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材的拓展策略
2014-09-12张桂林
张桂林
【关键词】语文教材 思想 拓展
综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65-01
美国肯·古德曼教授提出:“语文学习的历程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做出回应等,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学习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现行教材进行统整、拓展、厚实,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广阔的教学天地里习得广博的内容。
一、以中心思想为立足点,提炼教材中的教育主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编排时除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非常关注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本来承载思想教育的主题。如跟着苏格拉底去摘“最大的麦穗”,学生就会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走进《生命的林子》,学生就会知晓“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猜着《山谷中的谜底》,学生就能体悟“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二是通过“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来承载教育的价值,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以主题的形式,编排了“春天的诗会”“我的中国心”“爱的教育”“与名人的对话”“自然润泽心灵”“我是小戏骨”“历史这扇窗”等单元,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爱国情怀及历史文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接受不同的教育。三是通过“年龄层次”来实现思想教育。针对小学中低年龄段学生,教材侧重爱国、爱学习、爱他人等较浅显思想教育,而到了中高年龄段,教材则偏向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船长》中主人公的忠于职守,《你必须把那条鱼放掉》中的遵守规则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对每个年龄段、每个单元、每个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挖掘提炼,并有针对性地凸现,才能使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思想熏陶与积淀。
二、以拓展为纽带,选出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虽然语文教材是以“主题”为编排形式,但要想让学生深刻且全面地习得“主题”精神,仅仅依靠教材中的两三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对现行的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文章,教师就可以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设置“链接历史”“阅读经典”“畅谈生活”三个系列主题活动,如围绕“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可利用视频资源再现“长征”时期红军生活的现状、战争的艰难、战士们的壮志豪情,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历史。接着还可以选编与“长征”相关的经典佳作,如《清平乐·六盘山》《金色的鱼钩》等文章,帮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全面地感知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幸福。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领悟“战争是全人类的伤痛,和平是全人类的企盼”这一深刻的思想认识。
三、以综合为手段,开辟教材实施的路径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听、说、读、写”为基本手段而展开的,但随着语文生活化、综合化的倾向不断呈现,也随着学生吸收外界信息的渠道不断多样,以“听、说、读、写”为手段的课堂,以“静态”方式呈现的教材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静态的语文教材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中全方位地感知教材。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陶校长的演讲》,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阐述了陶校长对学生的期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基于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尽管花费了很大的气力,学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却依然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难于开口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对此,笔者在教学时融入撰稿、表演、反馈等实践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围绕“健康”为主题,进行创作、试演、摄像等实践活动,然后根据同学反馈意见以及自己的反思修改演讲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演讲,如何进行演讲,及如何测评他人的演讲等。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实践过程,研读“学问、工作、道德”三个问题,这样就将原本单一的教材变成实实在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实践中习得多维度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教师只有对其进行有效拓展、厚实,并制定恰当的实施路径,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化的教育价值。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