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探索
2014-08-30张志毅王芳
张志毅+王芳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的分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如何提升工科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松散型兴趣小组的建立,操作和运营的基本方法;分析并整理出该辅助教育模式应遵循的原则;提出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松散型;辅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36-03
一、引言
为拓展大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能力,大学等教育机构在除了正常的基础和专业教育以外,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学生将业余时间利用到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来。另外,教师为解决教学与科研中出现的学科交叉问题,需要建立一定的松散型兴趣小组来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很多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进行组织、管理和运营。其总体成果往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为解决这一矛盾,本研究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分析、整理。总结出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应遵循的原则,探讨在操作和运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便于为以后的模式推广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有关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研究,国内一些院校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对于如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创新素质教育尚无一套成熟的模式、方案或指导思想可供借鉴。在模式探索上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两所大学:一所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本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开始创办少年班。从实施30多年来的结果看,该模式初期达到了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基本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一些“神童”最后前景暗淡的现实以及普及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该模式的发展颇有争论。另一所是2012年开始公开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其基本方略是借鉴香港科技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模式和经验,实施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三重螺旋模式,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些985和211院校在借鉴“科大模式”的基础上,也在各校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其基础类同与以上两大学的做法,都要求学生精与特长且具备较高的素质,比较强调学生、学科和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不适合在普通大学或学院中推广[1]。那么如何瞄准学科和环境的相互融合,不仅强调专业素养的培育,而且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最终提升创新能力就成为普通大学或学院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些很有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通常采用兴趣发展俱乐部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任何人只要有兴趣,均可加入俱乐部成为部员,俱乐部成员能够在指导教师的系统化训练中从大一开始就接受比较完整的教育。这一模式作为正常教学的强有力的辅助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水平。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各国各校会因各自的情况略有不同。表现在区别方面:法国和德国的起点较高,主要通过公开题目来选拔优等生;美国注重普及面,通过针对个体差异的补齐方法来达到目标[2];日本则是依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重点培养。兴趣俱乐部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学科交叉,人文关怀,寓学于乐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设定小比率淘汰机制,可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因为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所学专业不同,在相同兴趣小组内,创造活动比较密集,学科交叉更为普遍,交流非常频繁,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而实现“素质教育”,易于各成员能力的快速提升[3]。
综合考察国内外的情况,不难发现:要进行较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教育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离不开广大知识面广、热爱教育、有创新思维的教师的积极参与;作为对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或辅助,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讲座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题目,设定目标并帮助其实施[4]。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及时交流,及时解决,及时总结。
以下就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参考国际国内相关高校在此方面的基础上,积极展开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探讨活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与解决策略;(2)创新素质教育在辅助主体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3)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建立、操作和运营方法。
针对上述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首先,以兴趣小组为基本构成单元,调研学院、系、教研室的软硬件支撑能力和支撑范围。其次,以软支撑为主要协调对象,聚集相关科教人员成立课题组,制定建立和推进兴趣小组的规范化操作指南。然后,分析学科交叉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协同攻关机制。
2.以参与创新素质教育兴趣小组的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由课题组的指导教师调查其知识结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目标规划、思维模式和专注度。将调查结果按照“保证课程教学,提升专业能力,松弛培育过程,强化教育结果”的方针提出指导性原则。
3.在兴趣小组的运行过程中,详细记录所发生的各类状况,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操作方式并验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与修正,整理出普适性较强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建立、操作和运营方法。
四、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概要
依托教育部在985和211院校实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指导和推动下,分别进行了以研究课题和应用开发为主要对象的兴趣小组。经过多年运行,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
1.创新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以兴趣为主导的自觉自愿原则:对有兴趣和生涯/学业规划的学生,按照其思维活动方式设定培养方法;对无兴趣爱好或说不清但又希望提升自己的学生,采取先诱导,后培养的方法。学生进入兴趣小组后,有随时可不提供任何理由而退出的自由。(2)以保证课程教学教育为前提的原则:所有加入兴趣小组的成员,必须保证在加入之后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大学教学活动。如有一门考试成绩不及格,指导教师应该建议其退出兴趣小组,但是否退出由学生本人决定。(3)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旨的人文关怀型教育原则:科技创新活动应以科学发展规律为指导,结合科学哲学史和现实环境,通过总结历史时空发展过程的各种经验和教训,通过形象的故事教授枯燥的知识,寓教于乐,熏陶学生的创新观念。(4)以尊重学生主体的探索性活动为原则:由于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应该遵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允许失败,但必须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指导者即便预测到某个过程中潜在的细节性错误,在告知学生后,仍要鼓励他尝试自己的想法,指导其在失败中进步。
2.松散型兴趣小组的建立和运行模式:(1)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主要引导兴趣小组成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申报阶段,仅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不设置其他约束性条件,极大地降低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入门门槛。在结题阶段,邀请专家教授组成项目评价团,以创新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前景和实施过程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各学院、系、教研室主要负责兴趣小组的实施过程管理。当参与的学生较多时,协调并敦促相关教师接受培训和指导后加入指导教师行列,既可解决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陷,又可培养青年教师在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更进一步的提升。关联比较紧密的系和教研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团队,为较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关联不紧密但是学科间有交叉的项目需要跨学院实施的,由学院进行资源协同。(3)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指导与推进,小组内部讨论,任务与人员的协调。配合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督导、检查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并形成小组成员互派互换的流动制度:当课题任务需要流动时,学生或指导教师均可自由流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级和省部级的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
综上所述,该模式的特征体现如下:(1)成立兴趣小组,坚持“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培养创新能力;(2)实施多元改革强实践,根据认知规律、学科特点、实践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推进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讲座式多种教育方式,适度控制验证性实验,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形成多元化和多维化的实践能力考核体系;(3)培训青年教师以促进教育质量,举办实践竞赛平台,为兴趣小组成员申报创新项目构建或寻找载体
3.辅助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时,每个学校学院的硬件条件不同,无可复制性,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软环境构件上。以积极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为宗旨,通过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结合实践再学习活动,基本能够解决创新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不足的问题。在解决策略上,积极构建教育环境,通过多年实践,基本形成了针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一为熏陶阶段,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为目标,以参与研究讨论为主要形式;大二为实战入门阶段,各成员都有明确的经考证可行的课题任务,以问题为向导指引学习方向并定期参与研究进展讨论;大三为实战应用阶段,各成员应将各自的课题从实验阶段转入理论或应用,由此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可通过主导讨论后实施的办法来尽力完成;大四为测试、评价、完善、总结阶段,力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做明晰的叙述、分析,论证并给出较为明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群策群力。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便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在兴趣小组内对学生项目采用目标设定、实施检测、学生期望、教师指导等过程控制方式,健全了策略化的运行机制。通过个性化差异教育,不设门槛和天花板,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挖掘其执行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进步的目标。小组内部各项目之间合作交流融洽、学习研究和创造氛围浓厚,并且基本上形成了学长帮学弟、强者领引弱者的良好风尚。由于打破了年级和学科壁垒、构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使得学生的视野由教科书进入实际生活,科技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论文、专利、科技推广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在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操作和运营上,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体制,并形成了小组成员自主流动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划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团队为划分、以项目归属为基本出发点提前设定规范,具体事务具体合意的方式加以解决。力争做到:(1)以学生为主体,不设门槛、调动积极性、保证课程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接受创新素质教育活动;(2)以指导教师团体为操作者,在指导性原则和规范下从事创新素质教育活动;(3)以学院、系、教研室的纵向支撑在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下实现横向联合支撑创新素质教育活动。
五、结果与讨论
表1是近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该模式下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由表1可知,随着参与教师和本科生的逐年增加,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递增趋势。
六、结束语
本研究总结了以前的教训,梳理目前的经验,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以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辅助模式为基础查漏补缺,结合实践来提高理论水平,并期望以获得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更具普遍意义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实践证明:在机制合理并健全的条件下,广泛的松散型兴趣小组模式可以作为创新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更广范围的实践活动中,较大幅度地提升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4]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5]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2.松散型兴趣小组的建立和运行模式:(1)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主要引导兴趣小组成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申报阶段,仅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不设置其他约束性条件,极大地降低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入门门槛。在结题阶段,邀请专家教授组成项目评价团,以创新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前景和实施过程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各学院、系、教研室主要负责兴趣小组的实施过程管理。当参与的学生较多时,协调并敦促相关教师接受培训和指导后加入指导教师行列,既可解决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陷,又可培养青年教师在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更进一步的提升。关联比较紧密的系和教研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团队,为较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关联不紧密但是学科间有交叉的项目需要跨学院实施的,由学院进行资源协同。(3)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指导与推进,小组内部讨论,任务与人员的协调。配合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督导、检查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并形成小组成员互派互换的流动制度:当课题任务需要流动时,学生或指导教师均可自由流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级和省部级的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
综上所述,该模式的特征体现如下:(1)成立兴趣小组,坚持“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培养创新能力;(2)实施多元改革强实践,根据认知规律、学科特点、实践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推进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讲座式多种教育方式,适度控制验证性实验,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形成多元化和多维化的实践能力考核体系;(3)培训青年教师以促进教育质量,举办实践竞赛平台,为兴趣小组成员申报创新项目构建或寻找载体
3.辅助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时,每个学校学院的硬件条件不同,无可复制性,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软环境构件上。以积极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为宗旨,通过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结合实践再学习活动,基本能够解决创新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不足的问题。在解决策略上,积极构建教育环境,通过多年实践,基本形成了针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一为熏陶阶段,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为目标,以参与研究讨论为主要形式;大二为实战入门阶段,各成员都有明确的经考证可行的课题任务,以问题为向导指引学习方向并定期参与研究进展讨论;大三为实战应用阶段,各成员应将各自的课题从实验阶段转入理论或应用,由此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可通过主导讨论后实施的办法来尽力完成;大四为测试、评价、完善、总结阶段,力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做明晰的叙述、分析,论证并给出较为明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群策群力。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便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在兴趣小组内对学生项目采用目标设定、实施检测、学生期望、教师指导等过程控制方式,健全了策略化的运行机制。通过个性化差异教育,不设门槛和天花板,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挖掘其执行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进步的目标。小组内部各项目之间合作交流融洽、学习研究和创造氛围浓厚,并且基本上形成了学长帮学弟、强者领引弱者的良好风尚。由于打破了年级和学科壁垒、构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使得学生的视野由教科书进入实际生活,科技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论文、专利、科技推广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在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操作和运营上,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体制,并形成了小组成员自主流动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划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团队为划分、以项目归属为基本出发点提前设定规范,具体事务具体合意的方式加以解决。力争做到:(1)以学生为主体,不设门槛、调动积极性、保证课程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接受创新素质教育活动;(2)以指导教师团体为操作者,在指导性原则和规范下从事创新素质教育活动;(3)以学院、系、教研室的纵向支撑在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下实现横向联合支撑创新素质教育活动。
五、结果与讨论
表1是近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该模式下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由表1可知,随着参与教师和本科生的逐年增加,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递增趋势。
六、结束语
本研究总结了以前的教训,梳理目前的经验,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以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辅助模式为基础查漏补缺,结合实践来提高理论水平,并期望以获得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更具普遍意义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实践证明:在机制合理并健全的条件下,广泛的松散型兴趣小组模式可以作为创新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更广范围的实践活动中,较大幅度地提升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4]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5]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2.松散型兴趣小组的建立和运行模式:(1)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主要引导兴趣小组成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申报阶段,仅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不设置其他约束性条件,极大地降低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入门门槛。在结题阶段,邀请专家教授组成项目评价团,以创新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前景和实施过程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各学院、系、教研室主要负责兴趣小组的实施过程管理。当参与的学生较多时,协调并敦促相关教师接受培训和指导后加入指导教师行列,既可解决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陷,又可培养青年教师在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更进一步的提升。关联比较紧密的系和教研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团队,为较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关联不紧密但是学科间有交叉的项目需要跨学院实施的,由学院进行资源协同。(3)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指导与推进,小组内部讨论,任务与人员的协调。配合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督导、检查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并形成小组成员互派互换的流动制度:当课题任务需要流动时,学生或指导教师均可自由流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级和省部级的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
综上所述,该模式的特征体现如下:(1)成立兴趣小组,坚持“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培养创新能力;(2)实施多元改革强实践,根据认知规律、学科特点、实践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推进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讲座式多种教育方式,适度控制验证性实验,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形成多元化和多维化的实践能力考核体系;(3)培训青年教师以促进教育质量,举办实践竞赛平台,为兴趣小组成员申报创新项目构建或寻找载体
3.辅助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时,每个学校学院的硬件条件不同,无可复制性,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软环境构件上。以积极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为宗旨,通过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结合实践再学习活动,基本能够解决创新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不足的问题。在解决策略上,积极构建教育环境,通过多年实践,基本形成了针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一为熏陶阶段,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为目标,以参与研究讨论为主要形式;大二为实战入门阶段,各成员都有明确的经考证可行的课题任务,以问题为向导指引学习方向并定期参与研究进展讨论;大三为实战应用阶段,各成员应将各自的课题从实验阶段转入理论或应用,由此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可通过主导讨论后实施的办法来尽力完成;大四为测试、评价、完善、总结阶段,力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做明晰的叙述、分析,论证并给出较为明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群策群力。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便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在兴趣小组内对学生项目采用目标设定、实施检测、学生期望、教师指导等过程控制方式,健全了策略化的运行机制。通过个性化差异教育,不设门槛和天花板,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挖掘其执行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进步的目标。小组内部各项目之间合作交流融洽、学习研究和创造氛围浓厚,并且基本上形成了学长帮学弟、强者领引弱者的良好风尚。由于打破了年级和学科壁垒、构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使得学生的视野由教科书进入实际生活,科技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论文、专利、科技推广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在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操作和运营上,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体制,并形成了小组成员自主流动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划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团队为划分、以项目归属为基本出发点提前设定规范,具体事务具体合意的方式加以解决。力争做到:(1)以学生为主体,不设门槛、调动积极性、保证课程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接受创新素质教育活动;(2)以指导教师团体为操作者,在指导性原则和规范下从事创新素质教育活动;(3)以学院、系、教研室的纵向支撑在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下实现横向联合支撑创新素质教育活动。
五、结果与讨论
表1是近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该模式下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由表1可知,随着参与教师和本科生的逐年增加,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递增趋势。
六、结束语
本研究总结了以前的教训,梳理目前的经验,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以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辅助模式为基础查漏补缺,结合实践来提高理论水平,并期望以获得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更具普遍意义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实践证明:在机制合理并健全的条件下,广泛的松散型兴趣小组模式可以作为创新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更广范围的实践活动中,较大幅度地提升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4]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5]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