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着学生进大门

2014-07-31谈海珍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哑巴爸爸语言

谈海珍

“你的‘哑巴说话了吗?”听到这句话,你是否感到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告诉你,话出有因。

课上,几个管不住自己嘴巴的学生,总在我眼皮底下嘀嘀咕咕、叽里呱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课下,大多数学生忙于呜哩哇啦、叽叽喳喳地倾吐憋了一节课的话,教室里人声鼎沸,像个集市。

一写作文,平时“夸夸其谈” “口若悬河”的人,自己也好,作文里的人也罢,个个成了“哑巴”,人人成了“忍者”,似乎患上了集体“失语症”。

“说话”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会说不会写,正常。然而作为老师,我们得开“药方”,治治“哑巴”病,让文中的人开口说话,让学生的“豆腐干”变成“大水牛”。

周三,每周的讲评课。我没像往常一样打开PPT,而是问学生想不想看小品。听到课上可以看小品,他们都有点小激动。

我打开电脑,播放赵本山的《不差钱》。

“咦,怎么没有声音?”片刻,同学们便交头接耳起来。

“老师,电脑上的音频是不是关了?”李洋很有经验地提醒我。我微笑不语。

“看小品听不到声音,有什么好看的!”终于有人忍不住抱怨。多数人的目光离开了屏幕,无心再看,我关了视频。

“那就不看了。小品的人物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风趣,不听确实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我话锋一转,“不过,我们有些同学却经常让我欣赏‘哑巴文啊。”

学生面面相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趁势打开第12期作文讲评课PPT。

轮到我上台演讲了,我的脚不由自主地发抖,才说了几句,大脑就一片空白。唉,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淘汰。

这事儿被张老师知道了,她一上课就大发雷霆,我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我一个球都没有投进去,好多同学都来嘲笑我。我默默地走开了,唉,被人嘲笑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几个反应快的学生明白了:作文中的人都是“哑巴”,不会说话。

“‘我明明演讲了,却一句也没有写怎么讲;老师大发雷霆到底‘发了什么话;同学究竟是怎样嘲笑‘我的?这些地方,都有人物说的话 的。”擅长写对话的刘舒宁补充道。

同学们若有所悟,纷纷自我诊断:

“我这里可以加一点人物对话。”

“我可以把妈妈鼓励我登山的话加进去。”

“老师怎么开导我的,我都没写,难怪作文写不长。”

为了学有榜样,我又搬出课文来佐证。《军神》《跟踪台风的卫星》《第一朵杏花》《“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云雀的心愿》……一篇篇富含对话的课文,在学生的记忆中唤醒了。

“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很重要,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话说完了,事也就结束了。而且,人物的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我转问那些经常写“哑巴文”的学生,“人本身都是‘活的,是有语言的,怎么到了你们笔下,都变‘死人了?”

“我是懒,不想写。”时富俊在底下嘀咕了一句。

竟然有因为懒而不写的,真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我没好气地追问了一句:“那你们都是因为懒吗?”

“不是的。写作文的时候,我想到了写人物语言,可想了很久,他们当时说的话我一句都不记得了,又不会瞎编,干脆就不写了。”杨锴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是的,是的,我也有同感。”郑嘉豪赶紧附和。其他几位同学也在频频点头。

“那,向刘舒宁同学取取经,看看她有什么好办法。”我借机诱导。

“我记性不错,最近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能记起来。”嗨,本想让她现身说法,不曾想她实话实说,没有领悟我的用意。

“老师,我有个办法,就是有点麻烦。”高雪玲有点迟疑地说,“拿个本子,记录对话。”

不愧是我的作文课代表,这个主意正中我下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办法好啊。从今天起,每人准备一本对话记录本,记录当天你听到的人物语言。比如,课间同学们的闲话,餐桌上家人间的对话,老师跟你的谈话等等。你倾听了,记录了,积累了,慢慢地养成了习惯,人物语言就信手拈来了。”

我们达成了一个“协议”:每次写完作文,自问一句:“我的‘哑巴说话了吗?”这话,成了我们班的口头禅。

记录了一个阶段,学生的作文大有起色,大多数学生都能让人物开口说话了,“哑巴”越来越少。可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对话形式单一,提示语不够丰富。

吃完晚饭,我对爸爸妈妈说:“我们国庆节去哪儿玩?”

爸爸对着我和姐姐说:“随你们的便,想去哪儿玩就跟我说。”

“去北京玩,北京有天安门、长城、鸟巢,北京还有我们的亲戚呢!”我对他们说。

“我要去西藏玩,可以游览布达拉宫。”姐姐对我们说。

瞧瞧,提示语简单的“你说,我说,他说”,伴随着语言的表情、动作、神态等一概忽略了,单调无趣。

该让学生上一个台阶了。

讲评课上,我用红圈醒目地圈出了每句话中的“说”字,单刀直入:“同学们的作文中,人物语言越来越丰富了,提示语却千人一面,句句都带‘说字。难道不用‘说,就不能把人说的话写出来?”

杨思璐反应快,打破了沉默:“可以把‘说换成‘叫‘喊‘嚷等等。”

“嗯,用别的词把‘说替换掉,这是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我立刻肯定了她,“其实,表示 ‘说的字词非常多。”

受杨思璐启发,学生七嘴八舌地罗列了一大堆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抱怨、诉说、责骂、商量、训斥、诅咒、吩咐、叮嘱、侃侃而谈、念念有词、脱口而出、议论纷纷……

“试一试,刚才出示的这些对话中,哪些‘说可以替换掉?”

一改,替换以后,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到位了。endprint

“课后,把这些表示‘说的词语抄写在素材本上,以后尽可能地使用。不过——” 我继续煽动学生的热情,“写提示语,除了替换‘说字,还有更高明的方法。”

“老师,你快说,别卖关子了。”几个急性子的学生有点迫不及待了。

“我想,还是你们自己来发现吧。”我用PPT呈现了上次交流到的《军神》《跟踪台风的卫星》《第一朵杏花》等课文中的部分对话,如:

沃克医生愣住了:“你,你能忍受得了吗?”

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

沃克医生关上手术室的门,俯下身子亲切地注视着年轻人:“请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白:好的提示语要善于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心理,甚至语调冷暖等。提示语写精彩了,人物说话时的样子才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才能让我们看到生动鲜活的自然人,而不是只会说话,无法表达喜怒哀乐的机器人。

我准备通过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体验一下写好提示语的重要性。我板书了三句话:

爸爸说:“你出去?”

爸爸说:“你出去。”

爸爸说:“你出去!”

学生朗读后发现:标点不同,句子的语气是不同的。但,仅此而已。

我创设了这三句话的说话情境,要求学生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情境一:爸妈发生争吵,妈妈生气,准备出门。

情境二:父亲专注于电脑游戏,对找他说话的孩子不予理睬。

情境三:一位员工到父亲办公室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双方发生争执。

有学生描写如下:

爸爸立刻换了一副面孔,一秒钟前还板着的脸上堆出了僵硬的笑容,小心翼翼地试探:“你出去?”

爸爸眼睛盯着显示屏,双手熟练地敲着键盘,头也不抬地对我说:“你出去。”

爸爸气得双目喷火,噌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指着那人的鼻子说:“你出去!”

前后一比较,学生直呼:这提示语真是不可小觑,写不写,效果可真不一样。

前者只是语气不同的三句话,后者还能看到爸爸说话时的情态,爸爸服软、入迷、生气时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传神。刘子翔脱口而出:“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接下来的几期周报,学生没有让我失望,我欣赏到了比较精彩的提示语:

他好像没看见我似的,只顾低头寻找着什么,口中还念念有词:“我的数学《同步探究》呢?我的数学《同步探究》呢?”

我龇牙咧嘴地朝他扬了扬拳头:“你敢?”

“俯卧撑!俯卧撑!……”一群男生坏笑着步步逼近小白。

突然,我耳后传来一个声音,一个很大的声音:“你,你是怎么做的呀!手要伸直,不要弯弯曲曲的。”

张世旺不知从哪儿窜出来,用手捂着嘴,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张姜安偷刘舒宁的班币。”

故事少不了人物,人物少不了对话,对话少不了提示语。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提示语,太有用了。

“谈老师,你说我的对话像白开水,可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呀。你看我的记录本。”徐静一手拿着素材本,一手拿着对话记录本,嘟着个小嘴,一脸委屈。

“呵呵,老师知道你记得很认真。可是,人物语言要加工的,就像买回来的菜,总得把烂叶子、黄叶子去掉,再洗干净吧?”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其实,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普遍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人物语言十分口语化,像是用录音笔录下的聊天记录,只是“记录”,谈不上写出人物的个性。可能他们简单地以为:写对话就是把人物说的话写下来,人物怎么说,我就怎么写。他们不知道,口头语言零碎、随意,夹杂着大量无意义信息,而书面语言表述规范、严谨,不是加上了双引号就是语言描写,“实录”下来的对话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约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唆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 “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学生一听,轻而易举地区分出了这五人的身份:第一个说话的是厨师,第二个是裁缝,第三个是车把式,第四个是船老大,而厨师的媳妇是个商贩。这五个人的语言实在太有特点了。我们不能对小学生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但,也不能任由他们实话实说,不断重复“千人一面”的口水化对白。

“我们都知道,上面的对话,不会是五个人的原话,那是作者的创作语言,体现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力。人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人物的语言是不同的。我们的课文或者课外读物,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PPT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张飞性格急躁、鲁莽,才会‘出言不逊,刘备断不会那样说。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人物语言符合小外甥聪明、可爱、爱幻想的特点。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上,得让学生写一写。

话题:学生或多或少都被老师批评教育过,写一句能体现这位老师个性的语言。

片刻之后,我们进行了交流:

学生1:又忘带作业本了?你怎么没把人也忘在家里啊?

学生2:你好好想想,你父母辛苦工作,挣钱养家,供你读书。你学习这样不认真,对得起他们吗?

学生3:来,过来,把两人为什么打架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给老师听,从头讲起,不要遗漏,好吗?

……

老师们的语言真是各有声口情态,各显脾气个性。讽刺挖苦的、启发引导的、和风细雨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回家作业,布置小练笔,周知寰这样描写饭桌上的对话:

等我们回家,妈妈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看到桌上丰盛的菜肴,爸爸赶忙夸赞:“哇,色香味俱全,食欲大增。老婆,你辛苦啦!”弟弟手也顾不上洗,抓起鸡腿就啃:“嗯,好吃,真香!”奶奶说:“晓红越来越会做菜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嗨,我也赶紧拍马屁:“妈妈,你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啦!”大家被我的夸张表情逗笑了。

周知寰的爸爸是小学老师,弟弟在读幼儿园,奶奶是一名退休医生,人物语言都是符合人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的,能显出每个人的个性。

管老师常讲,讲评课,一课一得,小步子,不停步,看似走得慢,一学期回头看啊,我们的学生已经进步很多了。我从讲评“写好人物语言”上,体验了这句话的真实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哑巴爸爸语言
哑巴娘
父子俩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理发匠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