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认识误区及矫正问题
2014-09-09杜富
杜富
摘 要: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直呈扩大趋势,同时由于各地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本应起到双向正激励效能,但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及大学生就业意识的不同步,导致大学生需求与大学生供应方面存在一系列矛盾。
关键词: 就业认识 当代大学生 认识误区 矫正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认识误区
(一)一定程度上的就业盲动性。由于大学生毕业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与大学生供应增加速度的不一致导致许多应届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部分大专院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节奏已严重脱轨,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突出,导致许多大学生虽然取得毕业文凭,但所学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不对应。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因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苦恼,不能就业意味着不能取得劳动报酬,不能从知识与财富两方面回馈社会与家庭,同时还面临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某些大学生把实现就业作为唯一的选择方向。只要就业,无论什么岗位,报酬适当,就不假思索地上岗,甚至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所学专业知识几乎无用武之地,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过分择业导致就业机会丧失。对于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往往对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供求现状缺乏了解,怀揣着毕业证和多项技能证书,满怀希望地在社会上寻找最佳就业方向和岗位。但许多情况下,只有少数人幸运地找到自己愿意从事的工作,大多数学生的梦想渐渐成为妄想直至破灭。在这种理想化的追求过程中,某些就业岗位被其他人才填充,当这些“择业者”从理想回到现实之后,社会已经对他们失去耐心,关闭接纳之门,从而不得已进入盲目就业的怪圈,重复着自己原本毫无兴趣的工作。
(三)不恰当的展业影响了个人的事业生涯。所谓展业就是一些人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主观性地按照自己的兴趣从事一些与本职工作关联不大或不关联的兴趣类业务。这部分大学生往往在就业之后在尚未对本职工作做到应知应会的前提下就盲目地施展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其结果是本职工作没有做好,屡屡出错,被领导和同事称为“不务正业”,而个人的展业历程也像地下工作者一样见不得阳光,导致个人职业生涯被影响或断送。
二、矫正策略
鉴于以上问题,要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应更好地匹配和对接,社会和高校都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引导和矫正。
(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培养他们的最佳就业意识。虽然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仅作为一种低素质的劳动力存在。虽然高等院校所开专业与社会存在一定的不匹配,但大多数情况下,其综合文化素质和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当优于一般的未接受此类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我不赞成大学生怀揣毕业证和技能证从事一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就可胜任的工作,否则不仅会造成高等教育人才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不良社会观念的滋长。因此,应当向大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尽量选择与自己所学知识有一定关联的就业岗位,这样虽然不一定立即就会取得最佳报酬,但从长期来看,在大学所学习的知识必将厚积薄发,渐渐地实现优势展现,同时有利于此类知识与技能的高起点的提升。因此,就业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完全抛开所学专业所实现的盲目就业无论对社会或对个人都是一种悲剧。
(二)樹立正确的择业意识。虽然我提倡有针对性的就业,但绝不提倡为了择业而不选择就业或者在过长的时间内等待适合自己的岗位,那是不现实的,因为毕竟是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也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买房市场”。我所说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完全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一种主观状态,而是要求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就业方向和岗位时把目光放长远,即使一时选择不到最好的岗位,起码也要选择与自己所选的知识有一定交集的方向或岗位,这样进入工作后就比较容易上手,不至于将自己所学全部浪费或从头学起,这一点对一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非常重要。要坚信,当前的冷门未必不是以后的热门,当前的热门也未必不会转化成以后的冷门,只要选好自己的立足点,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终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味地追求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择业,则会浪费机会、浪费时间、耗费青春,导致人生的曲折和个人青春的浪费。
(三)合理把握展业尺度和时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不容否认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好的兴趣和爱好无疑是一种正能量。但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存在社会阅历短、出事经验奇缺等致命弱点。而这些弱点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摸索和解决。如果刚刚走向工作岗位,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没有刚好,就显山露水地发挥自己的个人爱好,甚至过多地参与一些社会组织力图展现自己的风采,则不仅会被同事看不惯,更会令所在单位的领导心生不悦,从而在涉及与其有关的职业生涯时而被踢出圈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优秀大学生在有幸获得自己的理想岗位之后,就因为上述所在方面的不当而成为所在单位的饭后谈资或负面典型。在这一点上,我建议那些在学校里尚有一些艺术方面或其他方面专长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最初几年内,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得心应手之前,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把握住人生的主航道。
总之,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合理就业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用人单位和高等院校密切配合,根据当前的用人特点和大学生知识结构,积极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在大学生的各阶段都适当增加一些与社会同步的信息与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其所长、和谐“共振”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