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报:作文教学的催化剂
2014-07-31钟大海
钟大海
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往往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管老师为人谦逊,充满智慧,我非常荣幸和他在一个学校工作。得知跟管老师同一个年级组,我很兴奋,可以近距离地跟着管老师一起“作文革命”了。
一
我正在摸着石头办周报。
管老师来了,我拿自己办的周报给管老师看。管老师翻看了一遍,说:“没什么大问题,你要注意细节。你看,每个版面的作文都没有结束,读报的时候,要翻过来看,不方便。日后将所有周报装订起来,小麻烦会成为大麻烦。”
还真是这样,自己看报纸的时候,也不喜欢翻页。
此后,我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报纸的字体、行间距的选择,都根据版面做调整。作文的题目,字体可以大两号;题目的下面,郑重地写上学生的姓名,突显出来。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登上周报,那感觉可爽了。
周报上,有“上期佳作”和“佳作投票”。一开始,我只设置了学生投票。经调查,不少家长对周报也感兴趣,每周必读,于是设置了家长投票。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投票,选出的佳作更有说服力。
一张张周报拉近了家长、孩子、老师间的距离,也成了一条家校联系的特殊纽带。周报上可根据班级情况设置一些小栏目,如“班级小新闻”“班级小标兵”等,对班级管理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周报的框架形成了。和学生商讨,取名为“童梦周报”。我对学生说:
“打开语文书,你会发现《燕子》《荷花》等课文,老师小时候在学,现在,你们又在学。这些都是经典。若干年后,写文章的人不在人世了,他们的文章却流芳百世。同学们,你想让人们记住你的名字吗?告诉你一条道路,立志做一个小作家。现在,只要你经常在我们的《童梦周报》上发表文章,你就是我们班的小作家!”
二
办周报,学生习作从何而来?
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就皱起眉头。以往,老师丢下一个题目,进行三五分钟的作前指导,学生就开始埋头苦写,然后批阅打分,结束教学。
我像管老师那样,让学生写“每日素材”。素材要求不高,只需将事情大概记录,三五行即可。一开始,不少学生无从下笔,不知道要写什么,家长也反映,孩子总把素材留到最后,有时候,憋了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来,问可不可以不写学校里的事情。
家长会上,我对“每日素材”的要求做了解 释。写素材,一是积累作文材料,二是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说专业点,就是作文的敏感力。很多孩子觉得无事可写,说明他们平时不留心,疏于观察。从早到晚,一天在校那么长时间,肯定有事可写。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准备默写。底下各忙各的,有抓紧时间看词语的,有胸有成竹等待的,还有慌里慌张找文具的……就在我准备报第一个词时,“啊”的一声惨叫,引得全班同学把目光集中到叫声的发源地。原来,陆烨杨一甩手,一瓶墨水打翻了,蓝色的墨水溅了何欣雨一脸。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幸灾乐祸的,看热闹的,都挤了过来。我马上安排学生打扫教室。一阵慌乱后,地面总算干净了,半堂课已经过去了。我对大家说:“今天的素材写什么,知道了吗?”
一些学生恍然大悟:“知道了,知道了!”
每次我在场,看到班里的事,时不时地点一下,时间长了,学生也留心起素材来了。走廊里,小骆将撞倒的绿化扶了起来,你会听到,“小骆做了好人好事,今天素材我就写这个”;食堂里,小赵同学今天吃了八个肉丸,你会听到,“他真能吃啊,我今天的素材要写他”;活动课上,男女生传球比赛,因小矛盾而争论起来,你会听到,“要争,咱在周报上争,今天我就来写”……
学生写素材的速度明显快了,选材也丰富多彩了,从那一篇篇真实的素材和作文中,我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一周下来,学生积累了四五个素材。周五,学生便从四五个素材中选出一个,写成一篇作文,自己满意后,向周报投稿。经过初选和终选两轮筛选,作文才可以出现在周报上。
作文,要求学生自己输入电脑,发送给我。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电脑怎么办?班会课上,我和大家讨论了这个问题。
“可以在教室的电脑上或者老师的办公室输入作文。”谢嘉东提议道。
“好几个人都要输入的话,老师那边怎么忙得过来?再说,有的人打字很慢的。”顾依翔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他学生纷纷点头。
“我打字很慢,要是快的同学能帮我就好了。”赵洋不好意思地说。
听他这么一说,我想到,小时候,我的老师经常搞结对,帮成绩不好的同学找小老师,便说道:“有条件的,可以帮有困难的同学,有没有人愿意?”
“我愿意,我愿意……”同学们热情高涨。
“别答应得太早,帮别人打稿子、发稿子,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还要坚持,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了。”
“没事的,老师,我可以的。”
“小菜一碟。”
“好,那大家自由结对,有困难的,再商量。”
大家认领了结对的同学,都乐呵呵的。一对一,一帮一,解决了我的困难,也让班级里荡漾起阵阵温暖的春风。
《童梦周报》一期一期顺利出版。至今还记得,学生拿到报纸时喜笑颜开的样子,嘴里还不断念着:“我上报了!我上报了!”
三
几星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略有下降,作文质量也下降了。拿到报纸,也不再那么神采飞扬,发表的跟没发表的,仿佛没什么两样。这也正常,周报的新鲜感消失了,学生的作文劲头必然会下降。
这让我想到了管老师的激励制度。
我先在班级实行“等级评奖”,学生每发表一篇,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所谓“刊用纪念卡”,即普通的名片纸,卡上印上一段激励的话:
“亲爱的——同学,你的文章已经刊登在《童梦周报》上,你的写作才华已被肯定,希望你继续努力,加油!”endprint
学生拿到卡,看到卡上的话语,会激励他们更好地写作。
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可以换取一张奖状,名为“作文新苗”。拿奖状,是学生最开心的事,手捧奖状,留影纪念,无上光荣。
拿到“作文新苗”,再在周报上发表5篇作文,可获“作文小能手”。“作文小能手”,再发表7篇,获得“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期末可以免考作文,这可是个巨大的诱惑。
“班级小作家”后是最高奖“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获这个奖,要在周报上刊出2个“小作家专栏”,且须有作文在正式报刊上发表。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一期“个人专刊”。所谓“个人专刊”,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作文都出自这名学生之手,面向全校发行。
听到这一连串的奖项,学生眼里又重新放出了光芒。我将“刊用纪念卡”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得到这张卡,学生的素材写得格外认真,投稿作文就更别说了。第一次发卡,我搞得很隆重,教室里布置得格外喜庆。
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了“发卡仪式”四个大字,请美术好的同学画了花边。教室内的桌子也做了调整,中间空出一块地儿,颁奖用,搞得跟新闻发布会一样。音乐响起,主持人登场:
“今天,我们进行发卡仪式,获得‘刊用纪念卡的同学是……大家掌声欢迎他们上台领奖。”
这些同学面带羞涩,又十分光荣地走上台,接过我手中的纪念卡,脸上笑开了花。我则立刻转身充当摄影师,帮他们拍照,记录了他们最灿烂的笑容。
这么隆重的场面,其他同学羡慕嫉妒恨哪,只好暗自发誓,下次也要写好作文发表。我还将学生手捧奖状的照片做成班级电脑的屏保,学生时时能看到发表的光荣和骄傲,以此激励大家的作文热情。有时候,工作太忙,忘记发“刊用纪念卡”了,学生们会来催我,可见,卡在他们心中多么重要。而要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努力。
庾婧,一个作文较好的女生,拿到两张“刊用纪念卡”后,一心想评“作文新苗”,可就是集不到第三张。投稿作文的质量也慢慢下降,连字迹都潦草了很多。作文讲评课时,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尤其是颁发“作文新苗”奖状时,我看到人群中的庾婧低下了头,根本没有心思为别人庆祝。满脸苦恼的她终于忍不住了,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她来到办公室,支支吾吾地说:“钟老师,我的作文哪里写得不好?怎么就是终选不上了?”
“你是一个会写作文的人,你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你的作文,在我看来跟之前比没有什么进步,所以第三张卡迟迟没有到来。”我向小婧耐心地解释道。
庾婧是个聪明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完全明白了。“等级评奖”,对于跑在前面的作文优等生,要为他们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跑“慢”一些。有些能“发”的稿子,故意不“发”,一方面,把机会让给其他学生,另一方面,也“逼”他们写出超越自己的好作文。当然,对于作文困难生,要“扶”,作文不够好,可以 “开小灶”,帮他修改。连续“发”几次,让他感受到成功,建立作文的自信。一个月“扶”一个,一学期四个月,可以“扶”四个,一年呢,三年呢,就能帮助一大片。
四
半个学期,孩子们也渐渐熟悉了出版周报的程序。认真写素材,及时发稿子,仔细读周报,新鲜有趣的周报评讲课,学生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作文教学。
祝顾骏,三年级时作文写得非常好。那时候是“作前指导”,作文前,老师给学生定好了框架,学生只要根据框架将内容填充进去即可。他自己还参加了作文补习班,作文补习班的模式跟“作前指导”差不多。进入周报时代,他一下子不会写作文了。家长找到我,说孩子以前很会写作文,现在好像退步了,可不可以不要再办周报,回到以往的教学模式。
我静静地听着,突然想到管老师的一番话,正好可以解决那位家长的疑惑:“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这项技能,一段时间不骑的话,你说他还会不会骑自行车?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某项技能,无论过多久,也不会遗忘的。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不会骑自行车了,那就说明,当时他根本就没有学会骑自行车,而是别人扶着骑自行车,是假的骑自行车……”
“小祝不会写作文了,那说明,以前的作文都是有人‘扶着的。然而,我们不能老是‘扶,总有一天要‘放,让他独立走。小祝的看似退步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让我们了解到了真实的小祝,我会关注他,必要的时候也会‘扶一下,但不会回到老路上。”
慢慢地,祝顾骏适应了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作文中,我看到了他努力的脚步:他仔细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他学以致用地修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语言变得有特色了,文章的可读性加强了。他的文章甚至还在《吴江日报》上发表,家长的疑云也解开了。
办周报一年多了,从一开始的摸索,到现在的娴熟,办报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学生们也进入到了办报中,他们自己输入,自己发送邮件,不再依赖家长;成立校对小组,个个练就火眼金睛。还有热情的邮递员,将带着墨香的报纸发送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读报,评报,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童梦周报》,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作文的大门,让学生知道写作文要讲真心话,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自己的故事。《童梦周报》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记录孩子们的童年梦想、童年故事,这份回忆,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五
管老师的《班级作文周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跟着他走,对自己、对学生都有好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感谢管老师,每当我在办报中遇到什么困难,管老师的话总能让我拨开云雾,让我这个作文教学的门外汉知道了作文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600多期的周报。”这是管老师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管老师的那份坚持,让我为之动容。endprint