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哮喘儿童32例疗效分析

2014-08-2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变应原尘螨风团

吕 翔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哮喘[1]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特异性免疫治疗(SIT)作为目前唯一针对哮喘病因的治疗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视,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已经被证实对减轻哮喘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本文通过对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儿童变应性哮喘前后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探讨SIT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轻中度哮喘缓解控制期患儿32例,其中18例患有合并过敏性鼻炎。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8岁,其中男20例,女12例。病程1~5年,平均2.5年。诊断按照2008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对屋尘螨过敏, PEF值均在预计值80%以上,规范应用气雾剂治疗。

采用丹麦ALK公司提供的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点刺液,包括屋尘螨、热带螨、粉尘螨、草、艾蒿、牧草、猫毛、狗毛、霉菌等。

在SIT前均做皮肤点刺试验检测变应原,在患儿前臂屈侧采用75%乙醇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后,每间隔2 cm分别进行不同变应原的点刺液点刺,15 min后观察不同点刺部位的风团大小,测量风团直径后分别记录。结果判断: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用风团的直径(d)来评估。D(mm)=(d1+d2)/2。d1为风团最大直径,d2为与d1垂直的风团最大直径。采用组胺试剂作阳性对照,凡是组胺试剂点刺15 min后,点刺处风团直径>3 mm视作有意义病例,若风团直径<3 mm则为排除病例。采用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以排除假阳性。变应原阳性判定:变应原皮肤点刺后15 min,点刺处风团直径>3 mm者,判定为阳性。皮肤指数(SI)=过敏原直径/组安直径。“0”=阴性;“+”=SI<0.5; “2+”=0.5≤SI<1.0; “3+”=1.0≤SI<2.0; “4+”=2.0≤SI。

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化的屋尘螨变应原制剂(安脱达,丹麦ALK公司),分别使用起始盒和维持盒对应起始治疗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起始治疗阶段共需15周,每周皮下注射1次。起始治疗阶段达到最大的耐受剂量后,保持原剂量隔2周,注射第1针,再隔4周,注射第2针。此后进入维持治疗阶段,使用维持盒,每间隔4~8周皮下注射1次,一般间隔6周,根据哮喘患儿临床反应情况进行注射剂量或者间隔周期微调。每次注射脱敏制剂浓度逐渐增加,直到个人最大耐受量。总疗程1年。

根据SIT治疗前后观察哮喘患儿日间、夜间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日间、夜间症状评分。评分标准为: ① 日间症状评分: 0分,无症状; 1分,轻微症状:轻微咳嗽,明显活动后胸闷、气促;2分,中度症状:除上述症状外轻微活动后胸闷、气促; 3分,重度症状:除上述症状外安静时也胸闷、气促、喘息; ② 夜间症状评分: 0分,无夜间憋醒现象; 1分,夜间憋醒1次; 2分,夜间憋醒2次; 3分,夜间经常憋醒,憋醒3次以上。

哮喘患儿的肺功能检测使用德国耶格公司MasterScope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测定,在儿童肺功能室由专职肺功能技师进行操作。相关指标:最大呼气流速(PEF); 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 肺活量75%的瞬时流速(v25); 肺活量50%的瞬时流速(v50); 肺活量25%的瞬时流速(v75)。所有接受检测哮喘患儿检测前24 h均未使用过支气管扩张剂。

2 结 果

2.1 变应原皮肤点刺结果

所有患儿均对屋尘螨过敏,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皮肤点刺试验阳性3+以上。变应原阳性率:粉尘螨90%、热带螨35%、草23%、艾蒿12%、猫毛22%、狗毛26%、霉菌9%,其他4%。其中21.9%对2种变应原过敏,41%对3种变应原过敏,37.6%对3种以上的变应原过敏。

2.2 哮喘患儿日间、夜间症状评分在SIT治疗后结果

日间症状评分由0.14降到0.07; 夜间症状评分由0.07降到0.03。哮喘患儿治疗前日间、夜间症状评分分别为(0.14±0.10)和(0.07±0.07),在SIT治疗后分别为(0.07±0.06)和(0.0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肺功能结果

在标准化变应原制剂SIT治疗1年后,肺功能检测显示哮喘患儿通气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FEV1治疗前占预计值的95%,治疗1年后上升至占预计值的113%。PEF治疗前占预计值的91%, 治疗1年后上升至占预计值的115%。V25治疗前占预计值的87%, 治疗1年后上升至占预计值的113%。V50治疗前占预计值的84%,治疗1年后上升至占预计值的109%。V75治疗前占预计值的88%,治疗1年后上升至占预计值的114%。提示患儿的通气功能及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肺功能各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n=32)

PEF:最大呼气流速;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量; V25: 肺活量75%的瞬时流速; V50: 肺活量50%的瞬时流速;V75: 肺活量25%的瞬时流速。与治疗前比较,**P<0.01。

2.4 不良反应结果

在本科儿童脱敏治疗中心进行SIT治疗的32例患儿均坚持治疗1年,共进行341次注射。注射后局部反应皮肤风团直径大于5 mm的12例,占3.52%, 给予局部冰敷多能缓解。注射后30 min内哮喘轻度发作5例,占1.19%; 哮喘中度发作1例,占0.29%, 给予吸入布地奈德雾化液和复方异丙托溴按均能缓解症状。有11例出现了治疗后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占3.23%, 给予抗过敏治疗和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无迟发型全身不良反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3 讨 论

1994年,陈育智教授、盛锦云教授等[2]报道中国10省市调查显示哮喘患儿尘螨皮试阳性率为69.7%。Woolcock等[3]认为气道高反应性大多与接触尘螨有关,以屋尘螨为主要因素。在明确了导致病人发生变态反应的变应原之后,可以使用标准化变应原制剂进行针对病因的脱敏治疗。治疗过程中,通过逐渐增加变应原的治疗剂量,使机体逐渐产生耐受,使其在特异性脱敏治疗后再次接触变应原的时候不再产生过敏性的相关临床症状,或者使过敏症状明显减轻。脱敏治疗应用于临床起源于国外,英国的Noon和Freeman在1911年最早应用SIT治疗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获得显著疗效,其后,SIT逐渐广泛在全球应用于包括哮喘在内的变应性疾病的治疗。然而,针对SIT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多年来始终存在争议。近年来,中国国内外许多变态反应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了SIT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SIT在医学临床越来越受重视。SIT是目前唯一针对变态反应病因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变哮喘自然病程的治疗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正式肯定了SIT应用于医学临床,并推荐和强调在脱敏治疗过程中使用标准化变应原制剂[4-5]。相关的研究[6-7]认为,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变应性哮喘病人的CD4+,CD25T细胞数目和抑制性调节功能均较正常儿童明显低下,Th1/Th2平衡失调是导致变应性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而SIT治疗后可以显著增加CD4+, CD25T细胞数目,并且能够增强其抑制性的调节功能,逆转Th1/Th2平衡失调,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改善气道的重塑,从而改善哮喘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症状。

本项研究中,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的患者的局部反应为3.53%, 相比AKCAKAYA等[8]报道的3.57%要略低。全身不良反应共5人,发生率1.47%, 相比HAUGAARD等[9]报道的3.30%要明显偏低。且全部不良反应均发生于注射后30 min内,大多临床症状轻微,而且,全部不良反应病人都对不良反应处理恢复良好。全程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说明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用于治疗儿童变应性哮喘是安全和有效的。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177.

[2] 沈玉红, 江雪桃, 陈渊明. 脱敏疗法防治儿童哮喘近期疗效观察68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05, 25(1): 128.

[3] 李乾兵, 陈文魁, 周书林. 螨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4, 23(2): 142.

[4] Theodoropoulos D S, Lock R F. Allergen immunotherapy:guidelines, update,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J]. Allergy Asthma Proc, 2008, 21(3): 159.

[5] Bousquet J, Lockey, Malling H J. Allergen immunotherapy: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1, 81(5Pt 1): 401.

[6] Zu Y, Li C R, Zheng Y J, et al. The role of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in children[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06, 86(1): 35.

[7] Romagnani S, Regulatory T. Cells: which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orders[J]. Allergy, 2006, 61(1): 3.

[8] Akcakaya N, Hassanzadeh A, Camciocl Y, et al. Local and systemic reactions during immunotherapy with adsorbed extracts of house dust mite in children[J]. Ann Allergy AsthmaImmunol, 2007, 85(4): 317.

[9] Haugaard L, Dahl R, Jacobsen L. A controlled dose-response study of immunotherapy with standardized,partially purified extract of house dust mit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3, 91(3): 709.

猜你喜欢

变应原尘螨风团
面对小小尘螨,我们该怎么办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跟螨虫在家做伴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Ⅰ型变态反应疾病中特异性IgE变应原引起的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的变应原分布特征研究*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如何除螨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