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群中不同程度鼾症患者的睡眠结构及醒觉指数
2014-09-12宋任东林拥军董莹莹
杨 凤 宋任东 林拥军 鲁 悦 董莹莹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2750)
鼾症是指在睡眠过程中由于呼吸受阻,导致舌与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声音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上可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单纯鼾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两类,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作为常见睡眠障碍之一,多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反复低氧、睡眠结构紊乱以及醒觉指数(ArI)升高的现象〔1〕。近年来,本病在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及致死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拟通过对鼾症患者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观察其睡眠结构及ArI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睡眠门诊,且行睡眠监测的中老年鼾症患者63例,其中男51例,女12例;年龄52~78〔平均(63.2±2.1)〕岁;病程:0.5~10年,平均(3.6±0.8)年;分类:单纯鼾症1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47例。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依据其病史、症状、并发症,进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然后测量颈围、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使用60道PSG仪监测睡眠(生产厂家:Compumedics公司;型号:Somte),进行不少于7 h睡眠(包括脑电图、眼动电图、鼾声记录、口鼻气流记录)、血氧饱和度以及下肢运动(包括胸腹动、腿动、体位)、ArI相关指标(包括总ArI、伴呼吸紊乱、伴鼾声、伴腿动、自发性)的监测,经Analysis Manager睡眠分析软件处理后,再经人工校正,自动完成数据计算。
1.3病情严重程度判定 睡眠分期标准:根据Rechtrchaffen等制定的标准,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期睡眠和快速眼动期睡眠,其中前者又分为Ⅰ期(S1)、Ⅱ期(S2)和深睡眠Ⅲ期(S3)、Ⅳ期(S4)。脑电醒觉反应:依据1992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发表的判定规则。病情严重程度判定〔2〕: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病情严重判定标准,按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进行,其中单纯鼾症:AHI<5,归为对照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AHI≥5,归为观察组,进一步细分为AHI 5~20为轻度组(观察1组),21~40为中度组(观察2组),>40者为重度组(观察3组)。各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3个组间BMI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增加明显(P<0. 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结 果
2.1各组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组的S1、S2均增加明显,S3+S4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各组间比较,1组的S1明显高于2组、3组(P<0.05);3组的S2明显高于1组、2组,S3+S4则降低明显(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2.2各组患者ArI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组总ArI、伴呼吸紊乱的ArI均升高明显,自发性ArI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组间比较,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总ArI、伴呼吸紊乱的ArI逐渐增加,自发性ArI则逐渐降低(P<0.05)。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ArI比较
3 讨 论
国外研究发现,BM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出现睡眠呼吸紊乱的可能性提高4倍〔3〕。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单纯鼾症的BMI较低,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BMI增加明显。可见,BMI增加应是鼾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30~60岁是鼾症发病的高发年龄,70岁以上患病率下降〔4〕。本研究结果与前述研究较一致,提示随着病情程度的不断加重,年龄呈现升高的趋势,但在不同程度病情患者中,各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发年龄为55~65岁的老年患者,说明疾病的发展程度与年龄无明显关系。
S1、S2属于非快速眼动期睡眠期,S3、S4属于快速眼动期睡眠期。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病情的加重,导致非快速眼动期睡眠期增加,快速眼动期睡眠期减少,从而改变了睡眠结构,这可能由于严重的呼吸暂停、低通气、觉醒等因素导致了睡眠过程中转变为非快速眼动期睡眠期的浅睡眠增加〔5〕;同时,呼吸暂停可能引发频繁的低血氧,使呼吸肌张力处于较高水平,而机体进入快速眼动期睡眠期的深睡眠时一般全身肌张力应明显减退至完全松弛状态,这种反向作用导致快速眼动期睡眠期减少。
目前公认的PSG资料分析中,在描述睡眠片断化时,ArI是最重要的判定指标,这是由于出现脑电醒觉反应的那些帧记录被判定为睡眠期,频繁的脑电醒觉反应并不会导致入睡后清醒增加,对睡眠效率计算不存在影响,但ArI却可以作为睡眠效率指标的重要补充,反映患者睡眠片断化程度〔6〕。
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鼾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睡眠片断化程度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时有明显增多的脑电醒觉反应,而且觉醒伴有较多的呼吸紊乱、自发性事件,这可能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气道阻塞或狭窄时,高二氧化碳和缺氧刺激通过化学感受器的介导作用,刺激脑电醒觉反应中枢,当超过脑电醒觉反应阈值时便可引起脑电醒觉反应。
4 参考文献
1汤凤莲,周 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9):1981-4.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标准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适应证(杭州)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 (3): 403-404.
3Kim J,In K,You S,etal,Prevalence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middle-aged Korean men and women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1108-13.
4陈宇洁,赵 杰,万小兵,等.不同性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导睡眠监测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7;27 (19): 1529-31.
5陶维华,魏永莉,王凌伟,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结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 (3):444.
6严金柱,季晓林,叶 华,等. 不同程度鼾症患者睡眠结构及醒觉指数分析〔J〕.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8;17(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