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2014-08-02褚芬芳

艺术评鉴 2014年12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表现情感

褚芬芳

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因为王昭君是我国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更因为昭君为求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出塞和亲的崇高精神为人们所敬仰。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所创作的。该作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新颖的艺术歌曲写作手法,拓宽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昭君出塞》 声乐演唱 情感 表现

一、歌曲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演唱者在歌唱功底很扎实的情况下,了解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意图,深刻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因历史赋予歌曲题材的特殊性,在演唱《昭君出塞》时,更需要在了解歌曲人物原型、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创设歌曲演唱情境,深入剖析作品,把握好对作品韵味、情感的处理。

王昭君,西汉南郡人,本是汉宫中一名宫女。公元前54年,北方匈奴首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交好,边塞烽烟熄灭了60多年,人民安居乐业。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对胡汉两族人民睦邻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歌曲《昭君出塞》正是通过这一史实的叙述,展现了昭君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求得祖国安定的崇高奉献精神。

二、歌曲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结构分析

通过上表可知,《昭君出塞》是ABA′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又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在17小节前奏之后的A段(呈示部)是由对比的ab两个乐段构成的。a乐段以叙述的慢板在D羽上呈示,描述昭君离别家园出塞的情景。b乐段 “女儿情,连胡汉”表现虽然要远离故园,但是昭君身上担负着和亲的重任,牵系黎明百姓的幸福安定,展现的是昭君远嫁匈奴的决心。11小节的间奏后转为D商,进入B段(展开部)。B段由cde三个不乐段构成,速度也从A乐段的慢板转为快板再到中板。反复了的c描绘了匈奴热烈欢迎昭君到来的两个场景,b是昭君对中原的回首,e则是充满感叹意味的衬词。歌曲重复再现部A′段回归D羽的,速度变为广板,主要表达人们对昭君的赞颂之情。

(二)歌词及旋律特点

歌曲A段旋律迂回曲折,音程之间多为级进关系。歌词“别家园,出雄关”表现昭君出塞的场景,“昭君琵琶马上弹”通过描述昭君出塞途中的行为动作,暗示昭君对故园家乡的不舍和眷恋。接下来b乐段,明显与a乐段的离愁别绪截然不同。一句“女儿情,连胡汉”道出了昭君肩负的重任,也可见其牺牲精神。“从此长城无烽烟”,因为此行牵系着祖国和黎明百姓的幸福安定,于是昭君更是坚定了出塞的决心。“无烽烟”在此不仅是给昭君的一份安慰,也是昭君内心的一种美好愿望。B段较A段加快了速度,旋律、情绪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该段歌词中,昭君行至塞上“放眼敕勒川”,作者用绿草、毡房、牛羊、蓝天组成的美景勾画了美丽的塞外风光;“阿妈捧奶茶,长袖舞蹁跹”,是对匈奴人民热情迎接昭君的描绘。大漠美景和热情的匈奴人民让昭君感受到无限的温暖。进入b乐段的“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是昭君想象自己远嫁之后对家园的再次描绘,因再无烽烟战火,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炊烟夕阳里,黎明得平安”的生活。两句“黎民得平安”,是对昭君出塞的肯定,更是对和亲后百姓生活幸福安定的一种肯定。e乐段一连串运用蒙古长调为旋律基础写作的衬词“啊”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和思绪。前面两个“啊”是对黎民百姓能够过上安定生活,愿景得以实现的感叹和欣慰;后面两个“啊”是昭君对自己使命坚定并且激动不已的情感抒发,将歌曲推向了高潮。再现的A′部分是对A乐段“女儿情,连胡汉”部分的再现。“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一直出塞曲,慷慨越千年”这可以看作是后世对昭君的历史评价,虽说是昭君“怨”,其实是对昭君的“颂”,赞颂的是昭君英雄的气概和奉献的高尚。缘何“一直出塞曲”,能够“慷慨越千年”,只因为有了昭君出塞的美丽故事,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赞颂,千古流传,百世流芳。

三、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一)歌曲的情境设定

在歌唱当中创设相应的情境颇为重要。歌唱的情境,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歌者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场景。在笔者看来,《昭君出塞》主要可以由这几个画面场景组成:

1.空旷的大漠边塞,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拥着马车上美丽的昭君驶向漠北。昭君弹着琵琶,在轱辘辘的车轮声中不舍地告别家园。虽然前路漫漫但昭君肩负出塞和亲的重任,纵使有再多不舍和眷恋,昭君的内心无比坚定。

2.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坐落着一个个毡房,牛羊成群,人们载歌载舞迎接昭君的到来。眼前的美景和热情的匈奴人们冲淡了昭君别离家园的伤感,到处一片喜庆的景象。

3.远嫁后的昭君对魂牵梦绕的故园再次想象性的描绘:再无战火烽烟,人民安居乐业。昭君不禁由此心生感概,流露出欣慰的情感。

4.歌唱者应该置身赞颂者的角色,表达对昭君的无限赞扬和钦佩之情。

(二)演唱《昭君出塞》的速度、力度把握

在歌曲《昭君出塞》中,把握歌曲的速度变化、进行恰当的力度处理非常关键。歌曲总体的速度布局是“如泣如诉的慢板—欢快活泼快板—充满遐想和沉思的中板—最后是热情赞颂的广板”。速度的不同,构成了AB段的对比和歌曲情感的变化。慢板的速度结合歌词,易给人一种忧伤惆怅的情感体验,突出昭君离别家园不舍的情感;歌曲的第二部分,达到了每分钟144拍,速度与之前的慢板形成极大反差,使歌曲得以展开,演唱者要把旋律表现得热情、活泼欢快;第二部分后两个乐段作曲家采用慢下来的中板,给了昭君遐想的空间;最后一段广板,是对昭君的颂扬。歌曲的B段的e乐段是由四个旋律不同但衬词完全一样的“啊”构成的。在演唱这一乐段时,如果用同样的力度去表达情绪自然会让听众觉得索然无味。应该采用一弱一强的力度进行演唱才有着情绪的对比。演唱时第一个与第三个“啊”弱唱,第二个与第四个“啊”的力度相对强一些,这样更能在情绪上推动歌曲发展,扣人心弦。其他地方细微的力度变化也还需要演唱者们去悉心体会。

(三)歌曲《昭君出塞》当中的润腔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当中使用了大量润腔写作手法,主要是通过倚音、颤音、波音、跳音及拖腔构成的,如何处理这些用来完善歌曲表现力的“润腔”是演唱歌曲至关重要的一环。如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园”和“关”字都运用了前倚音,表现了昭君对故园恋恋不舍,对茫茫大漠未知的复杂情感。倘若去掉此处倚音的运用,歌曲就会少些韵味,少了一份出塞的犹疑和对中原的眷恋不舍。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把握住前倚音的时值,既不能忽略掉倚音,又不能让它占据太长的时值。适当地运用一些戏曲当中的哭腔去演唱会让歌者的演唱更加揪住人心,表现歌曲情感。还有歌曲中跳音,如“琵”、“琶”,“弹”字之前的波音,演唱者在演唱时尽量要做到精准、到位,突出歌曲的韵味和润腔,以声带情,才能将歌曲完美的诠释。歌曲最后结尾处 “慷慨越千年”,这是运用了拖腔的润腔表现手法,演唱时尽量要把拖腔的韵味和情感融入进去,表现出人们对昭君的赞颂之情。

(四)歌曲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

歌唱中经常提倡演唱者要“声情并茂”。对于不同歌曲,或是同一歌曲不同部分的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也是能否完美诠释一首歌曲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可以肯定《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族调式基础上并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族创作歌曲。演唱者可以根据笔者在前文设定的场景酝酿歌唱情感,把握作品风格再演唱歌曲——全曲基调不是昭君“怨”,而是人们对昭君极高的“颂扬”。演唱者在忠于作品原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体会再进行二度创作,做到“声情并茂”。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985.

[2]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 王志信声乐作品近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3]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4]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5]许讲真.汉族民歌润强概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7]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8]邬丹.王志信民间故事声乐作品研究[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

[9]曹洋.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表演艺术的再创造[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10]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04).

[11]丽莎.浅析王志信民民族声乐作品的基本特征[J].美与时代,2008,(06).

[12]唐海燕.论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时代特点[J].黄河之声,2008,(06).

[13]雷茂奎.昭君出塞的史实、背景和历史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1982,(01).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表现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浅析元音训练在声乐学习中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