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方法探析

2014-08-26李娜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助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经济需求得到了一定保障,但相比之下,他们对心理脱贫的需求往往比经济脱贫更为强烈。本文从外部环境变化、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两大方面探究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从个人微观到社会宏观提出了相应的心理脱贫方法,以便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业,顺利就业。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脱贫 资助育人 自我认知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从落实最基础的“奖、助、勤、免、贷”工作到不断创新资助形式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从经济上保证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知权,但不容忽视的是,16.54%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会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犯罪、轻生等,因此,在帮助学生经济脱贫的同时,帮助学生心理脱贫刻不容缓。只有经济、心理双管齐下,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外部环境变化

高校中,异地求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们大都离开了自己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异地差异会使部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通过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的心理过渡期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长,主要因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城乡差异过大使得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倘若长时间适应不了,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环境变化。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开始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适应,但由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都是短暂的。通过一段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能积极适应,可其中长期不能适应的,就会心理自卑。而且大学比中小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加上大学校园中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生活色彩,从小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学生如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上的变化,极易形成自卑、自贱等心理,影响学生接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

(2)生活环境的变化。高校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中小学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由于经济有限,一些嫉妒心强却囊中羞涩的学生看见其他同学花钱大方,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就会略感落魄,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这些学生走进高等学府后,逐渐发现自身的缺陷,如实践能力较弱、普通话不过关等等,倘若这些学生再嫌弃自己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不愿与人交流,那么,长期处于上述状态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有可能心理压力过重,形成心理问题隐患,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等心理问题。

2. 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事实显示,并非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所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能是学生心理贫困诱因之一,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看待自己、看待贫困,贫困就会束缚他们。如与异性交往时,贫困生会因为过分自卑,而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他们陷于单相思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了在名义上摆脱贫困的束缚,不愿承认自身经济状况不好的事实,不仅得不到社会、学校的正常资助,还会使得原本就不太乐观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他们将自己表现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却很自卑。在较强自尊心和脆弱承受力的双重作用下,无法自我调节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会由自尊转向自卑、自闭,甚至自弃。因此,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脱贫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成因,可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和座谈。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高校中仅仅通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够,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时机举办专题讲座,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每年九月可以给高校新生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专题讲座,注重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毕业生找工作前,给学生分享一下往届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曲折经历,让学生知道不只是自己找工作困难。这种针对性强的讲座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除了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还可以不定时地开展贫困生座谈,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就会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经济原因带给他们自身的经济压力。

培养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都会对新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排查问题学生,并针对学生开展“疏导”工作。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在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假若在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对校内直接面对学生工作的老师、班级负责人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那么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就会更懂得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方法,便于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家一般的温暖。当然,对于特别需要关注的贫困生群体,就一定要及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其心理特点,把握其心理需求,适时加以干预和疏导。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在高校中也要积极提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于因其不正确产生自卑心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面地引导将会使学生对自身经济上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减少心理冲突。

2.学生自身

(1)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在生活中过多地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勤工助学等),或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动力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他们不仅能够与更多地人交流,还可以缓解自身紧张、振奋精神;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归属感,获得尊重,让他们更有信心参加到大众活动中,帮助学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自卑。鼓励贫困学生拥有兴趣爱好,具备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不仅能使他们不断地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有时还会因为兴趣爱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共同话题,参加一下集体活动,借此可以倾诉内心的一些想法,缓解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部分压力。

(2)树立短期易于实现的目标。大部分人在获得满足后都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盲目地设立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使个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设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就会给他们一种挫败感。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过一个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根据公式可知,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或是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严重挫折心理的形成。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有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可以通过适当地降低期望值,这样一个个小的成功就会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树立符合自身能力的短期易于实现的理想是使学生获得健康乐观的情绪的方法之一,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成就后,他们会更有自信面对大学生活中的短暂难题。

各高校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贫困,在高校期间建立起自强、自信、自尊,在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战胜经济贫困,为社会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心理扶贫”对策浅谈[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29):(39-42).

[2]郑坚彪.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J]. 企业导报,2012(06):218.

[3]成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

李娜,女,1986.09,汉族,北京市通州区,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处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