制订不同等级的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懂网、组网、管网、用网”的能力为主线,将整门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分为15个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双绞线制作、组建双机互连对等网和小型对等网、子网划分、多个部门之间局域网的组建、VLAN划分、局域网的互联、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构建无线网络和接入internet、网络服务器的安装配置与管理、防火墙的配置、VPN的配置等。
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既可以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符合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
2.4教学过程设计
要让学生掌握和深入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掌握基本的网络应用构建、配置和管理,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训练。训练必须与实际网络环境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全部在网络实验室完成,要求实验室提供提供完善的软硬件实验条件。
目前学院的网络实验室能够提供学生必要的实验软硬件设施,这些设备设施包括:神州数码智能安全交换机DCS-3950、神州数码模块化路由器DCR-2626、神州数码安全路由交换机DCRS-5650、无线路由器、网线钳、测线仪、vmware workstation 12虚拟机、思科模拟器Cisco Packet Tracer 6.0等,以上硬件设备和仿真模拟软件能够满足学生分组实验或者独立实践的要求,为教学工作的完成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实际操作上,课内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分组完成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外分派类似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项目:通过选取生活和工作中典型的案例作为开场,同时引入教学任务项目。
2)师生互动,分析项目:依据项目特点剖析项目功能模块、关键技术、具体实施方法、步骤等,引入知识点,并根据需要适当进行操作示范。
3)合作学习,实现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的设计。同时,通过同组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搜索与项目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自学和吸纳补充新知识的能力。
4)项目拓展,体现分层:学生的完成情况各不相同,采用分层教学。
5)多维评价,拓展思维:采用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在项目中的实施情况针对性总结和点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免学生在项目的下一个阶段再犯类似的错误。
6)综合实训:在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15个课时的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中教师先给学生统一展示综合实训任务,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讲解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示范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综合实训项目,撰写设计文档,画出网络拓扑结构图。
3 考核方式设计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考证,并把课程教学和计算机技能考证进行有效的统一结合。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可参加相应等级的计算机考试和考证,并在期末总成绩中体现考证结果。
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总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考证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形成,突出平时实验考核成绩所占比例。
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50%)+考证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40%)。
平时考核成绩(50%)=平时学习表现考核(考勤、课堂讨论、课堂实训等)(30%)+ 单元考核(80%)。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上机闭卷方式考试。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考核方式有别于传统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考核方式,它强调的是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由于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重较大(50%),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 总结
基于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在教学过程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和实践,培养学生。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完成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提高职业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林国.网络安全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林国.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林丹萍.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78-80.
[4]游海晖. 探析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57-59.
[5] 韦柬.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4):157.
[6] 蒲玄及.“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与财富,2015[11]:637.
[7] 黄林国.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7).
[8] 覃开贤,卢澔.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ASP.NET程序设计课程开发[J]. 广西教育,2011(4).
[9] 基于完全工作过程的ASP.NET(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要点.《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om/view/c99134135f0e7cd184253681.html)》,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