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4-08-26曹婷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出路职业化高校辅导员

曹婷

【摘 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之路,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十年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如何突破瓶颈,寻找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出路,必须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制度、考核、保障和工作内容,构建科学的工作模式。最终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困境 出路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中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有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我国从2000年就有学者开始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随后,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随后发布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形成了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选拔评价标准,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一、存在的问题

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加强职业化、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大批专家学者也在研究如何加强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各大高校也一直在走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专业强的辅导员队伍,但就目前看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前路维艰的困境之中。

1.国家政策执行不彻底

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不按国家政策执行选聘标准和人员配备标准。政策规定辅导员选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但目前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数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不够。而政策又规定“要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很多高校缺少对辅导员的在职培训和进修,或是培训和进修机会太少,导致不是专业出身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上面不能得到提高。另外,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高校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在现实中许多高校远远高于这一比例,导致辅导员日常工作量巨大,难以进行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而兼职班主任要么没有设置,要么就是形同虚设,很多学生大学四年都不知道班主任是谁,班级班主任完全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第二:附加政策,制约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在国家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增加了一些原来规定中没有的条款,限制了辅导员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上发展自身技术职务。例如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而现实是职称评聘一味考察其文章和科研成果而忽视辅导员实际学生工作成绩使辅导员职称评聘越来越难,远远落后于业务教师职称评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职业化理念和专业化氛围不够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但目前来看,很多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的理念和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道路中参与性不足,处于被动地位。很多辅导员没有对学生工作的职业认同和专业认同,缺乏这个职业的职业归属感,导致没有建立完整丰富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紧迫感,更没有加强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动力。

学校,不仅是传授、灌输知识的地方,更是熏陶、养成良好品质的地方。高校,更是以“全员育人”为其教育理念的核心。然而,近年来,高校教师受教学课时、科研任务、考核体系等影响和限制,“全员育人”的理念逐渐萎缩,最后变成仅仅是学生管理系统的任务,辅导员的职责。在这样的环境下,辅导员必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压力。除了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工作,还需要完成学籍管理、请销假、奖勤助贷、宿舍事务管理、就业指导、学生课外社团辅导等大量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花费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旦出现学生安全事故,那么所有工作心血都付之东流。所有这些都会逐渐消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问题分析、系统的工作研究中。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也就变成口号和标语,无法具体实行下去了。

3.职业前景不明朗和职务晋升难度大

根据教育部第24号令的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行学校和院系的“双重管理”,可以“双线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待遇上不低于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高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高校辅导员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标准也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因素。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部分是入职年纪较轻,硕士以下学历、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的辅导员。对他们来讲,绝大多数要经历4到5年甚至更长的工作平台期,许多辅导员在达到中级职称之后很难参评高级职称。这些人长期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却因为日常事务繁杂或理论研究学术氛围不够而失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领域做出成就的机会,难以获得明显的工作成就感。因此,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对未来职业前景发展感到迷茫。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endprint

二、应对方法

如何正确地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道路,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现实的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辅导员的专业定位,转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工作理念,从而探寻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根据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名各方面全面发展能够很好适应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合格人才。我认为,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道路上,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效制度体制

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及教育部相关政策法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相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标准的制度规范。根据相关制度法规建立健全一套严格并且行之有效的辅导员管理机制。如:形成由学校党委书记牵头,分管学生的副书记、副院长及相关党政职能机关参加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和辅导员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学生工作会,研究学生管理和辅导员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辅导员有力的后盾支持,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满足辅导员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心,对辅导员进行统一管理。制定辅导员工作守则,细分辅导员日常工作,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各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院系学生日常工作管理,严格根据管理体制管理辅导员,不仅可以使辅导员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能将辅导员从大量非本职工作做解脱出来。

2.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教育培训。采取定期举办思想政治类、管理学类、心理学类、教育学类、毕业就业指导类、学生事务管理类的工作培训和专题培训,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外进行再深造再提升,选送辅导员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学习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服务学生的能力,提高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从事教育和科研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起到提升其职业素质、专业素质,拓宽工作思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

3.优化职业发展环境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使其可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科定位。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涵盖了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辅导员的科学定位。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专业化的考核管理,便于对其进行科学的、有长远发展空间的职业出路规划,使辅导员有其特定的发展道路和空间从而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发展。

4.完善辅导员职业保障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如: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电话费补助、加班补助等。保证辅导员实际收入不低于专职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使辅导员在高校中享有专职教师享有的各项福利待遇。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在高校职称评聘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队伍工作的实际特点和难点,不应完全参照专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内容和条件,应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专门制定一套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鼓励辅导员科研工作。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高校应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对辅导员的科研立项有所倾斜,减小课题申报的阻力。每年拿出科研资金重点资助辅导员德育课题研究,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转变。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既是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辅导员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也必将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

[2]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006.

[3]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出路职业化高校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